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14死4失踪,鳌太线何去何从?


鳌太线,是探险爱好者对一条徒步线路的命名。


鳌太线,是纵贯秦岭山脉两个主峰鳌山和太白山之间的一条主脉线路;鳌山海拔3476米,太白山海拔3767米;鳌山以爬升难、坡度陡著称,太白山以路线绵延、景色绝美著称。

鳌太线,从鳌山穿越到太白山,直线距离四十余公里,实际距离超过170公里,穿越者需要在海拔3400米以上连续翻越17座山峰,全路线基本位于无人区,没有补给点,也被称为“中华龙脊”

鳌太线,是中国五大以艰难而著名的徒步线路之一,也是中国死亡人数极高的穿越线路。


“鳌太线”线路图  图源:网络


据《中国鳌太穿越事故调查报告》显示,仅在禁止穿越前的6年间,“鳌太线”累计出现迷路和死亡的人数为46人,其中14人死亡、4人失踪、28人获救幸存。

2018年4月16日,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省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联合发布《禁止“鳌太穿越”的公告》,全面禁止“鳌太穿越”非法活动。

2018年10月18日,陕西眉县人民政府和太白县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禁止非法穿越“鳌太线”的公告》。

然而,由于鳌太线并非封闭景区,徒步者仍可通过各种途径绕道进入。因此,禁令发布后,穿越行为未能杜绝,山难事故仍时有发生。

2021年2月,95后才女诗人、户外爱好者“星芽”鳌太穿越遇难的消息刷屏;2023年11月,鳌太线“2800营地”附近发现一具男性尸体,疑因非法穿越遇难;2024年7月,河南信阳的一名25岁户外爱好者马某,在独自穿越鳌太线中失联。


网上发布的寻人启事  图源:网络


2024年7月5日,马某重装从陕西宝鸡市太白县塘口出发,计划徒步穿越鳌太线。然而,在穿越过程中,马某遭遇了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山区突降暴雨,给本就艰难的徒步之旅增添了许多危险。

7月6日中午,马某在发出最后一条朋友圈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7月10日,朋友发现多日无法联系上马某,开始报警并与家属联系,同时向民间救援队寻求帮助。救援队随即展开紧急搜救。

 宝鸡应急救援中心人员在山上搜救  图源:网络


7月25日,当地救援队发现一具尸体,待DNA检测做身份判断。事件一曝出,使“鳌太线”再次成为户外圈乃至社会焦点。



 鳌太线为何成为“夺命线”?


在中国广袤的自然版图中,秦岭山脉如同一道天然屏障,横亘于中华大地之上,不仅是中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也是无数徒步爱好者心中的圣地。而鳌太线则被誉为“行走于中华龙脊”的极致探险之旅。

虽然鳌太线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仅四十余公里,但实际距离超过170公里,且其中30%为巨石区、40%是刀脊横切区、剩余30%则是高山草甸和石块区。全程最危险的地段在鳌山段。

鳌太线的艰难,不仅在于漫长的路程和高强度的爬升,更在于变幻多端的气候和复杂地形。

鳌太线   图源:网络

鳌太地区气候复杂多变,一日之内可经历四季,十里之间天气迥异。据气象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仅0~8℃,全年无霜期少于60天。狂风、大雨、冰雹、浓雾和冰雪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使得穿越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极大增加。

在相关政府部门2018年发布禁令前曾多次带队穿越鳌太线的中国探险协会会员、户外徒步领队赵小山接受《牛人》栏目采访时说:

“鳌太最大的关键点是容易起大雾,而且是伴随着小水珠、带着湿气。当风刮过来的时候,你可能觉得它是普通的大雾,但如果这种风带着湿气,在一定的低温中,它吹到你身上后,就形成像贵州经常下的冻雨。刚开始是衣服逐渐湿掉,随着风力加速,带走你的体温,这种结在你身上的湿气就变成冰壳,导致你的头发、脸、手、鞋和衣服上都出现凝结的冰粒。”

在鳌太线过往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失温”是一个主要原因。

“我记得有一次,北风刮得很猛烈,它让我一半的脸慢慢变得僵硬起来。很多时候我拿对讲机说话,发现脸上的肌肉已经僵硬得不能控制了。慢慢的,等真正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属于轻度失温,需要赶紧采取保暖措施,让血液流动,不然的话,就会发生重度失温。失温是鳌太致命的危险,尤其是夏天,人们往往不容易察觉,失温的情况就会发生得更多一些。”

中国探险协会会员、户外徒步领队赵小山

高原反应也是鳌太线徒步者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鳌太穿越,大部分处于海拔3400米以上,其中最高处达到3770米左右。在这样的高海拔环境下,氧气含量稀薄,人体很大可能出现高原反应,会导致头晕、头痛、呼吸困难和心跳加速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发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致命疾病。

除此之外,救援困难也是鳌太线穿越危险系数极高的重要原因。穿越线路大多位于无人区,手机信号微弱或完全无覆盖,一旦发生意外,徒步者很难及时向外求救。而且,即便救援队接到求救信息,救援的难度也相当大。


