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博
2018年,接触潜水,凭天赋和努力成为竞技自由潜水运动员;
2021年,代表中国,参加自由潜水世锦赛;
2022年,成为VWT变重下潜116米中国第一人;
2023年,在埃及,下潜121米,打破7年来由以色列人保持 的亚洲纪录。
2010年,开始旅居非洲,常住坦桑尼亚;
常怀善意,乐于助人,教会当地人养蜂赚钱、少伐木,保护自然环境;
对着狮子、大象、斑马弹琴,享受人与动物间的心灵链接。
他崇尚安全可控的探险,且从不与人攀比;
于他,数字和纪录并非有多重要,身心的触达和修炼才是终极目的,
期待用持续的付出和分享,引领更多人参与户外探险。
2023年1月17日,埃及沙姆沙伊赫,AIDA自由潜世界杯(AIDA全名为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pnea,即国际自由潜水发展协会)纪录挑战赛。 中国玩家郑培博在水面不断调整呼吸,准备挑战VWT(全名Variable Weight Apnea)变重下潜的亚洲纪录。此前,以色列人保持这一纪录已达7年。
郑培博在做入水前的准备 图源:郑培博
“这个以色列人的纪录 ,已保持7年。” 郑培博说,“我就想,为什么不能把这个纪录拿到中国人手上?” 入水后,几乎是一瞬间,郑培博感觉自己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之后,听到或感受到的声音,像是来自遥远的另一个世界。 “当你集中注意力时,很像置身于外太空。那种感觉,很难用语言去描述。只有自己去尝试,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当然,这种感受更多来自身心的变化。从身体层面说,由于VWT变重下潜速度极快,郑培博的胸腔和耳朵需承受不小的压力,稍有失误,便有受伤风险;从心理层面说,他必须时刻保持对自己精神和内心的控制。
得益于天赋和训练,郑培博在下潜至121米处的过程中,并未出现意外。但就在返程时,他遭遇了“氮醉”——这是一种由于水压增加导致体内氮气溶解量增加,从而对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的现象,类似于醉酒的状态。 “那种感觉,就像断片一样。那一瞬间,犹如一颗炸弹在身体里炸开,你的所有意识开始模糊,判断能力也急剧下降。” 好在,郑培博最终克服它,成功地回到水面,创造下潜 121米的亚洲新纪录。 “对深潜来说,不管是自由潜水,还是水肺潜水,‘氮醉’都是最大的敌人。” 郑培博说,“如果想克服它,最重要的还是对内心和精神的控制,这点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水深超30米后,人才可能出现氮醉,但程度因人而异。氮醉的症状包括愉悦、幸福感、紧张、兴奋、反应迟缓、认知及集中 力降低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虚弱无力、失明、昏迷,甚至死亡。 在国外,有一种名为“马丁尼法则”的说法,用以描述氮醉的程度。下潜至约30米处,氮醉程度相当于喝1杯马丁尼,思考迟钝,但能意识到乐趣;40米时,相当于喝2杯马丁尼,集中力消失;50米时,相当于喝3杯马丁尼,晕眩、紧张感觉加倍;60米时,相当于喝4杯马丁尼,丧失判断力;70米时,相当于喝5杯马丁尼,丧失行动力。
如果出现氮醉,应及时上升至较浅水域。正常来说,氮醉不会留下后遗症,但那种状态和感觉,却让郑培博记忆犹新。回到水面后,他脑海里的大部分记忆,就像是一场梦。 然而,他打破的纪录却实实在在。除了为中国人争光之外,他挑战该纪录的核心出发点,只是给自己留下美好回忆。 “我想做一件事,基本上都是因为自己,很少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郑培博说,“当时是突然觉得自己有希望,干脆就试一下。人嘛,总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些闪光点以及美好的回忆,所以我就努力一把。” 郑培博接触潜水 始于2018年。那时,他先玩了1年的水肺潜水,2019年开始专攻自由潜水。从直观上说,水肺潜水和自由潜水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携带水下呼吸系统,即气瓶。前者需携带气瓶,后者则通过闭气下潜。
