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侵华日军修筑的中苏国境筑城工程
1 背景
2 侵华日军国境筑城工程的简述
3 侵华日军国境筑城工程的种类
4 侵华日军国境要塞的数量及分布
5 侵华日军国境要塞的特点
6 侵华日军驻守要塞和防御阵地的部队的类别及其他
二 富锦防御阵地
1 富锦
2 富锦防御阵地
(1) 富锦防御阵地的概况
(2) 侵华日军修建富锦防御阵地的目的
(3) 富锦是一个要塞吗?
3 侵华日军在富锦的驻军
(1) 侵华日军在富锦驻军的演变概况
(2) 驻军的任务
4 第7独立守备队
(1) 独立守备队
(2) 组建第7独立守备队的时间和背景
(3) 第7 独立守备队的沿革
(4) 第7 独立守备队及改编后的历任部队长
5 “五顶山”事件
6 苏军攻克富锦
三 乌尔古力山要塞
1 乌尔古力山
2 乌尔古力山要塞的修筑时间
3 乌尔古力山要塞的地下工事
4 对乌尔古力山要塞的分析推断
(1)乌尔古力山要塞的防御部署
(2)乌尔古力山要塞有能力阻止苏军的进攻吗?
(3)乌尔古力山要塞是后勤补给要塞吗?
(4)乌尔古力山主峰大型工事的用途
5 乌尔古力山要塞的弃守
6 乌尔古力山现存的日军要塞遗迹
7 侵华日军在乌尔古力山要塞可能遗留的物资
后记
附图
参考书目、资料、网站
前 言
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距离我们愈久远,其历史的细节就愈加模糊,而其历史的意义就愈加清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需要时间长度的。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的延续所起的重大作用,人们是什么时候才认识到的?汉武帝驱兵大漠,逐匈奴西去,对后来欧洲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人们是什么时候才认识到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经历过时间的冲刷磨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作用、影响、地位、意义才能逐渐显现,而且时间愈久远则愈清晰愈准确。历史宜远观,近则乱花迷眼。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的亲历者的记述,如果没有捏造和夸大其词,那么大多是真实准确、细节丰满的,但同时,也一定有记述者个人当时的亲身感受、利害关系和爱恨情仇揉杂其中。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对那段历史的客观准确公允的评价。因此这些记述只能称之为史料,而不能称之为历史。历史一定是后人对前人的评述,而不是当代人对当代人的评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代人不能修当代史的原因。
抗日战争已经没入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我们现在可以探究评述当年的往事了。
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所经历的最凶险最惨烈的,几乎要亡国灭种的历史事件就是日本侵华战争。
中华民族在近代一百多年中,在和东西方列强的交往中,经历了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任人屠杀劫掠的屈辱惨痛的历史。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团结全国各党派和各阶层人民,同仇敌忾,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不畏强暴,顽强抗争,百折不挠,宁死不屈,血战到底。历经十四年抗战,在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七十七年了,当我们回首这段血雨腥风,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我们对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就更加清晰深刻了: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的国家意识普遍觉醒的起始,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凝聚力量的起始。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的国运从谷底即将走向复兴的起始。
当年黑龙江省的富锦县,地处北疆,古称苦寒之地。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虽地远人稀,也未能躲过日本侵略者的蹂躏,这里也曾发生过许多惨绝人寰,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事情。日本侵略者在富锦役使成千上万的战俘、劳工和当地百姓,修建了许多机场、阵地和要塞。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军事设施都掩没在萋萋荒草之中了,人们渐渐地把它们遗忘了。为了让现在和将来所有的中国人,都能牢记这段血腥屈辱的历史,我们希望能够把日本侵略者修筑的这些军事设施搜寻出来,把它们呈现在阳光之下,以史实为证,让历史说话,以此来警醒后人,来激励中华民族的奋进图强。
要想准确的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求释疑解惑,就必须要厘清把握历史的细节,让模糊的细节尽可能的得以还原。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从浩如烟海的中外史料中去寻找文字资料,收集选拾,去伪存真,拼合补缀,力求完整;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山中林下,搜寻、发掘、发现历史遗留下来的遗址、文物。文字是很容易被修饰篡改的,而遗址、文物是不能修改的。遗址、文物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证明那段历史。以物证史,其史不可篡。
中国探险协会本不是一个研究历史的机构,我们也不是历史学家,只是因为在我们的探险内容中有战争遗迹探险,而在寻找战争遗迹时,我们必须先要掌握相关的历史资料。所以我们才怀着探险的精神,小心翼翼的走进了历史研究。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侵华日军的关东军注修建的富锦防御阵地。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富锦防御阵地的研究,为发现发掘富锦防御阵地的战争遗迹寻找线索;为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寻找那些被刻意掩埋的罪证;为研究关东军修建的中苏国境要塞和防御阵地,从军事视角进行新的探索;为研究关东军和研究富锦的历史寻找收集史料。
本文研究的视角是:从军事视角来分析研究富锦防御阵地。要塞和防御阵地都属于军事设施,所以,只有从军事视角来分析研究才可能获得比较准确的结果。
我们想通过对这一狭小地域的具体对象的深入研究,深耕细作,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以期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分析,得到更全面准确的判断。尽量避免大而化之,以偏概全和想当然的坐而论道。为了不拘于从文字到文字的研究,我们的研究工作是和现地的搜寻工作交替进行的。我们给自己提出的工作要求是:要说的清,要找的到。我们希望呈现给公众的不仅仅是一份研究报告,而且应该还有一个曾经消失的要塞。
关于富锦防御阵地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冷僻的课题,极少有人涉足。
富锦市的杨丰萍先生是个先行者,他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了踏勘、拍摄、走访,收集了很多抗战时期的文物和口述史,建立了富锦抗日战争纪念馆,为富锦地区抗战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黑龙江省社科院、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的研究人员和其他研究日军修筑国境要塞和防御阵地的作者们,就东北地区范围内的日军要塞和防御阵地多有著述,其中也有提及富锦的,但都比较简略,而且大多不是从军事角度来研究富锦防御阵地的。
目前我们在日本已经收集到的,当时驻富锦的日军在战后写的回忆录有三本:片山重男编集的《富锦回顾录》,平坂謙二编集的《满洲第六百十三部队史》,平坂謙二著的《富锦的炮兵——道なき荒野》。
其他参考文献请见文后参考书目、资料、网站。
————————————
注:关东军
1898年,沙俄政府强迫清政府把中国旅顺和大连湾“租借”给俄国,随即把这块租借地划为俄国的一个州——称为“关东州”。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持续1年零5个月,俄国战败。战后,根据“朴资茅斯条约”规定:俄国“将旅顺、大连湾及附近领土领水租借权,与关联租借权”及组成的“一切特权”, “长春、旅顺间之铁路及一切支线……无条件让与日本”。
1905年,日本侵略者在辽阳成立了关东都督府,都督府内设陆军部。
1907年,日本在“关东州”驻军,故称“关东军”。当时有1个师团和6个铁道守备大队的兵力。
1919年,日本将关东都督府改为关东厅,陆军部组成关东军司令部,实行军政分治:关东厅为司法、行政最高机关;关东军司令部则为最高军事机关。1931年, “九一八”事变时关东军一天内占领沈阳、长春、辽阳等城市,并急速增兵:1931年关东军有3个师团,1932年达到6个师团,1933—1936年保持5个师团,1937年达到7个师团,1938年9个师团,1939年11个师团,1940年12个师团。1941年七八月间,关东军组织了特别大演习,称“关特演”。关东军的总兵力达到31个师团,人数为85万人,号称百万。
1943年下半年太平洋战场呈现颓势,日本大本营开始从关东军陆续抽调兵力增援太平洋战场。1945年1月,又从关东军抽调13个师团和一个特设机械化常备兵团赴太平洋战场。4月初,又从调走7个师团,并将关东军储备的近1/3的战略物资和大批人员调回国。
1945年5月初,德国战败后,关东军为防备苏军进攻又重新扩军备战。关东军将在中国东北的25万退伍军人重新征召,编成8个师团、7个混成旅团、1个坦克兵团和5个炮兵联队,其兵力达到24个师团,约70万人。其实,其武器装备和战斗素养仅相当于以前的8个半师团。
1945年8月8日苏联向日本宣战。9日凌晨,苏军150万重兵突然从三个方向向日军发起攻击。在苏军的强大攻势下,关东军的阵线很快被瓦解。8月10日,日本大本营命令关东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放弃满洲,退守朝鲜。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但关东军借口没有收到大本营的停战命令继续抵抗。17日,关东军已丧失抵抗能力,败局已定,关东军总司令山田乙三向苏军提出停战谈判的请求,最终无条件投降。此役,关东军损失约67.7万人,其中8.3万人被击毙,59.4万人投降。
