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9:05分,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北纬28.50度,东经87.45度)发生6.8级地震。定日县措果乡、曲洛乡、长所乡、尼辖乡、加措乡、协格尔镇,定结县郭加乡、江嘎镇,萨迦县雄麦乡,拉孜县曲下镇、查务乡、芒普乡、锡钦乡、拉孜镇等多个乡镇均受到波及。地震还造成G219线路基出现约100米长塌陷。受地震影响,拉日铁路7日C886次旅客列车停运。G318、G219日喀则部分路段实施临时交通管制。截至2025年1月8日,这场灾难已造成126人遇难、188人受伤,其中28名重症人员被紧急转移到市人民医院救治。房屋损毁情况极为严重,倒塌房屋多达3609户。
目前,地震灾区各安置点正在加紧搭建板房。1月11日下午,各地捐赠的1千多套活动板房运抵定日县的长所乡和措果乡的多处安置点。1月12日,救援人员展开板房安装工作。与此同时,各安置点的物资发放、医疗救治等也在加紧进行。
另外,在受灾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正抓紧开展基础设施维修和废墟清理,为灾后重建做准备。
迅速响应 奔赴一线
地震发生后,中国探险协会应急救援直属队积极响应,迅速遴选经验丰富且具有高海拔救援能力的队员赶往灾区,紧急救援。
1月8日,6名队员携带生命探测雷达、蛇眼生命探测仪、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绳索救援装备、应急照明装备、手动破拆工具组等应急救援设施、设备,飞往西藏。
1月9日,队员们飞抵拉萨后,马不停蹄地转车前往日喀则市拉孜县。抵达现场,他们立即与国家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社会力量现场协调中心对接,迅速投入工作。
由于当地房屋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生命救援阶段已宣告结束。按照相关指示,救援队员们随即开展另外两项重要工作。据中国探险协会应急救援直属队队长宛嵬(山鬼)介绍:“一是对尚未找到、或情况不明的人员进行进一步确认,但这部分工作量相对较少。二是协调资源,对接赈灾物资。我们深入各个村子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真正短缺的物资是什么,然后对接后方资源,将所需物资运送过来后,按照各村各户的具体需求,精准地进行物资发放工作,确保物资能够切实满足受灾群众的实际需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中探协应急救援直属队赴藏救援队员在工作现场 图源:山鬼
尽管“生命救援阶段”已经结束,但在宛嵬看来,“生命救助阶段”一样重要。他提到,突如其来的地震,使许多当地人陷入迷茫。然而,当他们看到在如此高海拔、偏远的地方,还有众多来自各地的救援人员赶来帮助他们时,内心深受触动。因此,不少当地人也纷纷主动加入到救援队伍当中,共同应对这场灾害。此外,不少当地人匆忙从房屋中跑出,一些贵重物品仍留在屋内。政府部门为防止二次事故发生,对受损房屋进行了封锁。可村民们急需取回证件、贵重物品等,有时会冒险自行进入危房。
中探协应急救援直属队赴藏救援队部分队员与当地村民合影 图源:山鬼
因此,为避免二次伤害发生,宛嵬说:“我们会分享地震救援知识,告知村民如何安全地进入危房取物。对于那些极其危险的地方,我们会凭借携带的专业装备,运用以往积累的救援经验,通过团队协作,帮助村民把东西取出来。实际上,我们的工作重点不仅在于物资救助,还包括对村民的心理安抚以及各类后期相关工作,希望能切实帮助村民解决困难,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高海拔成为救援的巨大障碍
西藏,素有 “世界屋脊” 之称,以其壮美高原风光与独特文化魅力闻名遐迩。然而,在此次地震救援中,它的高海拔地形却成为救援工作中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
定日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麓珠峰脚下,县域平均海拔达4500米,县城驻地海拔4325米,震中所在的措果乡平均海拔约4200米。这里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仅为平原地区的60%左右。大部分救援人员来自平原地区,他们迅速抵达震区后,身体来不及适应这种急剧变化,极易引发高原反应。中国探险协会应急救援直属队队长宛嵬(山鬼)解释称:“到海拔4千米以上的地方,我们的血氧含量会降低,心跳会加快,只能通过吸氧和服用一些降压药来调节身体状态。”
中探协应急救援直属队赴藏救援队的车载制氧机 图源:山鬼
