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奥运会,造就了第一位“地表最强浪姐”


开幕至今,2024年巴黎奥运会激起了广泛的讨论,“女性主义”是最常出现的词汇之一。早在巴黎奥运会筹备之初,就展现出了这一鲜明主题,这不仅预示着奥运舞台上性别平等理念的深化与实践,更昭示着女性力量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崛起。


在参赛人数上,本届奥运会以1:1的比例向男女运动员平等分配名额,在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了男女运动员的性别平等。不过,由于某些项目报名达标人数不足,女运动员的数量(5416人)仍少于男运动员(5630人),但这已是男女运动员数量最为接近的一次奥运会。


2024年巴黎奥运会首次实现男女运动员的性别平等   图源:网络

首届奥运会举办于1896年,女性运动员没被允许参加。第二届奥运会,22名女性运动员参加,远远少于男性运动员数量(975人)。

之后,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奥运会女运动员数量逐渐上升。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突破1000人,1988年首尔奥运会突破2000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突破3000人,2000年悉尼奥运会突破4000人,2016年里约奥运会突破5000人。

这背后的动因,不仅包括持续深入发展的性别平权运动,还因为女性运动员不断打破性别偏见的努力。

说来也巧,奥运会女性运动员数量首次破百也是在巴黎。回首百年前的1924年巴黎奥运会,共有135位女性运动员参加,而在这135人之中,有个名字特别值得一提。

她就是格特鲁德·埃德尔(Gertrude Ederle)。最近,由她的经历改编的电影《泳者之心》仍在中国和北美上映,口碑大爆。

1926年,埃德尔用时14小时39分钟,成功横渡被称为“水上珠峰”的英吉利海峡,成为世界上首位完成这一伟业的女性。

前排右一为埃德尔   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她还打破了当时由男子保持的横渡纪录,将用时整整缩短了1小时59分钟。

即便是今天,埃德尔的壮举也能让人们强烈感受到什么是“惊为天人”,更何况她还身处那个女性权利尚未被充分尊重和保护的年代。

这项创举背后的艰辛,恐怕只有埃德尔才能体会。她既是那个年代女性生存状态的典型缩影,更是那个年代女性冲破性别束缚的绝佳例证。


  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想法从何而来?

埃德尔190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是德国移民后裔,她的父亲在当地经营着一家肉铺。

从儿时起,每年夏天,埃德尔都会随父母到新泽西住一段时间。在那里,埃德尔渐渐喜欢上游泳。9岁时,她便在什鲁斯伯里河游泳,后来横渡英吉利海峡前的所有训练也是在这里完成。

十几岁时,埃德尔选择辍学,全身心投入到游泳训练和比赛当中。有一次,看到一群孩子从一艘倾斜的划艇上意外落水,她奋不顾身地冲过去营救。

1919年,13岁9个月的她成为第一位有官方记录的半英里游泳比赛世界纪录保持者;后来,她还成为首位囊括自由泳从100米到800米所有比赛项目世界纪录的女性;1922年,她在纽约的布莱顿海滩创下7项世界纪录;1923年6月,她又缔造了100米自由泳的新世界纪录。

埃德尔   图源:网络

凭借出色的天赋和实力,埃德尔入选美国国家队,赴巴黎参加1924年奥运会。最终,她摘得1枚金牌和2枚铜牌。

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埃德尔却难掩失望。因为赛前,她给自己制定了拿下3枚金牌的目标。

也许冥冥中自有天意,恰恰是这种不甘心,让身在法国的她开始寻求更大的挑战,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游泳横渡英吉利海峡。

被誉为“海上珠峰”的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海峡全长560公里(350英里),西南最宽达240公里(149英里),东北最狭窄处只有34公里(21英里)。这个最狭窄的地方叫多佛尔海峡,埃德尔要横渡的就是这里。

在埃德尔之前,一共有5人曾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当时无一例外都是男性,横渡的最快纪录是16小时38分钟。


  埃德尔所面临的压力到底有多大?