关东军司令部先设沈阳,后迁旅顺,1931年迁沈阳,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前后迁长春。1945年8月,曾向通化、临江撤迁,意图顽抗,终至战败,关东军随之灭亡。
富锦防御阵地是侵华日军在中苏国境修筑的诸多要塞和防御阵地之一。要想了解富锦防御阵地,首先要对日军在中苏国境修筑的筑城工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筑城工程是防护工程中的军事工程,是工事、障碍物及其所组成的阵地工程体系的总称。可分为永备筑城工程和野战筑城工程。永备筑城工程是在平时用坚固耐久材料构筑的,强度较高的,具有较完善的内部设备的工事。野战筑城工程是在临战前或战斗中以改造地形和利用就便材料或预制构件快速构筑的工事。
侵华日军为什么要在中苏国境修筑筑城工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由于当时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得日军很快就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在完成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后,日本又把其战略进攻的目光投向了苏联的远东地区。
因为有1904—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占领南库页岛及千岛群岛的切肤之痛,有苏联十月革命时期日本对苏联远东地区入侵的经历,所以苏联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行为格外警惕。苏军迅速向远东地区调派部队,在中苏边境及沿海地区开始修筑成体系配置的防御工事。这些防御工事主要分布在黑河正面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地区、同江正面地区、虎林正面的伊曼东北地区、绥汾河与东宁的正面地区、土门子的正面地区等。1932年日本关东军驻黑河的特务机关,发现苏军修筑防御工事的行动后,立即上报给关东军司令部。
至1933年苏联在远东的兵力已远远大于当时驻中国东北的日军兵力。日本认为:日苏在远东的军事平衡被打破,“重建大陆国防成为当务之急”,在与苏联远东兵力的对比上,日军驻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兵力至少要保持相当于苏军远东兵力80%的水平。
日军根据预定的对苏作战企图和当面苏军兵力部署的规模,在迅速部署调动部队的同时,于1933年初开始着手计划修筑中苏国境(日本称“苏满国境” )筑城工程。
日军绘制的东宁附近苏军阵地部署图(沈克尼提供)
从确定修筑国境筑城工程到实施筑城工程施工,日军做了周密的安排。
据日本战争遗迹考古学专家菊池実和关东军国境要塞遗迹研究会所编《苏满国境关东军国境要塞遗迹群的研究》一书所载:1933年10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作战课长铃木率道注1炮兵大佐,率领以作战、情报和工程人员组成的“侦察旅行团”,赴中苏边境勘察地形。根据对苏作战的战略意图,根据以往日本间谍绘制的地形图和收集整理的兵要地志,结合现地勘察,为构筑国境筑城工程选定预设阵地,确定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在对各预设作战地域的地形、地貌、敌情有了更多了解后,制定了各种作战方案,在部署图上反复推演,修改补充。10月下旬至11月,关东军组织陆军的步兵、骑兵、野战炮兵、重炮兵、工兵、化学兵各学校的教官到现地进行图上演习,以完善作战部署。11月底,日军下达了关于国境筑城的指示。12月初,日本从国内派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抵达黑龙江和吉林的东部边境。12月,关东军工兵第10大队大队长林柳三郎大佐,开始率工事侦察班勘定各阵地工事的具体位置。1934年4月,关东军测量队开始进行工程测量,为筑城工程的设计提供测量数据。5月12日,关东军发布“关东军作战命令第五八九号”,下达了关于实施国境筑城的命令。6月正式开始施工,此前有部分要塞已于2月开始施工。
这些国境筑城工程的建设,是由日军大本营筑城部策划,由关东军司令部直接指挥的。1937年7月关东军司令部设立了筑城部,来具体指挥国境筑城工程的建设。这些筑城工程大多是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边组建守备部队,先建成主体工事,再逐渐配套完善,历时多年才完成的。随着战争态势的变化,这些筑城工程也在不断的修改续建,有的工程直到日本战败时尚未完工。
日军的中苏国境筑城工程是分为3期建设的(其中第1期分为2批)。时间从1934年持续到1945年战败,历时11年。
这些国境筑城工程所使用的劳力,大多是中国战俘和中国劳工,其中也有少量的朝鲜劳工。这些人绝大部分都被日军折磨至死,或在工程完工后为了保守机密而被日军处死。其役使的中国战俘和劳工的数量至今仍是一个谜。
本文将日军国境筑城工程分为:要塞、防御阵地、持久抵抗阵地和后勤补给基地。研究的重点是要塞和防御阵地。
要塞:是在预设战役方向上的重要位置,充分利用地形,经特别加强加固,配套完善,自成体系的军事设施,配备有强大的火力和固定的守备部队,能够独立完成固守任务的战役支撑点。 日军在中苏国境构筑的要塞下文详述。
防御阵地:是为抵抗敌方的进攻而占领的地区,并在此构筑了工事。
日军在中苏国境构筑的防御阵地主要有:
东部国境有:珲春正面、东兴正面、东宁正面、绥芬河正面、平阳正面、东安正面、独木河地区、饶河地区,等等。
北部国境有:逊河正面、瑷珲正面、孙吴周边、凤翔、富锦,等等。
西部国境有:阿尔山、乌奴耳、大兴安岭、洮南正面、林西地区,等等。
持久抵抗阵地(或称最后抵抗阵地,日军称複郭阵地):1944年5月,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时,预感到苏联将发起进攻,就开始规划持久抵抗阵地。1945年5月日军大本营给关东军下达了“满鲜方面对苏作战计划要点”,要求关东军在大陆固守一片已侵占的地区,作为持久作战的基地。其收缩后的防御范围是:从长春向东沿铁路至图门,从长春向南沿铁路至大连,并包括朝鲜半岛的北端在内。它的持久抵抗阵地是以吉林省通化市为中心的,其西南至东北长约350公里,东南至西北宽约250公里,这个持久抵抗的核心地域属于国境筑城第3 期工程,由1945年3月关东军筑城部改建的关东军建设团修筑,该工程至8月战败时未完工。
后勤补给基地:是平时生产、存储武器、弹药、油料、粮食、被装及其他军用物资,战时能够及时向军队输送这些物资的地区。其位置是在主要作战方向的后方,有便利的可供大量运输的交通条件。如当时牡丹江市就是日军一个典型的后勤补给基地。
目前国内关于日军中苏国境要塞的研究领域,对于要塞的数量基本都认同17个要塞注2。这其实是沿用了苏联军事历史研究界的说法。
《远东的胜利》是苏联军事历史学博士、教授Л·Н·弗诺特钦科上校根据苏联国防部档案馆资料编写的,这是苏联军方研究在远东对日作战这段历史的具有总结性的军事历史专著。此书成书较早,于1966年出版,1971年修订再版。日本关于二战的大量的回忆录、资料汇编等书籍,是在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之后陆续出版的,所以作者可能在著书时没能更多的参考日本方面的资料。
本书较详细地记述了1945年苏军出兵我国东北对日作战的“远东战役”的情况,介绍了战役的政治背景、地理环境、组织准备、决心企图、各兵种的运用和经验教训,着重反映了当时苏军三个方面军在各战役方向上各兵团、部队的开进路线和战斗实施经过,提供了一些战役、战术数据和资料。文章中明确指出日军在“满洲边境地区共建立了十七个筑垒地域”。
请注意:是十七个筑垒地域,而不是十七个要塞。
要图1 .战前驻满洲、朝鲜敌军防御配系及部署 摘自《远东的胜利》
图中标出的17个筑垒地域的名称是:
庆兴筑垒、珲春筑垒、东兴筑垒、东宁筑垒、绥芬河筑垒、密山筑垒、虎头筑垒、饶河筑垒、松花江筑垒、富锦筑垒、兴山筑垒、孙吴筑垒、黑河筑垒、海拉尔筑垒、满洲里筑垒、阿尔山筑垒、张家口筑垒。
这是苏军根据自己的作战经历统计总结出来的。可能因为苏军占领的时间还比较短,战场调查比较仓促,没有得到日军防御部署的地图或文件,审俘工作还未能深入展开,获得的情报有限,所以得出的结论就不可能全面、准确。
筑垒又称筑垒地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防御地带、防御地区。筑垒地域可以包括要塞,但是并不仅指要塞,它还包括防御阵地。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日本在侵华期间由关东军构筑的中苏国境要塞,对这些要塞的认定,我们认为应该依据关东军国境守备队的编制序列及其各自守备的要塞地点来认定。认定的依据应该是日本公布的关于二战的历史资料。我们研究历史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尽可能的做到言之有据。如果某地为了发展旅游,吸引眼球,将该地不属于关东军国境守备队的部队驻地、阵地,所遗留下来的战争遗迹称之为“要塞”,这无可厚非,因为他不是在作历史研究。
日军修建的中苏国境要塞设置在东、北、西三个方向。
东部边境由南向北有:五家子要塞、东宁要塞、鹿鸣台要塞、绥芬河要塞、观月台要塞、半截河要塞、庙岭要塞、虎头要塞。
北部边境由东向西有:凤翔要塞、霍尔莫津要塞、瑷珲要塞、黑河要塞、法别拉要塞。
西部边境有:海拉尔要塞。
可以确定日军在中苏国境修建了14个要塞。这14个要塞是由关东军第1国境守备队至第14国境守备队驻守。1945年7月驻守虎头要塞的第4国境守备队被调出编入第135师团,日军在虎头要塞又仓促组建了第15国境守备队。
其他的筑垒地域只能称之为防御阵地。
侵华日军中苏国境要塞工程分布示意图笔者绘
日军中苏国境永久筑城地点摘自(日)吉原矩《日本陆军工兵史》
————————————
注1:鈴木率道
籍贯:广岛县生卒:1890年2月18日—1943年8月5日。
军阶:陸軍中将兵种:炮兵军校:陆军士官学校第22期、陆军大学校第30期。
简历:
1908年入陆军士官学校。
1910年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1910年12月26日陆军少尉。
1918年11月陆军大学校毕业。
1919年7月陆军炮兵大尉。
1922年5月驻法国武官。
1925年5月参谋本部作战课。
1926年8月6日参谋本部作战课兵站班班长。
1928年12月12日野炮第5联队大队长。
1930年3月6日陆军大学校教官。
1932年2月17日参谋本部作战课作战班班长。
1932年4月1日参谋本部作战课课长。
1933年8月1日陆军炮兵大佐。
1935年8月1日参谋本部附。
1936年5月30日支那驻屯炮兵联队联队长。
1937年8月2日陆军少将。
1937年8月31日第2军参谋长。
1938年6月10日陆军航空本部总务部部长。
1938年12月10日兼航空总监部总务部部长。
1939年10月2日陆军中将。
1940年12月10日兼航空总监部总监代理兼陆军航空本部部长代理。
1941年6月9日免兼航空总监代理兼陆军航空本部部长代理。
1941年12月1日航空兵团司令官。
1942年6月1日第2航空军司令官。
1943年5月19日参谋本部附。
1943年6月2日预备役。
