2013年 菲律宾完成135米深潜 2015年 考取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私人飞行员执照 2016年 北极完成3次冰潜挑战 2016年 登顶岛峰(海拔6200米) 2016年 登顶阿玛达布拉姆峰(海拔6800米) 2017年 登顶珠穆朗玛峰 2018年 3次在菲律宾受训战斗潜水员 遨游太空,星际穿越,相信是许多人小时候都曾有过的梦。 可随着人慢慢长大,这些儿时的梦想,往往与白马王子、灰姑娘、奥特曼、海贼王等其他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一起,被定格在了童年。 然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程巍,却异常执着,为圆从小的太空英雄梦,生生把自己炼成了全能型户外探险玩家——上天能操控飞机、滑翔伞,下海能玩帆船、潜水,陆地上开得了赛车,登得了珠峰,玩得转枪支…… 眼看地球已满足不了程巍的探索欲,现在的他,正在造火箭,准备上火星! 2013年,程巍完成深潜135米个人最高纪录,后又继续尝试冰潜、洞潜,并且3次赴菲律宾接受军事潜水技能训练,升级成为战斗潜水员。 “我潜水的目标很明确,都是洞潜、深潜等技术潜水,用的装备也从最早的开放式循环,快速过渡到了封闭式循环,这些都是为了未来能够成为真正的宇航员,土法炼钢地进行一些基本的准备和训练。” 通过查阅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中国载人航天的相关资料,程巍得知宇航服中的循环呼吸器,原来是潜水循环呼吸器的“进阶版”,而潜水所用的第一个水下循环呼吸器的发明者,正是一位NASA的工程师,他当初研发这个装置本是为登月准备的。 登山也是同样如此,挑战不同类型的高海拔雪山,为的就是提高自己在严酷环境之下的极限生存能力。 “从地球到火星单程就要九个月,在这么漫长的过程中,太空当中特殊的环境、微重力、高能粒子辐射以及远离地球的寂寞等,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都是一大考验。必须是身心都非常强健的人,才有可能完成这样的航行。” 程巍不停地升级着这套自创的民间“土方法”,训练自己的体能,时刻为奔赴太空准备着。 可以肯定的是,上火星,并非只是他一时的头脑发热。 事实上,程巍的筹备不只限于体能。2020年,他已成立自己的商业航天公司火箭派,采用星箭一体化技术,既做火箭,又做卫星,让地球更加便利地连接太空。并且,公司在2021年便已累计获得3轮融资,市场前景被一致看好。 2021年12月17日,由火箭派研制的中国首个商业航天生物载荷“火种一号”,成功发射。 在此之前,绝大部分的太空应用都集中在通信、导航、遥感这三大领域,商业航天的入局,大大拓宽了太空应用的细分市场。 “火种一号”便是很好的例证,它不仅开创了国内商业航天生物载荷对太空环境利用的先例,对中国的生物医药研发也同样意义重大,开辟了新的试验场所和制药模式。 微重力对制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营养学等几个主要行业来说,是一次颠覆性的历史机遇——它能大大缩短新药和疫苗的研发周期。 “SpaceX(马斯克于2002年6月建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就曾把新冠病毒发射到太空,它会在太空中快速变异,速度可能是地面的成百上千倍,这就大大缩短了对它的研究时长。”程巍说,“包括小白鼠,还有其他一些模式生物,它们在太空当中的衰老速度要比地球快很多,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模型,快速地找到发病原理。而如果在地球上,这一进程会十分缓慢。” 以地舒单抗为例,它是全球生物科技巨头安进研发的一款药物,也是目前我国首个且唯一一个骨靶向药,已经成功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当初这款药的研发,是安进通过和NASA合作,以小鼠作为模式生物,在太空空间站反复实验多次,观察骨质疏松症和骨老化小鼠模型,从而找到了骨质流失的发病机理和能够抑制骨髓炎症、促进骨形成的关键基因。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而才开发出应对的治疗药物。 “在太阳系当中,火星和地球环境虽然最像,距离相对也比较近,是人类第二家园的首选,但毕竟还存在很大差异。比如火星的大气层极其稀薄,引力只有地球的1/3,95%是二氧化碳,而且温差非常之大……如果不加改造的话,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 乐高版火星 对火星殖民十分狂热的马斯克就曾说过,他之所以进行“多行星物种计划”,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给文明上“双重保险”的考量——提高人类的生存率,减少人类灭绝的可能。 因为,在探索火星或整个外太空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无疑会对科技发展提出更多需求,这也必将促进各项科技的发展,比如天文学、材料科技、环境科学、航空科技、人机交互、3D打印、基因编辑等,这反过来对整个地球文明,也是一种反哺。 “航天,是21世纪最具浪漫色彩,也最具风险性的一个行业,需要大家更多的包容、更多的期待、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