而在郑培博看来,与水肺潜水相比,自由潜水更像是一项“内观”的运动。所谓内观,就是观察内在的精神变化。从入门,到后来的持续练习,他一直在观察和训练自己的觉知、精神和内在。 “只有真正接触的人,才会知道内心的变化。也只有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把这些东西刻进骨子里,沉稳应对水下的一切。” 郑培博说,“下水之后,如果你意识清楚,且没有恐惧、担忧、喜怒哀乐,一切顺其自然,那你就知道自己会成功;反之,则很可能会失败。” 这话看似抽象,却十分贴切。因为,只有建立在技巧之上的内心平衡,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比如,VWT变重下潜的速度很快,会给身体施加很大压力,你不仅要在平时训练和提升身体的抗压能力,更要控制内心、稳定精神。 “在VWT中,需使用配重块牵引下潜,其速度非常快。” 郑培博说,“我破纪录时的下潜速度可达每秒3米——这会极大考验胸腔的柔韧性和耳压平衡能力等。但凡有一点失误,都可能导致自己受伤。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极度自信,而且不可以有任何恐惧。” 谈及恐惧,郑培博透露称,他在接触潜水之前是个旱鸭子,但学会自由潜水后,他发现自己对大海没有任何恐惧。 没有恐惧,不等于没有风险意识。任何探险,都存在一定风险,所以,安全始终是户外活动的核心原则。 “不管做什么挑战,你都不能玩命,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安全。” 郑培博说。 尽管一直喜欢探险,在别人看来也比较野,但郑培博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反复尝试风险可控的探险。由于持续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他逐渐克服内心的恐惧,即便出现真正的危险,也能集中注意力、高效地加以处理。 有一次参赛,他下潜到80米,不慎撞到底盘,导致鼻夹掉落,呛了很多水。如果是一般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会瞬间慌乱。但他却不急不躁,找到鼻夹、戴回去,顺利地回到水面。
“对于我的冷静,我的老师们也很震惊。” 郑培博说,“我觉得,这就是我个人养成的一种习惯,对我应对所有挑战都有极大的帮助。” 除了安全原则之外,郑培博的成功还离不开4个字——拒绝功利。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追求数字和名利,二是不追求过快的速度。 他坦言,自己从不关心数字和名利,始终专注于感受身体的变化,努力控制自己的内心。 与此同时,他也从不求快,甚至“刻意”求慢。“快” 与“ 慢” 之间的对比和转化,已超越速度和探险本身,凝聚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个老师曾告诉我,慢即是快。在你人生的道路上,在你训练的道路上,你要慢慢地走,不要受伤,不要出现大的错误,这个才是真正的快。人生其实也是这样。” 郑培博说。
刚开始玩自由潜水时,郑培博循序渐进,顺利下潜至10米左右。但当他想继续深入时,却怎么都突破不了10米大关。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之久。 “我跟朋友说及此,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恰恰因为被'卡'在那儿,我才能有更多时间让自己的身体做好准备。从这个角度说,我是幸运的——因为一旦下潜速度过快,我很可能受伤,或遭遇不可预知的风险。” 凭借脚踏实地的积累和进步,郑培博于2021年参加自由潜水世锦赛,2022年成VWT变重下潜国内第一人(116米),2023年则成为该项目的亚洲第一人。 回望过去,郑培博颇为感慨,自己都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自由潜的高手。 14年前,大学毕业的他,创办一家公司后,前往非洲做国际通信生意。自那之后,他与非洲结下了不解之缘,主要旅居坦桑尼亚。