高原反应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头痛、头晕、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因此,在这里,救援队员每进行一项救援任务,都需要付出平原数倍的努力。地震后的余震也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6.8级的主震过后,余震不断发生,救援现场的房屋随时存在二次坍塌的风险。救援人员在废墟中作业时,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突然掉落的砖石砸伤。而频繁的余震随时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威胁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不仅如此,当前正值冬季,灾区的低温更让救援工作雪上加霜。宛嵬(山鬼)表示:“最近降温,白天气温最高仅3℃~4℃,到了夜间,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15℃甚至更低。昼夜温差可达20多度。”寒冷的天气使得受灾群众长时间暴露在外,面临冻伤、感冒甚至低体温症的严重威胁,尤其是老人、儿童等体质较弱的人群,更是脆弱不堪。对于救援人员来说,低温环境不仅增加了身体的消耗,还对救援设备的正常运行产生了极大影响。
“这次救援的难度其实也在于时间的问题。”宛嵬(山鬼)指出,“由于房屋结构的原因,我们生命救援的时间被大幅缩短。这里不像城市里是钢筋混凝土建筑,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这种房屋一旦坍塌,受灾群众很快就被埋在土里,生命救援阶段大概在24小时之内就要结束。”
高海拔救援,如何应对?
此次西藏日喀则地震救援,中国探险协会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未来高海拔地区救援行动提供了诸多启示:
中探协应急救援直属队赴藏救援队正在分发物资 图源:山鬼
组建救援队伍时,要严格筛选队员身体素质。中国探险协会应急救援直属队队长宛嵬(山鬼)强调:“救援队员要对自身健康状况有清晰认知,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的人员不适合参与。救援的目标是帮助他人,而前提是保障自身健康。”此外,心态与团队配合也极为关键。宛嵬(山鬼)指出,“在灾区,不少队员会出现各种应激反应。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对整个团队的影响极大。”物资筹备也要充分。携带专业防寒服、保暖帐篷、睡袋、防潮垫、高热量食品、充足的饮用水,以及各类抗高原反应药物、便携式制氧设备、血氧监测仪,以及卫星电话等。长途跋涉前往灾区途中,队员要注意休息,避免疲劳驾驶,逐步提升海拔高度,给身体缓冲适应时间。抵达震区后,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开展救援。“务必控制好自身的运动强度与频率,以此适当减轻高原反应。” 中国探险协会应急救援直属队队长宛嵬(山鬼)说。一旦出现高原反应症状,队员们会立即采取措施。轻者通过适当休息、补充水分、吸氧等方式缓解不适;重者则在医疗人员的监护下,进行更专业的治疗,如服用药物、静脉输液等。在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增强身体抵抗力,为高强度的救援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面对极端低温,保暖措施至关重要。搭建保暖帐篷要选择避风、地势较高且平坦处,确保稳固,防止被大风掀翻。利用周边材料加固帐篷,如用石块压实帐篷边角。最后,“救援人员若在户外遭遇暴风雪,要迅速寻找遮蔽物,避免长时间暴露,防止失温。若发生雪崩、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救援队伍要提前与地质专家沟通,了解地质状况,制定避险路线,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识,确保人员安全。”宛嵬(山鬼)强调。
地震避险与急救、自救常识
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1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地震虽属天灾,但当灾难来临时,掌握基本的求生、自救方法,学会自救、救人的措施,能极大地提高生存几率,为自己和他人赢得宝贵的生命机会。在地震发生后,首先关闭火源、电源、气源,处理好危险物品后,再行避险。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地方躲避。也可以躲在墙根、内墙角、暖气包、坚固的家具旁等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远离外墙、门窗。停止使用电梯,不能跳楼。 躲避时身体应采取的姿势是: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额头枕在大腿上,双手保护头部。如果有条件,还应拿软性物品护住头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不要躲在桌子、床铺下,而要以比桌、床高度低的姿势,躲在桌子、床铺的旁边。