1943年8月5日死亡。
注2:吉原矩,侵华日军中将,战败时任第十八军参谋长,曾经担任过第一工兵队司令官,是一个老工兵。他在1958年所著的《日本陆军工兵史》一书中记载了日军在中苏国境修建永久筑城工事的地点,共计26处:
五家子、水流峰、土门子(春化)、东宁、稜云台、绥芬河、观月台、密山、虎头(虎林)、同江(舰艇要击炮台)、富锦、兴山镇、霍尔莫津、瑷珲、黑河、法别拉、海拉尔地区(河南台、松山、孙家屯、安保)、免渡河、乌奴尔、甘珠尔庙、诺门坎、罕达盖、弹药库增设(东宁、绥芬河、黑河、瑷珲、半截河阵地)。
吉原矩在书中所列出的是筑城工程的项目,其中包含要塞,但不仅仅是要塞。
其中所列出的工程项目,有些是不能称之为要塞的。比如:同江炮台,它只是一个用于封锁江面的岸防炮阵地。
去过甘珠尔庙和诺门坎的人都知道,那里是一马平川的大草原,无险可守,日军在那里修建的工事多数应该是野战工事,如果有永备工事,可能也就是一些地下指挥所、掩蔽部、小型弹药库之类的掘开式工事。这有待于将来新的发现来证实。
书中提及的增设的弹药库只能算作工程项目。
一个要塞一般是由数个阵地单元组成的。文中所列出的工程项目,有些只是一个要塞的组成部分。比如:
五家子要塞是由五家子、水流峰、土门子(春化)等防御阵地组成。
海拉尔要塞的核心区是由河南台、松山、孙家屯、安保四个防御阵地组成。乌奴尔、免渡河、罕达盖、阿尔山等防御阵地早前都在海拉尔要塞的防区之内,在临战前有所调整。
文中所提及的个别地名和中方所使用的地名不同。 比如:稜云台,中方称鹿鸣台。
有的要塞提及的是地名而不是要塞名称。比如:兴山,是凤翔要塞的所在地。密山,是半截河要塞的所在地。
图文中所注地名有缺漏。比如:此文排版和绘图时将“霍尔莫津”漏排、漏注。霍尔莫津要塞的所在地是胜武屯。
列表中各工程项目的开竣工的时间有不准确的。
日军中苏国境要塞的部署,呈现东攻、西守、北阻的布局。
所以日军的要塞可分为:进攻型要塞和防御型要塞。
日军在东部边境和北部边境修筑的国境要塞主要为进攻型要塞。其特点是:要塞的位置紧靠边境,宽正面,便于进攻部队的展开、突击;浅纵深,机场、车站、仓库、医院等靠前配置,便于后勤补给保障。这些要塞在建设规划时,就是按照部队进攻出发的待机地域考虑的,其功能是以进攻为主,防御为辅。
据苏联《远东的胜利》一书所载:
滨海边区当面各筑垒地域基本工事总量见附表1。 摘自《远东的胜利》
此表中所列的东兴筑垒,说的是珲春市春化镇北面的东兴镇村,这里是五家子要塞的土门子(春化)防御阵地。珲春筑垒,就是五家子要塞,五家子村位于珲春市东南,珲春河南岸的马川子乡。庆兴筑垒,庆兴可能说的是敬信,它们发音有些相近。这应该是在由俄文音译成中文时由于没有核对地图而出现的笔误。珲春市没有庆兴这个地名。敬信镇,位于珲春市的南部,在伸向图们江口方向的狭长地带上,这里是五家子要塞的水流峰防御阵地。1938年7~8月,日苏间的张鼓峰战役就发生在这一带。这三个筑垒的名称是由苏军命名的。
所以不厌其烦的确认这三个筑垒地域,是要说明苏军并不知道这三个筑垒地域都同属于五家子要塞,由此可以断定他们没有拿到日军的要塞部署图,所以他们也就无法知道各个要塞的准确划分。那么表中所列的正面和纵深的数据也就不可能准确。这几个筑垒地域都是被苏军远东第一方面军攻克的,这个统计资料应该也是出自远东第一方面军之手。
从这些数据可以大致看出,它们都是正面宽,纵深浅。苏联《远东的胜利》一书对此的评论是:“一些筑垒地域本来是准备保障部队转入进攻用的,因而在一些方向上未设保障地带,其纵深根本不足以组织防御。”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的《关东军(一)》第六部分“国境筑城”中写到:东宁要塞阵地属于“东部国境主攻阵地”。此话点明了这一类要塞的性质。
随着战争态势的变化,日本将关东军的主力逐步调往太平洋战场。日军在中苏边境的战略企图也由进攻转为了防御。日军在东部和北部边境的要塞也随之转为了以防御为主。各要塞补建了很多防御工事,以图加强其防御能力。但由于要塞的地理位置是不可变动的,所以其纵深浅薄,地形不利于防守,缺少梯次配置的阵地工事,补给点易遭受打击等先天不足的弱点是无法弥补的。1945年8月苏军发起进攻时,日军在东线和北线的各个要塞都在短时间内被攻陷则证明了这一点。
日军在西部边境修筑的国境要塞为防御型要塞。如:海拉尔要塞、乌奴尔防御阵地、阿尔山防御阵地等。这些防御型要塞和防御阵地的特点是: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如山地、沟谷、隘口、河川等,扼守日军认定的苏军进攻时的必经之路。其阵地正面窄,不利于敌方进攻部队的展开;纵深大,永备工事梯次配置,便于守方的层层抵抗和组织反击。1945年8月,海拉尔要塞就在这一地区牵制了苏军的部分部队。
日军在北部国境黑河附近修筑了法别拉、黑河、瑷珲、霍尔莫津四个要塞,在北部国境的东端修筑了凤翔要塞,在东部国境的北端修筑了富锦防御阵地,其目的是在对乌苏里江东部发起进攻时,这些部队可以切断西伯利亚铁路,阻止苏军向东部增援,如果有机会则渡江攻占苏联远东地区。
——————————————
注:关东军第五军在佳木斯组建了独立工兵第18联队,直属于第五军。该联队是一支舟桥部队,其作用是在发起对苏作战时,在黑龙江上架设浮桥,输送进攻部队。
驻守要塞和各防御阵地的部队的类别可分为:国境守备队、阵地守备队(驻屯队)和野战部队。这些部队的级别一般为旅团级,部队长的军衔一般为少将。
国境守备队及其驻守要塞的概况见下表。
阵地守备队的部队配置:在北部国境驻守富锦防御阵地的第7独立守备队(后改编为富锦驻屯队);在西部国境驻守阿尔山防御阵地的阿尔山驻屯队等。
野战部队部署到国境防御阵地是在1945年。如第119师团的部分部队驻守在乌奴尔防御阵地,第107师团的部分部队驻守在阿尔山的五叉沟阵地等。而第119师团和第107师团都有原驻守海拉尔要塞的第8国境守备队的部队编入。
各国境守备队及其驻守要塞的概况:
各国境守备队的驻扎地及具体阵地的地点:
注:表格中的地名是依日文转录,未与实地地名核对。其中有些地名应该是日军命名的。此表摘编自《第六国境守备队史》
各国境守备队转属其他部队后与苏军交战的地点:
注:此表摘编自《第六国境守备队史》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下辖的富锦市,位于佳木斯市东偏北方向。松花江沿西南至东北方向由市区北部流向黑龙江;该市距两江汇合处约60千米;正北方约45千米即是中俄边境的界河黑龙江。向西,富锦至佳木斯136千米;向东,富锦至同江79千米注1。沿松花江上行可达佳木斯、依兰、哈尔滨,下行可达同江、抚远、哈巴罗夫斯克。该市是由抚远、同江至佳木斯、哈尔滨的水陆必经之地。
该市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地势低平,呈西北高东南低;全境大部为典型的沼泽化低湿平原,海拔高度为54—65米;境内分布有完达山脉的孤山残丘。该市东偏南方向16千米是乌尔古力山,海拔538.7米;西南方向约30千米是别拉音山,海拔472.8米注2。
富锦,满语:富替新,汉译“高墙上的佛爷板”之意。赫哲语:富克锦,汉译“高岗”之意。
富锦是富克锦的缩音,富替新的转音。意为:居住在高岗之上和供奉佛爷板的地方。
富锦,古肃慎之地。三国两晋时为挹娄故地。北魏时属勿古人居地。隋朝时为靺鞨黑水部。唐朝时为黑水督都府地。辽代时为五国部所属。金国时为胡里改路之地。元朝设悖苦江军民万户府。明朝设福提希(富替新)卫。清朝初年这里是赫哲族居住地,属宁古塔将军辖地,后属吉林将军三姓副都统辖地。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于嘎尔当(今富锦市西部)设富克锦协领衙门。宣统元年(1909年)设富锦县。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一直为富锦县,1998年改为富锦市(县级市)。
日伪时期富锦城区的面积为16.9平方千米,1941年人口为54433人。
富锦市与乌尔古力山卫星照片(此图摘自Google。中文名称由笔者加注)
民国时期富锦县地图(沈克尼提供)
——————————————
注1:平面距离均为Google地图上的直线距离。
注2:海拔高度采用富锦县志的数据。
据《日本陆军工兵史》“第二章满洲筑城与关东军筑城部,第一节筑城部编成的经过及筑城实施的大略和苦心,各地区筑城的概况”一段所载:“[富锦地区]昭和十四年(1939年)在富锦市街南方约三千米的高地修筑工事,利用该高地和富锦市外分散的村落,对从东面进攻的敌人进行阵地布置。平原上的村落大致是长方形或近似方形,在村落的四角设置机枪、山炮、反坦克炮工事,伪装成房屋。”
由此可见,富锦的防御阵地是在1939年开始修建的。
富锦防御阵地分为城区阵地和山区阵地两部分。
城区阵地,是以松花江和富锦县城为依托,日军在松花江沿岸修建了多个岸防炮台,在城区周边修建了大量的炮工事、机枪工事、反坦克壕、掩蔽部、指挥所等防御工事,从工事布局可以看出,防御方向是松花江和城市东部。城区阵地还建有很多营房、医院、仓库、机场、码头等军用设施。其核心阵地是日军南岗军营,日军称“扶桑台”。城区阵地的主要军事设施是四个机场。
山区阵地,以乌尔古力山为依托,日军在山里修建了大量的军用道路、机枪工事、掩蔽部、观察所、弹药库、炮工事、反坦克壕、野战工事、水泵站、电站等,其防御方向主要是山区的东部和北部。其中有些工事是在1944年5月之后修建的。现在,在山里还可以看到很多未完工的基坑和坑道切口。其核心阵地是小河子沟,其主要军事设施应该是坑道,目前仍在搜寻之中。
日军在城区周边修建了4个机场,其中有两个机场位于城区和山区之间。
富锦飞行场(这是日军的称呼,富锦市史料称南岗机场)在城区南部,是满洲航空株式会社的民航机场,1932年秋修建,1943年春扩建,增设了滑行跑道和机库,实际上是军民两用机场。
西飞行场(富锦市史料称大屯机场)1943年春修建。
东飞行场(富锦市史料称华盛机场)1943年修建。
茂盛屯飞行场(富锦市史料称吉祥机场)位于富锦飞行场南部,1943年春修建。
据日军的回忆录记述,除富锦机场经常使用以外,其他三个机场都没有使用过,只摆放了一些用于欺骗苏军侦察的可拆卸的木制飞机。日军回忆录记述,西飞行场未完工即中止了。据勘察,那里只有跑道和几个穹顶式掩蔽部,没有建造机库和警戒用机枪工事。从现地勘察来看,东飞行场的状况也是如此,可能也是在建造过程中突然中止的。
在城区阵地和山区阵地之间,只有跑道、滑行道、数个飞机包(机库)、一个飞行员掩蔽部和几个用于机场警戒的零散分布的机枪工事,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军事设施。
日本关东军部署在中苏国境东线、北线的各个要塞都是紧贴边境,靠前部署的,而富锦防御阵地却是相对靠后部署,它北距黑龙江约45千米,东距乌苏里江约140千米。富锦地处水陆通道要冲,四野平阔,无险可守。富锦城区距东部的乌尔古力山16千米,其间没有成体系的防御工事。在城区和山区之间还修建了毫无防御能力的机场。苏军在进攻时可以轻松的进行穿插。
富锦的城区阵地和山区阵地是分离的,城区阵地和山区阵地之间没有构筑防御工事,没有形成防御纵深,没有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松花江和通往同江的公路均呈西南至东北走向,而乌尔古力山在城区的东偏南方,它处在苏军的进攻方向上,可是并不靠近苏军的进攻道路。日军如果从乌尔古力山用火炮封锁道路或航道,由于距离较远,超出当时日本驻军装备的10厘(105毫米)榴弹炮射程的极限,无法做到精确射击。
战术防御的三要素是:地形、火力、反突击。日军在富锦的防御部署哪一条都不符合。
从地形、兵力部署、火力配置上分析,富锦不是一个适合进行防御作战的地方,这个部署是一个不合军事常理的布局。
那么日军修建富锦防御阵地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军事部署?