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埃德尔的想法显然属于“离经叛道”。

那时的美国,女权运动才刚刚取得一些实质性进展。直到1920年,美国最高法院才通过宪法第19条修正案,确保女性拥有选举权。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女性,不管是在家里、学校或工作场所,时时刻刻都要承受来自男权社会的凝视。

尤其是在体育领域,比如棒球、篮球和游泳,人们都普遍认为女性的身体条件远远不如男性。

埃德尔   图源:网络

埃德尔偏偏不信邪,对这些性别偏见视若无睹,开始自顾自地准备起来。

1925年,她第一次尝试横渡英吉利海峡。当时,她穿着一件连体泳衣,里面充满了水。每划一次水,她不仅要忍受身体的疼痛,还要拖着泳衣里的水。坐在船上的随行教练认为埃德尔太累了,哪怕几乎已经看到终点,还是喊了停。

有了这次失败,社会舆论更不看好埃德尔,“女人无法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声音甚嚣尘上。埃德尔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训练,只为等待下次机会。

1926年8月,埃德尔准备进行第二次尝试。开始挑战前,《纽约每日新闻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英格兰或者淹死!》(England or Drown!)的封面文章,文字背后的看衰甚至讽刺,不言而喻,华尔街更是为埃德尔开出侮辱性的赔率。


  从登上神坛到被人遗忘  

1926年8月6日,法国的格里斯-奈兹海角,埃德尔给自己的身体涂上保护油脂,戴上红色的泳帽和琥珀色的护目镜,坦然跳入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

每次入水,哪怕是面对狂涛骇浪,埃德尔都不会畏惧,反而感到很放松,这与她的个人经历有关。

5岁时,她不幸患上麻疹,持续发烧,导致听力严重受损。有了这个缺陷,她更爱独处,不善社交。

好在她的父亲很开明,支持女儿游泳,尽管医生极力反对。

“医生曾告诉我,如果我继续游泳,我的听力会变得更糟,”埃德尔曾说,“但我太爱身在水中的感觉了,停不下来。”

对埃德尔来说,游泳是一种精神慰藉,超越了它本身的意义。

“对我来说,海洋就像一个人,就像一个我认识了很久的孩子,”埃德尔说,“这听起来好像有点疯狂,但我就是这样想的,每次在海里游泳,我都会跟它对话。当我在水里游泳时,从来没有孤独的感觉。”

某种程度上来说,埃德尔的不幸也造就了她的幸运,让她成为水中的“精灵”。

最终,历时14小时39分钟,埃德尔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她不仅成为世界上首位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还将此前由男性保持的最快纪录缩短了1小时59分钟。

埃德尔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   图源:网络

“人们总是说,女人无法游泳横渡英吉利海峡,”埃德尔后来说,“但我证明了,女人是可以做到的。”

几乎一夜之间,埃德尔从被广泛质疑的“弱女子”,变成美国的英雄。

回国后,纽约为她举办了盛大的欢迎游行,据估算,约有200万人参加。游行当天,她头戴王冠,身披美国国旗,手捧奖杯和鲜花,面前竖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的是人们对她的尊称——“波浪女王”(Queen Of The Waves)。

埃德尔一夜之间登上神坛   图源:网络

时任美国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更是称埃德尔为“美国最好的女孩”,并邀请她访问白宫。埃德尔访问白宫时,柯立芝对她说“我没想到你这个小个子女人能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

这句话看似无心,却颇具讽刺意味,体现了那个年代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事实上,埃德尔算不上小个子。她当时的体重有129斤,后来还成为一款大码连衣裙的品牌顾问。

成名后,无论走到哪里,埃德尔身边都会围绕着一群粉丝,她的邮箱更是塞满求婚信件,这种状况持续了几年时间。

一举成名后的埃德尔   图源:网络

到了1927年,查尔斯·林德伯格完成单人跨大西洋飞行,成为新的美国英雄。埃德尔的风头被盖过,逐渐被人们遗忘。

之后,埃德尔的生活归于平淡,甚至是孤独,但她始终保持着独立坚韧的性格。

她差点与一个男人订婚。订婚前,她坦白告诉对方,与听力严重受损的女人结婚,可能不是一件易事,结果对方听了之后,溜之大吉。

从那以后,埃德尔终身未嫁。对此,她解释说“我只是不想再次受到伤害。”

后来的很多年里,她都在纽约的一所学校教有听力残疾的孩子游泳。不管时代和生活如何变化,她始终离不开的是游泳。

其实,埃德尔还有一个绰号“水宝贝”(Water Baby),她总说自己奔涌在波浪之间才是最开心的。

2003年11月,这位当年地表最强“浪姐”在新泽西去世,享年98岁。这之后,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她当年的光辉事迹。

直到2009年,埃德尔人生传记《年轻女子与海》问世,才让她的名字再次受到关注。今年,《泳者之心》的热映又掀起了一股埃德尔热潮,重温那段历史的同时,人们也深切感知到女性权利的来之不易。

站在2024年的这个夏天,站在巴黎奥运会首次实现史上性别平等的这个历史时刻,往后回望,那个决意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子,身影如此清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