地震发生时应注意观察复杂的户外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避险。就地选择开阔地带,蹲或趴下,以免摔倒。驾车行驶时,应尽快降低车速,选择空旷处停车。乘客应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坐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架落物、砸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做好防御姿势。在户外还应避开高架桥、高烟囱、水塔等建筑物,以及玻璃幕墙、高门脸、女儿墙、广告牌、变压器等危险物。在野外,还应避开河岸、陡崖、山脚,以防坍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如果不幸被压埋,一定要坚定自救的勇气和信心,精神不能崩溃。被压埋后,假如能行动,要小心地逐步清除压在身上的物品,尽量挣脱出来。若无法立即脱险,一定要在嘴和胸的部位留出一定空间,确保呼吸顺畅;有可能的话,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避免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与此同时,注意外边动静。可以利用手边的石块、铁棍等简易工具,间歇性地敲打附近的坚硬器物,发出求救信号。要注意节省体力,每隔一段时间敲打一次,耐心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如果长时间没有救援人员赶到,且没有听到外界的呼唤信号,就要做好维持生命的准备。水和食物要节约使用,尽量寻找身边可能存在的食品和饮用水。在极端情况下,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维持身体的基本机能 。地震发生后,可根据房屋居住情况和家庭、邻里人员提供的信息,采取看、喊、听等方法,寻找被埋压者。在挖掘过程中,应首先找到被埋压者的头部,清理口腔、呼吸道异物,并依次按照胸、腹、腰、腿的顺序,将被埋压者挖出来。如被埋压者伤势严重,施救者不得强拉硬拖,应设法使被埋压者全身暴露出来,查明伤情,采取包扎固定或其他急救措施。对暂时无力救出的伤员,要使废墟下面的空间保持通风,递送食品,等时机成熟再营救。对挖掘出的伤员进行人工呼吸、包扎、止血、镇痛等急救措施后,迅速送往医院。挖掘时要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埋压阻挡物,不要轻易站在倒塌物上,而应保护支撑物、清除埋压阻挡物,以保障被埋压者赖以生存的空间不遭覆压。根据伤员的伤情,采取正确的搬运方法。怀疑伤员有脊柱骨折的,要用硬板担架搬运,严禁人架方式,以免造成更大伤害。
坚持不懈 因为生命至上
中国探险协会始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但在国内的灾害救援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专业技术优势,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2023年,当土耳其突发7.8级地震,中国探险协会应急救援专业委员会迅速行动,在向中国驻土耳其使馆申请跨国救援行动的同时,紧急遴选救援人员,组建赴土耳其救援7人小组。历经13天奋战,7名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展现了专业的救援能力和高效的行动执行力,更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力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和尊重。
中国探险协会主席韩勃(左四)在首都机场为赴土耳其救援小组送行
为全面提升救援人员技术水准和队伍的整体实力,确保救援行动高效有序,中国探险协会从2022年起,在全国开展 “探险救援员” 公益培训活动。截至2023年,共在黑龙江绥化、江苏徐州、山东淄博、河北廊坊完成4场培训,培训学员共计186人,其中考核合格获颁”探险救援员“证书者119人。
为从根本上降低户外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中国探险协会在多位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代表的关心支持下,开发、建设的“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融合多种通信网络、业务和终端,实现“天地一体化”的通信系统,使智能通讯设备和智能穿戴设备与地面移动网络或卫星信号全面适配,满足全地域条件下的通信需求。探险人群通过穿戴的智能终端,遇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平台则因实时监控,迅速组织线下救援力量就近施救。全面建成后,可以为4亿+的探险人群提供一个全国性的线上预警救援系统,从而有效降低户外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扫描图中二维码,可下载“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APP
未来,中国探险协会及其应急救援专业委员会将持续努力,一方面着力提升救援能力,强化与其他专业救援组织的合作交流,联合开展救援演练与培训,切实增强救援队伍实战水平;另一方面积极整合优质社会资源,助力各地民间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与强化,践行行业协会的社会责任,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同时,协会将进一步加大防灾自救互救知识普及力度,借助公益活动、培训课程和宣传讲座等形式,让更多人掌握相关技能,以便在灾害突发时能够采取正确的行动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