从日军在富锦的各种军事设施的布局可以看出,它不是一个为完成地面防御而设置的要塞。日军在一个长约18公里,宽约8公里的范围内,设置了4个机场,它应该是一个日本陆军航空兵注1的前线机场群。在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军事部署中,富锦应该是一个陆军航空兵基地。
这个航空兵基地的任务应该是,在日军向乌苏里江以东发起进攻时,该基地出动的飞机可以夺取战场制空权,向北可以切断苏联西伯利亚铁路,阻止苏军东援,向东可以攻击哈巴罗夫斯克等地的军事、交通设施。
随着战争态势的变化,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由攻转守之后,日军大本营考虑到日本本土可能遭受攻击。为了防止苏军从乌苏里江以东的机场起飞去攻击日本,富锦等前线机场的日军飞机则可以突袭这些苏军机场。这种作战设想属于防御性进攻。在日本关东军的“满洲东正面的作战计划”中,摧毁苏联远东的空军基地是他们的既定目标。
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在1943年春季,日本已经显露出军事颓势之际,日军还要在富锦修建三个机场。
日本《满洲方面陆军航空作战》第五编第四章“比岛捷号作战期的北边战备与南满防空作战”注2插图第四十七“飞行、地区两部队配置图”注3则是证明。
从“飞行、地区两部队配置图”可以看出,日军在延吉至富锦设置了众多的前线机场。在富锦部署的关东军陆军航空兵部队是第2航空军的第14航空地区司令部注4下辖的第45飞行场大队注5。1943年,在修建机场时日军还配置了机场警卫大队和航空情报队。实际上直至1945年8月苏军发起进攻时,这里就从来就没有进驻过日本陆军航空兵的作战部队。
1944年6月至10月,日军大本营在美军对菲律宾发起进攻前后,从中国东北调走了7个飞行团、20个飞行战队、3个飞行中队、9个航空地区司令部、4个飞行团司令部、38个机场大队,大约300架飞机调往菲律宾,投入到了太平洋战场。使得日本关东军陆军航空兵的战斗部队被大幅度削减。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富锦的机场在完工后,没有航空兵部队进驻,新建的机场没有飞机起降,部分机场的建设半途而废。
“比岛捷号作战期的北边战备与南满防空作战”飞行、地区两部队配置图”
摘自(日)《满洲方面陆军航空作战》
日军所以在此设置陆军航空兵基地,是企图利用黑龙江、松花江和富锦以东的大片沼泽为屏障,以防受到苏军的突袭。日军为防止苏军像1929年中东路事件注6时一样,沿松花江溯流而上攻击并占领富锦。因此在同江构筑了炮台,在富锦沿江和对岸绥滨一侧,也构筑了众多的机枪工事和炮台以图阻断松花江水道。
但是在临战前,日军放弃了同江炮台,将沿江大部分火炮调回日本用于本土防御。在苏军发起进攻时,松花江水道的防御形同虚设,富锦的机场群连一架飞机也没有。
日军只想着如何从西向乌苏里江以东突袭苏军的机场,却没有认真的想想,苏军也会从北向黑龙江以南突袭日军的机场。日本在小处可以做到构思奇巧,工于算计,安排周到细密,但是往往在大的战略层面上迷失方向,屡涉歧途,至今不思悔悟。
要塞,是在预设战役方向上的重要位置,充分利用地形,经特别加强加固,配套完善,自成体系的军事设施,配备有强大的火力和固定的守备部队,是能够独立完成固守任务的战役支撑点。
日军在富锦的军事部署不是按照“能够独立完成固守任务的战役支撑点”的要塞的标准来规划的。
在日军的战斗序列中,凡是驻守要塞的部队,其番号都是“国境守备队”。在关东军十五个国境守备队的序列中没有第7独立守备队(或富锦驻屯队),在日本军方关于二战的史料中也未见“富锦要塞”一词。由此可见,日军并没有把富锦视为要塞。
通过史料分析和现地勘察,以要塞的标准来衡量,可以确定,侵华日军在富锦部署的是陆军航空兵基地与乌尔古力山要塞相结合的作战体系,而不是富锦要塞。
乌尔古力山的防御部署是按照要塞的设想来规划的,可是它的位置不利,地形不利。阔野孤山,难以构成梯次防御;山地面积较小,因而阵地容量小,容纳不了太多的部队;作战部署没有构成环形防御;火力配置主要依靠机枪,火炮太少,尤其缺少远射程的大口径火炮,无法拦阻十几千米之外苏军的运动;后勤补给易被切断;极易被对方包围。因此,它难以抵御苏军的进攻,无法“独立完成固守任务”。日军虽有在此修建要塞的设想,但是位置选错了。所以,日军在乌尔古力山的防御阵地只能勉强称之为要塞。它的工程规模及准确的用途还有待于今后的发掘和新的史料的出现来证明。
在我国关于日军中苏国境筑城的研究领域里,将富锦称为要塞已经由来已久了。过去我也一直认为富锦是要塞,只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弄清楚了它的性质。至于称它为要塞还是空军基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弄清楚日军在此设置防御阵地的史实,准确的还原那段历史。
————————————————
注1:二战时期,日本的空军没有独立成军,而是分属于陆军和海军,称为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关东军的陆军航空兵由关东军司令官指挥。
注2:“比岛”是指菲律宾。“捷号作战”是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为确保本土和南方诸岛而制定的与美军决战的作战计划。其中“捷1号作战”指菲律宾地区,“捷2号作战”指日本本土、台湾和南方诸岛,“捷3号作战”指日本本土(除北海道),“捷4号作战”指千岛群岛、库页岛和北海道。
注3:“飞行、地区两部队配置图”中所注符号见下表,摘自(日)《满洲方面陆军航空作战》。
注4:第14地区航空司令部(驻佳木斯)隶属于第2航空军(驻长春)。
第14地区航空司令部代号:11612部队司令官:堀彬大佐司令部附:松本胜少佐大平寿美大尉。
注5:第45飞行场大队(驻富锦)
第45飞行场大队代号:11618部队大队长:植田末松大尉副官:安乐善己中尉中队长:木村政夫大尉大队附:正久宏明中尉喜田俊吉中尉。
注6:中东路事件:中东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又称“东清铁路”、“东省铁路”。是沙俄为侵略掠夺中国,控制远东,于1896~1903年修建的,西起俄罗斯的赤塔,东至海参崴,大部分路段横穿中国领土,全长2186千米。该铁路在中国境内西起满洲里,经哈尔滨,东至绥芬河,其支线北起哈尔滨,南至大连,呈“丁”字形。在中国境内共计全长2800多千米,造价4.5亿卢布。1927年,苏联曾欲将中东铁路出售给日本,苏联中东铁路管理局曾在大连与日本南满会社签订了《中东路草约》。后日本悔约,能够抢来的干嘛要买呢?
1928年6月3日,张作霖在沈阳附件的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6月19日张学良主政东北。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张学良为树立在东北的威望,为向蒋介石的中央政府示好,为获取中东路的巨大利益,在蒋介石的蛊惑诱导之下,张学良误判苏联软弱空虚,无力作战,便准备以武力夺回中东路的主权。蒋介石为反苏反共,切断中苏两国共产党的联系,为借苏联之手削弱东北军阀的地方势力,对没有心计和毫无执政经验的张学良表示中央将给予支持。
1929年5月27日,张学良在蒋介石的指使下,相继搜查关闭了苏联驻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绥芬河等地的领事馆,逮捕了包括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总领事在内的200余人。7月,东北当局以武力接管了中东铁路。中东铁路局的苏方人员全部被免职,遣送出境。苏联反应强烈,7月13日,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开始撤侨,并拘留了中方侨商上千人,扣留了多艘中方轮船。开始以武力相威胁,派飞机进入中国境内侦察,出兵袭扰中国边境。8月17日,中国国民政府对苏宣战,苏联宣布与中国断交。至此,战事已不可免。
10月,苏军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发起进攻。西线是满洲里、扎兰诺尔、海拉尔方向,北线是同江、富锦方向,东线是密山、绥芬河方向。此役苏军出动8万人,东北军出动10万多人。至停战时,苏军在西线攻占了海拉尔;在北线攻占了富锦,东北军的江防舰队全军覆没;在东线攻占密山、绥芬河,并轰炸了牡丹江。东北军伤亡2000多人,被俘7000多人。苏军伤亡1000多人。东北军惨败。
其中同江、富锦的战斗概况是:10月12日,苏军出动飞机25架,军舰10艘,装甲车40多辆,步骑兵3800多人向同江发起攻击。经一个半小时的舰炮互射 ,东北军江防舰队的江平、江安、江泰、利捷、东乙等五艘战舰被击沉,利绥舰重伤逃回富锦。伤亡700多人。东北军称:苏军舰船被击沉3艘,击伤4艘,击落飞机2架,伤亡100多人。此战绩多为谎报。苏军登陆后从侧翼攻击同江守军,在舰炮的掩护下很快攻占了同江,东北军伤亡500多人。在苏军次日撤出后,10月14日东北军又进占同江。为封锁同江至富锦水道,东北军在此自沉了6艘拖船、2艘商船、2艘军舰阻塞航道,并布设水雷,铁索拦江。10月30日晨,苏军飞机10余架飞抵富锦,对舰船和市区大举轰炸。31日,苏军扫雷断索,浅水重炮舰绕过沉船区驶抵富锦,以军舰7艘、飞机9架、火炮80多门、步兵数百人向富锦发起进攻,当晚6时攻占富锦。东北军损失军舰3艘,伤亡300多人,数百人被俘。苏军在11月初撤离了富锦。
中苏开战后,中国以武力解决他国在华权益问题的做法,未获国际上的支持,因为很多国家在华都有通过侵略剥削而获得的权益。虽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
南京国民政府在战争爆发后没有援助东北军一兵一枪,仅拨款200万元,坐视张学良终至惨败。
张学良没有想到苏联会动武,在遇到挫败时转而谋求妥协。南京国民政府坚决反对退让,组织民众示威游行,蒋介石发表宣言说:“吾人为世界和平计,为民族利益计,当以革命精神,不惜牺牲一切,贯彻政府拥护国权之主张。”继续拱火,把张学良架到火上烤,使其欲罢不能。在东北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张学良愤而不顾南京政府的反对,于11月26日接受苏方条件停战议和。12月3日,双方在双城子签订《停战议定书》。22日,双方在伯力签订《中苏伯力会议草约》,恢复苏方开战前在中东路的一切权益。南京政府虽对此不满,也不得不予以承认。战后张学良和其他东北军将领被南京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经此一战,张学良认识到:当东北遭到侵略时,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是根本不会援助他的。所以在“9.18”事变时,当他接到蒋介石“不抵抗”的指令后只能弃守东北,背负骂名。这也为日后的“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