非洲拥有一些潜水胜地,不仅让郑培博爱上潜水,更让他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国的潜水高手,比如来自意大利的自由潜传奇人 物安德烈 · 祖卡里(Andrea zuccari),就成为他的导师之一。 “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特别多的东西,帮助我积累了经验和自信。” 郑培博说。 身处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的非洲,郑培博热衷于深入到自然之中,感受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大陆。而音乐专业出身的他,更通过极其独特的方式,与非洲大陆的野生动物建立了心灵 链接。
从2019年开始,郑培博便抱着古筝,到非洲大草原,给动物弹奏音乐。在如此独特的情境下,不同的动物产生了不同的反应。 “比如,处在角马群或斑马群中间,我的音乐一响,角马可能没明显反应,但正在吃草的斑马,则会突然抬起头,嘴里含着草,聚精会神地听。音乐结束后,它才继续嚼嘴里的草。” 郑培博说。 “这种感觉很奇妙,你通过音乐,与它们建立了心灵 链接 。另外,你也能感觉到,动物也是有智慧的。”
郑培博在非洲大草原为野生动物“弹琴” 图源: 郑培博 除了斑马之外,河马和大象等动物,对音乐也特别敏感。有一次在马拉河边,郑培博正在为角马群弹奏音乐。突然,一头大象飞奔而来,边跑边摇鼻子。在距郑培博约30米时,大象停了下来,站在原地,默默欣赏音乐。
当时,二十多头狮子围绕着郑培博,有的狮子甚至坐下来,享受音乐的快乐。
“其实,它们未必真正理解音乐的深层含义,但它们却受到了触动,那种感觉特别棒。” 相比之下,人与人之间的 心灵链接和 精神共鸣,似乎更复杂、更难得。但这并不妨碍郑培博保持善意、乐于助人,比如他曾联手他人,引导当地非洲人养蜂赚钱,从而减少对森林的砍伐。 当时,他偶遇知名环球骑行博主朱志文,后者不仅丢了骑行最重要的工具——自行车,且经济拮据。郑培博见状,毅然将朱志文带回家,一起生活了三四个月,二人逐渐成为好朋友。
在朱志文身上,郑培博不仅找到精神共鸣,更看到了自己。 “他(朱志文)是真正能让我产生精神共鸣的人,因为他所做的一切,真的只是为了骑行。” 郑培博说,“这才是真正的热爱。如果我热爱某一件事,我就真的只想做这件事,没有太多其他目的。不管我是不是有钱,也不管我是过得好、还是过得惨,我就只想做这件事情而已。” 郑培博的确如此。打破VWT变重下潜亚洲纪录后,他没有张扬,也没有宣传。于他,破纪录是一件“个人”的事。在朋友催促下,他才勉强发个朋友圈。 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的专家也劝郑培博要宣传自己。冲击亚洲纪录前1年左右,郑培博的慢性鼻炎加重,以致出现鼻出血、牙龈疼痛和心脏不适等症状,严重影响训练进度。后来,在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的帮助下,获得有效治疗。 他在国内的导师——资深潜水教练、2021年中国自由潜水国家队主教练赵磊(网名“铜峡谷”) ,更是用项羽的故事激励他宣传:破纪录不宣传,犹如“衣锦 夜行”。几经思考之后,郑培博总算意识到宣传背后的意义。
“我本人很喜欢分享,很喜欢帮助别人。后来,我才意识到,原来我破纪录其实是很有意义的,不光对我自己有意义,我还可以去影响更多人,就像朱志文那样,去鼓励更多人了解、接触这项运动,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用郑培博的话说,自由潜的好处主要有三点:一是改变身体机能和状态,促进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二是心态会变得越来越沉静、稳定,遇事不会慌;三是强化自己的精神力量,闭气下潜对精神的要求,类似于冥想和禅修,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自由潜并非简单的技能,它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一旦把它变为生活方式,你的身体、精神和人生体验,都会发生强烈改变。 郑培博曾经很自卑,容易陷入自我怀疑,总想证明自己。挑战自由潜之后,他不仅收获自信,更找到人生的绝佳状态。
至于接下来,是否会挑战更难的纪录,他用一句审慎但难掩其雄心的话,这样说:“一步一步来吧,数字并不重要。但如果能破世界纪录,那自然是更好了。” “当然,不管是玩自由潜水,还是其他运动,最重要的一点,是跟自己比。不要去跟别人比。虽然每个人的天赋不同,但我们的精神内核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