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险协会·刘冬生 华人无动力挑战北极第一人今日出征


图片3.png


北京时间2020年2月27日,中国探险协会探险家刘冬生自俄罗斯共青团岛(остров Комсомолец)启程,开始自己第二次的北极挑战之行。

 

2018年,刘冬生发起第一次挑战,由于计划将他和向导、装备从俄罗斯斯莱德涅岛运送到出发点北极角的直升机在途中失事、坠毁,导致挑战未能按计划进行。如今,刘冬生在筹备一年后,再次向自己的目标发起挑战。

 

2010年,刘冬生完成“无动力、有补给南极远征”挑战,成为首位完成此项挑战的中国人。现在他正发起的“无动力无补给北极挑战”,如果完成,将实现华人零的突破。

 

图片1.png


↑ 2010年1月2日,中国探险协会·探险家刘冬生(中)与美国人Eric Larsen(向导)、加拿大人Dr. William Hanlon共同徒步47天,行程1150公里,到达南极点。↑

 

北极点身处北冰洋腹地,没有陆地,有的只是厚达几公里的冰盖、冰山。由于洋流的运动,北冰洋表面的海冰总在不停地漂移、裂解与融化,因而不可能像南极大陆那样,是经历数百万年积累起数千米厚的冰雪。所以,远征北极,根本没有线路可言。


刘冬生此次北极之行,整个挑战都将在北冰洋的浮冰上完成。挑战将在北极冬季很少能见到阳光的环境中,全程行走超过1000公里,至北极极点(北纬90度)。整个挑战的最低温度将达到或低于零下50摄氏度,平均日气温是零下25摄氏度。如果一切顺利,刘冬生和英国向导Hannah将在北极海冰大块消融前完成挑战。

 

科学记录的数据表明,近10年间,北极气候变暖速度是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两倍;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北极永久冻土层温度升高约2℃;过去30年间,夏季北冰洋海冰覆盖面积减少了一半;过去50年间,冰雪覆盖面积却减少了20%。随着物流问题和全球变暖问题,无动力(纯人力)北极探险可能会成为绝唱。“北极探险将像旅鸽一样销声匿迹。”——曾三次探险北极的科罗拉多探险家Eric Larsen表示。所以,刘冬生的北极挑战计划将成为整个人类探险史上非常重要、意义重大的一次探险活动。中国探险协会也将以系列专题报道的形式,追踪发布刘冬生挑战北极的全过程。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雪融化加速。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北极在战略、经济、科研、环保、航道、资源等方面的价值不断提升,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北极问题已超出北极国家间问题和区域问题的范畴,涉及北极域外国家的利益和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攸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命运,具有全球意义和国际影响。

 

2018年1月26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北极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努力为北极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图片2.png


↑ 中国探险协会·探险家刘冬生与探险家Victor,他们身后墙上的照片也颇有来历。1989年至1990年,由中、美、苏、法、英、日六国南极考察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抵达南极点。照片是2019年纪念此次南极考察行动30周年的纪念照。 ↑


刘冬生启程适逢中国国内新冠疫情肆虐,此时出征挑战,是向世界传递中国社会没有因疫情而停摆,中国探险家的勇气依旧,是传递中国人民战无不胜的信心。

 

中国当前的疫情虽然严峻,积极应对、克时之艰、探险不停,是打赢这场疫情歼灭战必胜的信心。犹如北极,虽然被皑皑白雪覆盖,但刘冬生此次北极挑战将在北极留下温暖的亮色,并成为炎黄子孙心灵与世界探险史浓墨重彩的记录。

 

中国探险协会主席韩勃说,“探险文化中的勇敢、探索、创新,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探险史》开篇记述的就是中国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后面还有明代的徐霞客等等,说明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探险家和探险精神。什么是探险精神?我理解,它应该包括开拓、创新、坚韧、理性。其中开拓,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创新,是从已知到先知的过程;坚韧,是从突进到持续的过程;理性,是从冲动到行动的过程。所以说,探险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古人一直延续的探险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

 

随着气候变化,北极地区留给世界探险家探索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小。中国探险家刘冬生此次挑战将填补中国探险领域的空白。刘冬生挑战北极,正是一次中国力量和中国探险精神的展示。

 

中国探险协会将持续报道刘冬生北极探险活动,敬请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