中东路事件发生后,共产国际要求中国共产党支持苏联,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实际负责人李立三甚至提出“武装保卫苏联”。陈独秀对此表示了异议,他认为此事件伤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对苏联共产党不应盲从。11月20日,中共中央为此决定开除陈独秀的党籍,1930年3月23日,经共产国际讨论,批准将其开除。陈独秀说:“我们的事,凭什么要你们讨论。”
在中苏作战之际,驻东北的日军,阻挠东北军的调动,不准东北军经由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北运部队。并组织演习伺机挑起事端。通过此战,日本摸清了东北军真正的实力,坚定了其侵略中国的决心。“9.18事变”后日本夺取了中东铁路的所有权益。
1945年苏联攻占中国东北后,恢复了其在旅顺大连和中东铁路的权益。直到1952年12月31日,中苏签订《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后,苏联才将中东铁路的一切权力及财产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为张学良是共产党的朋友,他发动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此他被蒋介石长期关押。我们所以一直不讲“中东路事件”,这既是“为亲者讳”,也是在表达对他的尊重。张学良2001年病逝于美国夏威夷。现在我们可以讲一讲“中东路事件”了。
1932年6月日军在侵占富锦时,遭到了东北抗日武装李杜【注1】和丁超【注2】部队的抵抗。因为兵力悬殊,抗日部队退往同江、抚远一带,其中李杜率残部东渡乌苏里江避入苏联境内。丁超在宝清被日军劝降,沦为了汉奸,此后还参与了对其他抗日武装的围剿。
关东军发给日本陆军省电文(1932年9月5日)(萨苏提供)
1932年6月,日军:由第10 师团【注3】的混成第8旅团步兵第63联队的小浜士善【注4】中佐、石井大尉,率北境警备队约400余人,攻占富锦县城。
1933年,日军:第3骑兵旅团【注5】〔驻佳木斯〕骑兵第24联队的一个中队(327人)驻扎富锦,联队长芦见茂,中队长(不详),副中队长安田中佐(兼任省治安维持会委员)。
伪军的驻军情况不详。
1934年,日军:第3骑兵旅团骑兵第24联队驻富锦,联队长芦见茂。
伪军:7月,伪满洲国设立军管区。富锦属三江省,第4军管区(驻哈尔滨)三江地区警备司令部(驻佳木斯)所辖混成第23旅驻富锦。旅长崔文林,司令部率迫击炮连,117人,驻富锦县城。骑兵第35团,团长刘彰绪,344人,驻集贤镇。
1935年,日军:骑兵第3旅团骑兵第24联队驻富锦,联队长石田保秀【注6】。
伪军:第4军管区混成第23旅驻富锦。
1936年,日军:骑兵第3旅团骑兵第24联队驻富锦,联队长斋藤义次【注7】。
伪军:第4军管区混成第23旅(驻富锦)
旅长:崔文林少将参谋长:钱福安中校
步兵第30团团长:李荃芳步兵上校
步兵第31团团长:宋光烈步兵上校
骑兵第35团团长:刘彰绪骑兵上校
迫击炮连连长:崔永祥步兵上尉
人数2096、马匹609。
1937年,日军:第3骑兵旅团骑兵第24联队驻富锦,联队长马场正郎【注8】。
伪军:第4军管区混成第23旅(驻富锦)。
1938年,日军:第3骑兵旅团骑兵第24联队驻富锦,联队长冈崎正一。
伪军:第4军管区混成第23旅(驻富锦)。
1939年8月,日军:组建第7独立守备队(旅团级部队,部队长为少将。编制直属于关东军司令部,由第10师团管辖),队长岩永汪少将。第7独立守备队司令部驻佳木斯,步兵第24大队驻佳木斯,步兵第25大队驻富锦,步兵第26大队驻凤翔。
9月第3骑兵旅团骑兵第24联队调离富锦,第7独立守备队步兵第25大队接防。
伪军:5月,设立第7军管区混成第23旅(驻富锦)。
成立伪军第7宪兵团富锦宪兵分团,管辖三江省富锦以东各县。
1940年,日军:第7独立守备队步兵第25大队驻守富锦。
伪军:年末,靖安第1师(靖安军注9改称)驻守富锦,师长美崎丈平少将,约6000人。
1941年,日军:第7独立守备队步兵第25大队驻守富锦。
11月,山村治雄少将接任第7独立守备队队长。
12月 第10师团(驻佳木斯)野炮兵第10联队与其他四个野炮兵联队抽调军官,在佳木斯组建第7独立守备炮兵队。
伪军:靖安第1师驻守富锦。
1942年,日军:第7独立守备队步兵第25大队驻守富锦。
1月,第7独立守备炮兵队移防富锦。
伪军:靖安第1师驻守富锦。
1943年,日军:第7独立守备队驻守富锦,司令部迁至富锦的具体月份不详。
8月,第7独立守备队队长山村治雄被免职,鬼武五一少将接任队长。
伪军:靖安第1师驻守富锦。
1944年5月,日军:第7独立守备队改番号为富锦驻屯队,直属于第一方面军(驻牡丹江),仍由鬼武五一任队长。
伪军:7月,驻富锦的靖安第一师调往锦州。
1945年,日军:富锦驻屯队驻守富锦。
3月,戸田義直大佐接任富锦驻屯队队长。
7月10日,关东军令第14国境守备队(驻凤翔)、富锦驻屯队及独立混成第78旅团合并改编为第134师团【注10】,师团长井关仞中将。
富锦驻屯队改编为步兵第367联队。
7月26日,东野謹三任联队长。
7月下旬,第134师团撤至富锦西南约300千米的方正县布防,只留步兵第367联队的独立步兵第2大队驻守富锦。另有伪松花江舰队江防步兵2团2营等部队驻守市区。
8月5日,日本驻富锦的机关人员和家属撤离。
8月10日,伪“江上军”2团团部人员和部分连队撤往佳木斯。
关东军第92陆军病院(院长河合武夫军医中佐),原代号120部队,驻富锦县城南部的日军扶桑台军营,设立时间不详。
陆军航空兵第45飞行场大队、机场警卫大队、航空情报队。关于陆军航空兵所属部队的具体驻地、编制等情况不详,其进驻及撤出富锦的时间不详。
除以上驻守的日军外,富锦还驻有日伪军的宪兵队。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于1938年至1941年曾在骑兵第3旅团第24联队服役,上等兵,任驻富锦日军的酒保(相当于我军的军人服务社或小卖部),1941年因病退伍回国。
——————————————————
注1:李杜(字植初)
籍贯:辽宁省义县,生卒:1880年—1956年。
简历:
1900年入清军,任第二十镇司书。
1905年入东北讲武堂。
1908年任第二十镇连长,左路教练官。
1911年任奉天巡防军管带,东北第29师114团3营营长。
1917年任东北陆军第114团团长。
1918年任奉军总司令部第4运送大队大队长。
1919年任北平段祺瑞政府将校研究所所长、军事科长。
1920年任黑龙江全省山林警察局局长。
1921年任吉长镇守使署参谋长。
1922年任吉林军械支厂副厂长,代厂长,兼陆军补充队队长,第56团团长。
1923年任吉林警备队统领。
1924年任长春戒严司令。
1925年任东北陆军第15师步兵第10旅旅长,晋少将。
1926年任依兰镇守使兼陆军第24旅旅长(驻依兰、佳木斯、富锦)。
1929年中东路事件时,任防俄松花江沿岸军队总指挥,晋中将。
1931年任东北自卫军总司令。
1932年任吉林省边防副司令长官,“9.18事变”后在吉林、黑龙江与日军作战。
1933年1月率部由密山退入苏联。后苏方将此部队运送至新疆,5月他经欧洲回国。
1934年在上海参加由宋庆龄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任中国民族自卫委员会武装部长。
1936年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董健吾请张学良协助,由张学良出资,李杜从董健吾那里接手,将毛泽东的两个儿子从上海经法国送往苏联莫斯科。
1937年在上海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
1939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
1940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官。
1942年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被国民党强行解散。
1946年4月,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召开首届吉林省参议会,被缺席推选为省参议长。7月,被国民党任命为陆军上将,并令退役。此后,久居重庆。
1947年以后主要从事反内战活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四川政协委员、重庆政协委员。
1956年8月23日在重庆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76岁。
注2:丁超(字洁忱)
籍贯:辽宁省新宾县,生卒:1884年—1951年。
简历:
1911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
1920年任黑龙江海满警备司令,东省铁路护路军哈满司令,晋少将。
1927年任滨江镇守使兼东北陆军第18旅旅长,护路军哈绥司令,晋中将。
1929年中东路事件时,任吉林军前敌总指挥,东北边防军东路前敌总指挥,协同海军司令沈鸿烈、依兰镇守使李杜抵御苏军。
1931年“9.18事变”时,任滨江镇守使兼第28旅(驻哈尔滨)旅长,护路军哈绥司令,参加了第一次哈尔滨保卫战。
1932年被推举为中东路护路军司令,与李杜联名通电抗日。2月初,第二次哈尔滨保卫战失利,率部撤往哈尔滨以东方向。5月依兰失守后脱离李杜,率部撤往宝清,暗中与日军接洽,后在宝清投敌。
1938年任伪满通化省省长。
1939年任伪满东安省省长,任满后,调任伪满参议府参议。
1945年8月被苏军俘获,押往苏联。
1950年8月被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
1951年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病死。
注3:日军第10师团