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每年却仍有为数不少的户外爱好者前赴后继地奔赴鳌太线。在他们的眼中,鳌太线就是穿越秦岭的“顶级线路”,是一辈子都可资炫耀的重要经历。其实,这些“无畏”的穿越者,对鳌太线穿越的认知及其自身户外探险的能力,委实良莠不齐。对穿越线路危险性的判断严重不足,却心存侥幸,以为自己可以征服这条线路。最终,其中部分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鳌太穿越” 禁令 

面对鳌太线禁而不止的安全事故发生态势,陕西省相关部门采取行政措施。


2018年4月,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省公安厅森林公安第二分局联合发布了禁止“鳌太穿越”的公告;10月,陕西眉县和太白县联合发布公告,全面禁止“鳌太穿越”活动。


“禁止穿越”公告牌  图源:网络

当地政府出台这些禁令,原本希望通过行政手段遏制非法穿越行为,减少甚至消除事故发生,也减轻当地救援队伍的巨大压力,减少公共资源消耗。


然而,禁令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穿越仍以不同方式在进行,事故仍持续发生。


或许,“禁止”并非真正解决问题的钥匙。鳌太线的“致命”性,绝非一道是否该穿越的判断题,而是更为复杂、需要社会合力去系统性解决的实践题。



 鳌太“夺命线”应何去何从?

非法穿越固然不可取,但面对鳌太线这样探险者向往的探险目的地屡禁不止,进而导致安全事故频发,是否还有别的管理路径或解决办法?纵观国内外的管理经验,以下几点作为“他山之石”,或许可以为鳌太线等目的地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依法合规科学设计、合理规划探险穿越路线

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自然资源、林草管理部门规程,依法、合规、科学规划和设计路线,变“堵”为疏;对于难度系数高的线路,针对特殊地形、易发生滑坠和迷路等高风险地段,公示包括地理位置坐标等在内的详细信息、风险告知等路标、提示牌。


推出中高风险探险目的地备案制度,提高准入门槛

根据中高风险探险目的地的气候情况,在每年气候相宜的时节,开放经审慎评估的穿越线路,并以目的地的风险等级管理户外参与者资质、条件和装备要求等;户外爱好者可根据目的地等级和资格要求,满足条件后报备申请穿越;户外爱好者报备申请,应包括申请穿越线路、人员探险能力及相关资质、适配配备等,经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探险行为。


通过加强对户外活动组织者、参与者的准入资格认证与监管,全面提升全民户外知识、技能的常识普及。


提升探险目的地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标准, 加强户外装备的强制装备标准和监管

在探险目的地沿线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救援站点,通过设立补给点、休息站、紧急避难所等设施,为户外爱好者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和安全支持;根据陆地户外运动标识体系和水域安全标示体系,设置标识,为户外爱好者提供指引和帮助。


强化户外探险活动强制装备标准,要求探险目的地活动领队、参与者必须携带具有卫星导航、卫星通讯功能的手机、手表等终端设备;凭借“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云平台”,全程管理探险人群的行程轨迹,一旦发生险情,及时实施救援;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与社会救援力量的协调、合作,构建高效的救援体系,切实降低户外事故的发生率。


实行专业、专线的户外领队制度,保障穿越活动安全

除了全面提高户外探险活动参与者自身的户外知识与探险技能,经过协调培训、具有资质的户外探险领队也是安全探险必不可少的保障。


根据目的地的风险等级与线路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培训专业、专线的探险领队;由专业、专线的探险领队带领户外爱好者实施穿越、探险;禁止任何形式包括持证探险领队的单人穿越,避免户外安全事故发生。



为全面提升全民的户外安全认知水平,降低户外安全事故发生率,中国探险协会不仅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通力合作,发起《全民户外普及计划》,发布《怒江宣言》等公益倡议,更从技术领域寻求有效方法。


中国探险协会正在开发建设的“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其设计理念是用平台化、大数据、网络式的互联网思维,为探险活动管理和应急救援提供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法,融合、集成多种通信网络、业务和终端,实现“天地一体化”的通信系统,确保智能通讯设备和智能穿戴设备与地面移动网络或卫星信号的全面适配,满足全地域条件下的通信需求。探险人群通过穿戴的智能终端,遇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平台则因实时监控,迅速组织线下救援力量就近施救。从而为4亿+的探险人群提供一个全国性的线上预警救援系统,以期有效降低户外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扫描图中二维码,可下载“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APP


中国探险协会郑重强调

任何探险活动均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法穿越;若因未经报备等违规行为,应依法追究责任。

吁请各地政府、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旅游经营者形成联动机制,提升探险旅游参与者的安全和体验水平。

户外爱好者、探险旅游参与者在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有权请求救援;相关部门和社会救援力量应及时提供救助,救援所产生的合理费用由救援客体承担。

户外运动、户外探险并非冒险,请理性、科学参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