1898年组建于姬路,下辖步兵第10联队、步兵第39联队、步兵第40联队、步兵第63联队。
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隶属于第4军,参加了辽阳战役、沙河战役、奉天会战。
1931年“9.18事变”后,该师团立即编成了混成第8旅团,12月进入中国东北,参加了松花江流域作战、吉林省讨伐战。
1934年3月回国整编。
1937年8月在中国天津大沽登陆集结,隶属于第2军,9月在津浦路北段东部作战,占领泊头、德县,11月占领临邑、商河,12月占领济南。
1939年1月占领兖州,3月在台儿庄遭中国西北军和中央军的沉重打击,6月在武汉会战中占领信阳,8月回国整编。
1940年隶属于关东军,驻黑龙江省佳木斯。
1944年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师团一部被派往中太平洋,7月师团主力被派往南太平洋,8月调往菲律宾吕宋岛,隶属于第14方面军。
1945年1月开始与登陆的美军作战,遭到沉重打击而全面溃败,8月向美军投降。战败时下辖步兵第10联队、步兵第39联队、步兵第63联队。
注4:小浜士善:此人后调往内蒙古,晋升大佐,在与国民党傅作义部作战时被击毙。
注5:日军第3 骑兵旅团
1909年(明治42年)在岩手县盛冈组建,下辖骑兵第23联队、骑兵第24联队。平时隶属于第8师,并辖骑兵第8团。
1933 年驻防中国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负责三江省治安。
1935年增设旅团机枪队、旅团骑炮兵中队、旅团装甲车中队。
1937年10月编入骑兵集团。
1938年6月脱离骑兵集团。
1941年关特演(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之后调往乌苏里江沿岸,担任对苏警戒。
1944年2月骑兵第23联队长调任军部直辖的特种部队长。
1945年2月骑兵第3旅团突然被撤编,其下属部队被改编为独立步兵营或编入其他部队。
因为该旅团是在战败前就被撤编的,所以在战后可能就没有人组织该旅团部队史的编写,因此关于骑兵第3旅团的资料很少。
注6:石田保秀:
军阶:陆军中将 兵种:骑兵 军校:陆军士官学校第20期,陆军大学第29期 籍贯:东京生卒:1888年4月1日—1969年7月1日。
简历:
1935年 骑兵第3旅团第24联队联队长。
1936年8月 骑兵第3旅团旅团长 少将。
1937年8月 骑兵学校校长。
1939年3月 陆军中将。
1939年9月 留守第7师团师团长。
1940年10月 待命。
1940年10月 预备役。
1969年7月1日 死亡。
注7:斎藤義次:
军阶:陸軍中将兵种:骑兵军校:陆军士官学校第24期,陆军大学校第36期籍贯:东京都生卒:1890年11月23日—1944年7月6日。
简历:
1909年12月—1912年5月28日陆军士官学校士官候补生。
1912年12月24日骑兵少尉。
1921年12月14日—1924年11月29日陆军大学校。
1933年3月1日骑兵第14联队联队长。
1934年8月1日骑兵第3旅团第8联队联队长 。
1936年8月1日骑兵大佐骑兵第3旅团第24联队联队长。
1937年8月2日陆军骑兵学校教官。
1938年7月2日留守第5师团参谋长。
1939年8月1日陆军少将关东军补充马厂厂长。
1941年10月15日陆军军马补充部本部长。
1942年12月1日陆军中将。
1944年4月6日第43师团师团长。
1944年7月6日在美军攻克塞班岛时,与中部太平洋方面舰队司令南云忠一海军大将一起自杀。
注8:马场正郎:
军阶:陆军中将:兵种:骑兵军校:陆军士官学校第24期,陆军大学校第33期籍贯:熊本生卒:1892年1月7日—1947年8月7日。
简历:
1937年骑兵第3 旅团第24联队联队长。
1937年7月骑兵第3旅团旅团长少将。
1939年8月骑兵总监部部附。
1940年12月骑兵集团集团长。
1941年8月陆军中将。
1941年10月第53师团师团长。
1943年9月第4师团师团长。
1944年12月第37军司令官固守南加里曼丹。
1945年9月率残部向澳大利亚军队投降。
1947年8月7日被盟军军事法庭判定为战犯,处死。
注9:伪满洲国靖安军
靖安军的前身是1931年“9.18”事变后由日军在沈阳组建的一支,由日本浪人和中国地痞混编而成的靖安游击队。因其佩戴红色袖标,又被称为“赤袖队”。这支部队由关东军直接领导,驻原东北军东大营。其军官的三分之二是日本人。编有第1军、第2军。第2军是由日军招募的日本17~18岁中学毕业生组成的少年后补队组建的,它后来为日军提供了很多后备军官、士官。
1932年靖安游击队被伪满洲国军政部接管,改编为靖安军,由沈阳移防到锦州。司令官藤井重郎少将。下辖步兵第1团、步兵第2团、骑兵团、炮兵团。该部队曾多次参加围剿东北各地抗日武装的作战行动。
1932年—1935年日军对包括靖安军在内的伪满洲国的伪军部队进行整顿,靖安军所辖步兵团改为旅级。
1937年美崎丈平少将接任靖安军司令官。靖安军的2个旅和奉天警备军第1旅被派往淞沪战场,隶属于日军第18师团。在杭州湾登陆后参加了进攻南京南部地区的作战。该部队沿太湖南岸西进,在对国民党军队的作战中表现出较强的战斗力,占领了长兴、宜兴、广德、芜湖等地。南京作战结束后返回东北。
1940年末,靖安军改编为靖安第1师,师长美崎丈平少将,隶属于第7军管区,驻富锦。约6000人。
1943年6月发生了“五顶山”事件,日军对靖安师失去了信任,靖安第1师师长山崎积少将被惩戒免职。
1944年7月靖安师被调离富锦移防锦州,一部分部队并入“铁石部队”,参加了对华北冀东八路军的扫荡。
1945年7月靖安师改编为国防军第1师,师长秋山少将。大部队被调往佳木斯南部的勃利,第36团留守锦州。
1945年8月9日苏军发起对日军的攻击,国防军第1师在勃利溃散。部队中的日军军官逃到牡丹江西北横道河子后,向苏军缴械投降。靖安军至此消亡。
注10:第134师团 1945年7月组建至8月战败,师团长:井关仞中将,师团参谋长:末永光夫大佐。
第134师团下辖:师团司令部(代号:25263部队)步兵第365联队(代号:25264部队)步兵第366联队(代号:25266部队)步兵第367联队(代号:13002部队)野炮兵第134联队(代号:25269部队)工兵第134联队(代号:25270部队)师团通信队(代号:25271部队)辎重第134联队(代号:25272部队)兵器勤务队(代号:25262部队)第1野战医院(代号:25264部队)第4野战医院卫生队病马场。
驻富锦日军的任务是随着战争态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
日军占领富锦的初期,其驻军的任务是以剿灭中国的抗日武装为主要目的。第10师团编成的混成第8旅团在完成对松花江流域的占领后,转向吉林方向,将富锦交由第3骑兵旅团的部队驻守。在当时,骑兵机动性好,运动速度快,可以灵活调遣,适于在平原和浅山区进行反游击战。第3骑兵旅团从1933年到1939年驻防佳木斯、富锦、凤翔(今萝北)一带,其主要任务就是围剿东北抗联,巩固已占领的地区。该部队在镇压围剿过程中极其凶残,残忍杀害抗日武装的官兵和当地的百姓。曾多次与赵尚志领导的抗联部队作战,抗联的部队损失惨重,其残部不得已退入苏联境内。
1939年,在诺门坎战役中日军损失惨重,日本意识到它不是苏军的对手,不敢再轻易挑衅。因此,中苏边境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第3骑兵旅团由此调往乌苏里江沿岸,执行监视警戒苏军的任务。
1939年9月第7独立守备队在佳木斯组建。第7独立守备队的步兵第25大队接防富锦,并且向同江、抚远、三江口、街津口、额图、若岛等地派出对苏监视哨。
1939年富锦防御阵地开始建设。第7独立守备队的组建和富锦防御阵地的建设是有直接关系的,第7独立守备队的任务之一就是保障基地和要塞的建设,当基地和要塞建设完工后,该部队则要保障其使用安全。
第7独立守备队担负着对苏警戒任务,清剿中国的抗日武装,维持防区治安,保障松花江航道富锦段的通航安全,保障佳木斯至同江、抚远的道路安全,保障富锦的日本陆军航空兵基地和乌尔古力山要塞在建设期间的安全和完工后的使用安全。
1939年9月第7独立守备队参加了秋野川上游扫荡。
1939年年底至1940年年初配合104师团扫荡。
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日本在继中途岛战役之后的瓜达尔卡纳尔群岛战役中再次失败,美军自此开始进行战略反攻,这是日本走向战败的转折点。1944年关东军的部队大批调往太平洋战场。6月,在菲律宾海战中日本彻底丧失了战争主动权。
7月第7独立守备队改编为富锦驻屯队,3个大队都调集富锦,又从沈阳、凤翔调来两个大队,增加为5个步兵大队,并计划提升炮兵队的火炮装备(只是这些装备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全部到位),意图固守富锦。
1944年8月第10师团离开佳木斯,调往菲律宾的吕宋岛。
1945年7月富锦驻屯队改编为步兵第367联队,并入第134师团。7月下旬只留下一个步兵大队,其他主力撤离富锦,移防方正县。其中从沈阳、凤翔调来的两个大队划归127师团282联队,调往珲春以南的延吉的开山。
由此可以看出,这时富锦日本驻军的任务已经完全转为防守,而且防守的兵力也在由强转弱,从原计划富锦驻屯队的固守防御,变成了一个步兵大队的迟滞性防御。
日军驻中国东北的独立守备队,成立于日俄战争之后的1909年(清朝宣统元年),最初是日军为了守卫铁路线而组建的部队。后来,独立守备队不仅对铁路而且对重要城市、重要目标执行卫戍守备及周边的治安任务。这种部队长年驻守一地,较少参加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部队的级别为旅团级,部队长的军阶一般为少将。
关东军独立守备队队徽
日本在二战时曾组建了18个独立守备队,在关东军的编制序列中有9个独立守备队。第1独立守备队至第5独立守备队,是1933年由关东军独立守备队扩编组建的。第6独立守备队至第9独立守备队,是于1939年组建的。独立守备队的组建完成早于国境守备队,第9国境守备队至第14国境守备队是于1940年之后才组建的。有些国境守备队在组建时,其基层军官和骨干士兵是从独立守备队抽调的,第14国境守备队就是由第5独立守备队的第27大队改编的。
第1独立守备队驻奉天(沈阳);第2独立守备队驻新京(长春);第3独立守备队驻昂昂溪;第4独立守备队驻牡丹江;第5独立守备队驻哈尔滨;第6独立守备队驻滴道(鸡西市滴道区);第7独立守备队驻佳木斯,后迁至富锦;第8独立守备队驻北安;第9独立守备队驻承德。注
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的日军就是驻奉天(沈阳)的独立守备队所为。在日本占领期间,各独立守备队除了在驻守地区残害当地的中国人民,还配合野战部队围剿东北抗日联军等抗日武装。对这些非野战部队的研究,是我们在对侵华日军研究中容易疏漏的。
1939年5月至9月,在内蒙古阿尔山西北方爆发了诺门坎战役,此役日军惨败。日军感到,用机动能力强的野战部队驻守一地,执行清剿和维持治安任务,在有紧急情况时会影响全局的机动性。因此,在1939年日本关东军组建了第6独立守备队至第9独立守备队,以接防由野战部队驻守的地区。第7独立守备队由此组建。
第7独立守备队于1939年8月在佳木斯组建。司令部设在佳木斯,下辖独立守备步兵第24大队,驻佳木斯;独立守备步兵第25大队,驻富锦;独立守备步兵第26大队,驻凤翔。1941年12月在组建第7独立守备炮兵队。
1939年8月,组建第7独立守备队(编制直属于关东军司令部,由第10师团管辖)。
第7独立守备队司令部驻佳木斯
步兵第24大队驻佳木斯
步兵第25大队驻富锦
步兵第26大队驻凤翔
1941年12月,在佳木斯组建第7独立守备炮兵队, 1942年1月移防富锦。
1944年5月,第7 独立守备队改编为富锦驻屯队(直属于第1方面军)。
1945年7月富锦驻屯队改编为步兵第367联队(其中的独立步兵第269大队、独立步兵第270大队调出),编入第134师团,师团长井関仞注1,师团隶属于第1方面军。步兵第367联队主力移防方正县。
第7独立守备队准确的人员编制和武器装备的资料目前尚未见到。
临战前,日军的部队、军官调动频繁,部队编制不满,武器装备不足,表现出关东军司令部在大战将临之际捉襟见肘,方寸已乱,应对失策,如此焉能不败。
富锦驻屯队编成概况:
注:据(日)《终战时帝国陆军全现役将校职务名鉴》、《满洲第六百十三部队史》摘编
第7独立守备队--富锦驻屯队--第134师团第367联队的沿革:
摘自(日)《富锦回顾录》
(4)第7 独立守备队、富锦驻屯队、第367联队的历任部队长简历
岩永汪:
军阶:陸軍中将 兵种:步兵军校:陆军士官学校第24期、陆军大学校第35期籍贯:福冈县 生卒:(不详)。
简历:
1909年12月—1912年5月28日 陆军士官学校 士官候补生。
1912年12月24日 步兵少尉。
1920年12月24日—1923年11月29日 陆军大学校。
1934年8月1日 独立守备第6大队队长。
1937年8月2日 步兵大佐。
1938年7月1日 第110师团参谋长。
1939年8月1日 陆军少将 第7独立守备队队长。
1941年3月1日 第34步兵团团长。
1942年12月1日 独立混成第9旅团旅团长。
1943年6月10日 陆军中将 第116师团师团长。
1945年3月9日 西部军司令部付。
1945年4月1日 第155师团师团长。
在第7独立守备队任职时间:1939年8月1日至1941年3月1日。
山村治雄:
军阶:陆军少将 兵种:步兵 军校:陆军士官学校第24期籍贯:(不详) 生卒:(不详)。
简历:
1912年5月28日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1921年12月24日步兵少尉。
1939年3月9日步兵第116联队联队长。
1939年10月26日免职。
1940年9月28日独立混成第13旅团旅团长。
1941年11月6日 第7独立守备队队长。
1943年8月2日 免职。
(日期不详) 留守第2师团司令部付。
在第7独立守备队任职时间:1941年11月6日至1943年8月2日。
鬼武五一:
军阶:陆军少将 兵种:步兵 军校:陆军士官学校第26期籍贯:山口县 生卒:(不详)。
简历:
1914年5月28日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1914年12月25日步兵少尉。
1939年3月9日步兵大佐步兵第2联队联队长。
1942年4月1日舞鹤要塞司令官。
1943年8月2日陆军少将第7独立守备队队长。
1944年5月19日 富锦驻屯队队长。
1945年3月1日 独立混成第78旅团旅团长。
1945年7月10日混成第132旅团旅团长。
在第7独立守备队任队长时间: 1943年8月2日至1945年2月28日。
1944年5月第七独立守备队改编为富锦驻屯队。
戸田義直:
军阶:步兵大佐 兵种:步兵 军校:陆军士官学校第27期籍贯:奈良 生卒:(不详)。
简历:
1915年5月25日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1915年12月25日步兵少尉。
1941年8月25日步兵大佐。
1941年12月1日步兵第234联队联队长。
1943年5月曾指挥该联队参与了在湖南省南县厂窖的大屠杀(注:3)。
1945年3月1日富锦驻屯队队長。
1945年7月26日关东军步兵第1干部候补者教育队队长。
在富锦驻屯队任职时间:1945年3月1日至1945年7月26日。
1945年7月富锦驻屯队改编为第134师团步兵第367联队。
东野謹三:
军阶:大佐。
在步兵第367联队任职时间: 1945年7月26日至1945年8月25日。
战败时随第134师团在方正县向苏军投降。其他资料不详。
日本在二战后汇编战史资料时,将官以上的都有简历,佐官以下的如无特殊事迹大多没有简历。
1943年6月12日,伪满军政部大臣邢士廉注4上将、第七军区司令赫慕侠中将陪同伪满军政部最高军事顾问楠本実隆中将到富锦乌尔古力山要塞视察。在视察中,伪满靖安第1师1团2营4连的爱国志士常隆基突然开枪击中楠本実隆胸部,并将邢士廉击伤。常隆基随后纵马逃逸,在日伪军严密的封锁围捕中他无法脱逃,遂投松花江自尽。日军将此事称为“五顶山事件”。
此事件发生后,第7军管区司令官赫慕侠中将停职处分,靖安第1师师长山崎积少将惩戒免职,第2团团长西岛四郎上校(伪满军衔)惩戒免职,第7独立守备队队长山村治雄少将免职。
国内的一些史料、报道、网络文章等将楠本実隆称为楠木实隆,这可能是初传者的笔误所致。
“五顶山”是驻守乌尔古力山的侵华日军起的名字。日军解释:五个山峰代表着“礼、智、信、勇、武”。相比中国人讲的“仁义礼智信”,日本人是不讲仁义的。其实,真正的五顶山,位于乌尔古力山的南部,是几个很小的山丘,这在民国22年(1933年)印制的三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上就有标注。日军所以改换乌尔古力山的名称,更多的是在显示殖民统治者的地位和傲慢。接受日本侵略者强加的名称,就意味着接受屈辱。继续使用“五顶山”这个由战败的侵略者强加的名称,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接受的。
在当地民间,传说常隆基将楠本実隆击毙了,社会上也有大量的网络文章、影视作品持此说法。果真如此吗?
日本小澤親光所著的《满洲国军》和平坂謙二编集的《满洲第六百十三部队史》都记载了这一事件。按文中所述,常隆基射向楠本実隆的子弹,打在了楠本実隆佩戴的钢笔(日本称万年笔)上,使他侥幸逃过一劫。他们的说法准确吗?
我们看看楠本実隆的简历。
楠本実隆:
军阶:陆军中将 兵种:步兵 军校:陆军士官学校第24期、陆军大学校第33期 籍贯:鹿儿岛 生卒:1890年7月—1979年10月。
简历:
1909年12月—1912年5月28日 陆军士官学校 士官候补生。
1912年12月24日 步兵少尉 步兵第33联队付。
1915年12月 步兵中尉。
1918年12月11日—1921年11月28日 陆军大学校。
1922年2月 步兵大尉。
1922年12月 参谋本部付勤务。
1923年8月 参谋本部部员。
1925年12月 参谋本部付仰付(中国研究员)。
1927年10月 参谋本部部员。
1928年3月 步兵少佐衔 近卫步兵第3联队付。
1929年3月 近卫步兵第3联队大队长。
1930年3月 出访中国 (应中国政府聘请任北京陆军大学教官)。
1931年10月 步兵第42联队付。
1932年2月 参谋本部付。
1932年8月 步兵中佐 参谋本部付仰付(驻上海)。
1934年8月1日 参谋本部部员(支那课支那班长)。
1936年4月~7月 出访欧美。
1936年8月11日 步兵大佐 参谋本部付仰付(驻上海)。
1937年9月4日 兼任上海派遣军司付(特务部总务班长)。
1937年11月 中“支那”方面军司付。
1938年2月18日 中“支那”派遣军特务部部员(总务班长)。
1939年3月10日 陆军少将 兴亚院调查官(华中联络部次长)。
1940年4月10日 步兵第9旅团旅团长。
1941年10月15日 陆军中将 第57师团师团长。
1943年3月11日 关东军司付(伪满州国军政部最高顾问)。
1944年10月14日 北“支那”方面军司付(驻北京特命全权公使)。
1946年6月 复员。
1947年7月名列中国国民政府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公布的日本重要战犯名单。
1979年10月11日 病亡。
从简历中可以看出,楠本実隆当时没有死,事后应该是回日本养伤了。1944年10月他出任北“支那”方面军司付(驻北京特命全权公使),1945年日本战败前他逃回日本,1947年被中国国民政府认定为战犯,但是在战后他逃避了远东军事法庭的审判追责,1979年10月病亡。
(日)小澤親光所著《满洲国军》一书中的有关章节
(日)平坂謙二编集的《满洲第六百十三部队史》一书中的有关章节
网上所传常隆基扇楠本実隆耳光的情节纯属戏说。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第33集和第34集中,有一段国民党中统情报系统驻上海负责人杨立仁,利用假情报诱骗日本人,并准备刺杀日本驻上海情报头子朗本实人的情节。这个郎本实人的原型就是楠本実隆。
苏、日两国对于富锦是怎样被攻克的,说法不尽相同。我们结合两家之说,去掉其中那些溢美或掩饰之词,概述如下:
日军判断苏军会在1945年9月之后发起攻击,其所有战场准备均以8月底为限。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关东军发起了突然攻击。远东第二方面军(司令员M·A·普尔卡耶夫大将)东线部队的任务是在红旗阿穆尔河区舰队(司令员H·B·安东诺夫海军少将)的协同下沿松花江进攻哈尔滨。
由司令员C·K·马莫诺夫中将指挥的第15集团军在强渡黑龙江,攻占抚远、同江后,沿松花江向佳木斯、哈尔滨方向攻击前进。
第15集团军第361步兵师(师长A·K·奥加涅佐夫中校)和红旗阿穆尔河区舰队的任务是于8月11日8时,在第171坦克旅的协同下从陆路与水路同时发起进攻并占领富锦。
红旗阿穆尔河区舰队第一江河舰艇支队分编为巡逻侦察中队和掩护中队,巡逻侦察中队由“孙中山”号浅水重炮舰、三艘装甲艇和六艘扫雷艇组成;掩护中队由“列宁”号浅水重炮舰、“红色东方”号浅水重炮舰和三艘装甲艇组成。
留守富锦地区的日军有:第134师团的步兵第367联队第2大队494人(大队长木村义己大尉)、第1大队中尾临时中队约120人、野炮兵134联队第3大队木庭临时小队(小队长木庭大辅少尉)82人、驻屯队司令部留守人员5人,联队通信队一个分队(松尾军曹)13人、独立工兵队一个分队、原独立步兵第270大队留守人员、航空情报队、关东军第92陆军病院(院长河合武夫军医中佐),总计约1000多人。乌尔古力山驻守日军一个小队(若杉小队)100人。并有伪满“江上军”2团的部分部队约800人。
日军火力配备非常薄弱,只有第2大队装备的两门大队炮(92式70毫米步兵炮)、两门速射炮(94式37毫米速射炮),和野炮兵134联队第3大队配属的两门77毫米野炮(注2)(辽14式77毫米野炮)、10挺重机枪和轻机枪、步枪、掷弹筒等轻武器。开战之前富锦守军向上级申领1000枚反坦克地雷、两万吨炸药,因时间紧迫,决定先提供300—400枚反坦克地雷,直至开战这些地雷炸药也没有送达富锦。
日军在富锦县城及周边构筑了许多反坦克壕、沿江炮台和永备火力工事。在富锦城南日军扶桑台营区修建了钢筋混凝土工事,在距地面二十米高的钢制瞭望塔上设有火力点。在城内石质建筑物里构筑了暗火力点,炮工事等。伪满江上军在松花江航道自沉了两艘旧船以阻塞航道。
8月9日,苏军发起进攻的第1天,富锦未受到攻击,仅有苏军侦察机活动。驻富锦日军继续撤退非战斗人员、日籍居民。傍晚,通知各个前沿监视哨后撤至乌尔古力山。战斗部队抓紧备战。
富锦阵地附近的防御配置图摘自(日)《富锦回顾录》
摘自(苏)《红旗太平洋舰队》
8月10日11时,30架苏军轰炸机开始猛烈轰炸富锦码头及沿江一带。16时,苏军巡逻侦察艇中队由同江出发,第361步兵师第364步兵团的3营搭乘“孙中山”号浅水重炮舰,强击连搭乘装甲艇启航。19时掩护中队的“列宁”号浅水重炮舰搭载第345步兵团1营启航。22时掩护中队驶抵图斯科(富锦以东37千米),第345步兵团1营登陆,伴随第171坦克旅先遣部队沿江岸向富锦推进。
由于渡河器材不足,第15集团军渡河延续了五天时间,直到8月16日才完全结束。因此,其所属部队不是同时,而是按渡河的先后投入战斗。
8月11日拂晓,苏军舰艇从图斯科驶向富锦。7时20分强击连搭乘的各装甲艇全速向富锦发起冲击。7时30分,强击连在嘎尔当伪满“江上军”司令部登陆,他们遭到了日军火炮、迫击炮和机枪的猛烈射击。“孙中山号”、“列宁号”浅水重炮舰和随后到达的“红色东方号”浅水重炮舰以130毫米舰炮和装甲艇火箭炮猛烈还击。炮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日军火力被压制。
8时30分,第364团3营乘 “孙中山”号浅水重炮舰在龙王庙码头登陆。在舰炮的有力支援下,登陆部队迅速占领了沿岸地带,并开始向市区推进。强击连和3营在前进时,遭到来自永备火力点和各种掩体内的武器的猛烈射击。苏军在舰艇火炮的支援下力图扩大登陆场,但未奏效。日军见苏军登陆兵力不多,在击退苏军的一次进攻之后,进行了反突击,试图把苏军赶入松花江。在浅水重炮舰的火力援助下,日军的反扑被打退。
9时,正当登陆部队打退敌人反击,占领了部分市区时,第171坦克旅先遣部队和第345团1营赶到,随即投入战斗。苏军一边击溃日军的抵抗,一边在城内缓缓推进,展开逐屋争夺。坦克以直瞄射击压制敌人的永备火力点,掩护步兵的作战行动。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黄昏前,苏军先遣部队在步兵第455团一个营的协助下,占领了富锦县城。伪满州国军在苏军发起进攻时略做抵抗,11时击毙部分日本军官后即缴械投降。日军放弃城区,退守城区南部的“扶桑台”军营(富锦史料称南岗大营),那里有精心构筑的预设阵地。苏军多次攻击该军营,均未得手。傍晚,在苏军进行土工作业,准备爆破日军工事时,日军发起反攻。双方展开了白刃战,战斗十分激烈,两军都有较大的伤亡。
8月12日晨,苏军在浅水重炮舰的火力支援下,再次进攻日军的阵地,日军拼死抵抗。苏军以一个团的兵力和十二辆坦克发起攻击,由于该部队缺少战斗经验,战术不太灵活,攻坚能力较弱,所以当日未能攻克日军阵地。
12日,日军步兵第367联队第2大队接到第134师团撤退的命令,午夜,大队下达了准备撤退的命令。已到达乌尔古力山的各边境监视哨与驻守乌尔古力山要塞的若杉小队于当晚离开乌尔古力山,逃往方正县方向。
关东军交战部队的最终位置图 佳木斯正面 摘自(日)《满洲崩坏》
8月13日,苏军第361步兵师和第171坦克旅的主力,因渡河器材不足延误了渡河时间,通过泥泞道路时行进迟缓,于13日晨赶到富锦,比原计划晚了两个昼夜。主力部队到达后随即对日军发起攻击,日军大部被歼,富锦被苏军攻克。入夜后,日军残部乘夜暗分散逃往乌尔古力山。
8月14日从富锦溃逃的日军在乌尔古力山集结。
8月15日傍晚,苏军派出的招降军使被乌尔古力山的日军开枪拒阻。
8月16日零时,乌尔古力山的日军残部向西南方的方正县溃逃。
9月10日,从富锦溃逃的日军残部四百余人到达方正县,向苏军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19日关东军向部队下达投降的命令,而关东军个别部队的有组织抵抗一直延续到了8月22日。在苏军结束对日作战时,苏军远东第2方面军第15 集团军的主力部队挺进至三姓(依兰),未能按照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下达的作战计划攻占哈尔滨。远东第2方面军在苏德战争期间一直驻守远东,与其他两个方面军相比,部队实战经验较少。
————————————————
注1:各独立守备队改编后的概况:
第1独立守备队:
1.司令部,驻奉天(沈阳),1944年7月改编为警备司令部,移驻新京(长春)。
2.第1大队,驻奉天(沈阳),1943年11月编入南洋支队,派往中部太平洋战场。另组建新的第一大队。1944年7月新的第一大队改编为独立步兵第270大队编入富锦驻屯队。1945年7月编入第127师团第282联队派往延吉南部的开山。
3.第2大队,驻锦州,1944年4月改编为派遣队编入北千岛第一集团,1945年改编为独立步兵649大队,隶属于第5方面军。
4.第3大队,驻安东,1945年1月改编为独立步兵第269大队,7月改编为第127师团步兵第282联队。
5.第4大队,驻通化,1944年4月改编为派遣队编入北千岛第一集团,1945年7月改编为第42师团步兵第129联队。
6.第5大队,1939年5-9月参加诺门坎战役后归队,10月编入第24师团步兵第89联队。
7.第6大队,1939年5-9月参加诺门坎战役后归队,10月编入第24师团步兵第89联队。
第2独立守备队:
1.司令部,驻新京(长春),编入南方总军(时间不详)。
2.第7大队,驻吉林市,1944年3月编入海上机动第2旅团,派往南方セレベに。
3.第8大队,驻敦化,1944年3月编入海上机动第2旅团,派往南方セレベス。
4.第9大队,驻明月沟(延吉西部),1944年3月编入海上机动第2旅团,派往南方セレベス。
5.第10大队,驻新京(长春)宽城子,关东军直辖部队。
第3独立守备队:
1.司令部,驻昂昂溪(齐齐哈尔西南部)
2.第11大队,驻昂昂溪
3.第15大队,驻扎兰屯
4.第16大队,驻白城子
以上三个大队于1944年3月编入海上机动第1旅团派往南方サイバン,被全歼。
第4独立守备队:
1.司令部,驻牡丹江
2.第19大队,驻下城子(牡丹江东北部)
3.第20大队,驻宁安(牡丹江南部)
4.第21大队,驻间岛(延吉)
以上部队于1943年11月编成南洋第2支队派往ポナベ的クサイ岛。
第5独立守备队:
1.司令部,驻哈尔滨,1944年7月改编为102警备司令部
2.第27大队,驻一面坡,1944年7月改编为第14国境守备队。
3.第29大队,驻哈尔滨香坊,改编为第11派遣队编入千岛第一集团,1945年7月编入第42师团步兵第130联队。
4.第30大队,驻哈尔滨,编入第11派遣队派往ハルマヘラ。约400人编入海上机动第2旅团第3大队。
第6独立守备队:
1.司令部,驻滴道(鸡西市滴道)。
2.第22大队,驻东安(密山市)。
3.第23大队,驻林口。
以上部队于1944年4月编入派遣队派往ハルマヘラ。
第7独立守备队:
1.司令部,驻佳木斯,1944年5月改编为富锦驻屯队移驻富锦,1945年7月编入第134师团司令部。最后驻防地方正。8月19日率部向苏军投降。
2.第24大队,驻佳木斯,1944年5月改编为富锦驻屯队独立步兵第266大队移驻富锦,1945年7月改编第134师团步兵第367联队第1大队。最后驻防地方正。
3.第25大队,驻富锦,1944年5月改编为富锦驻屯队独立步兵第267大队,1945年7月改编第134师团步兵第367联队第2大队。最后驻防地富锦。9月10日逃至方正后向苏军投降。
4.第 26大队,驻凤翔(萝北县通河),1944年5月改编为富锦驻屯队独立步兵第268大队移驻富锦,1945年7月改编第134师团步兵第367联队第3大队。最后驻防地通河(方正北部)。
第8独立守备队:
1.司令部,驻北安,1944年7月改编为警备司令部。
2.第12大队,驻北安。
3.第14大队,驻孙吴。
4.第28大队,驻绥化。
以上部队于1944年改编为第9派遣队派往としてサイバン岛,被全歼。
第9独立守备队:
1.司令部,驻承德,1944年7月以其为基干改编为第108师团。1945年8月19日率部向苏军投降。
2.第13大队,驻承德,1944年7月以其为基干改编为第108师团步兵第240联队。
3.第17大队,驻古北口,1944年7月以其为基干改编为第108师团步兵第241联队。
4.第18大队,驻青龙(此处原文为“青龙(赤峰か)”),1944年7月以其为基干改编为第108师团步兵第242联队。
此注据(日)《满洲独立守备队史》整理。
注2:井関仞:
军阶:陆军中将兵种:步兵军校:陆军士官学校第22期、陆军大学校第31期
籍贯:兵库县 生卒:(不详)。
简历:
1908年陆军士官学校。
1910年5月28日 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1910年12月26日 陆军少尉。
1916年1月29日 陆军大学校。
1919年11月26日陆军大学校毕业。
1933年8月1日陆军炮兵大佐独立山炮第1联队联队长。
1935年10月11日参谋本部防卫课课长。
1937年11月1日陆军少将 野战重炮兵第3旅团旅团长。
1939年3月9日陆军野战炮兵学校校长。
1940年8月1日陆军中将第36师团师团长。
1943年2月28日参谋本部附。
1943年4月15日预备役。
1943年11月5日召集留守第52师团师团长。
1945年7月16日第134师团师团长。
注3:日军的辽14式77野炮,是张学良的东北军聘请奥地利技师哈德曼,仿制奥地利百禄18年式77野炮生产的,共生产320门。日军在“9.18事变”时从东北军手中虏获147门。起初日军是将此用作新兵训练,当日本转为防御后,关东军的大量火炮被送回日本用于本土防御,这些虏获的火炮就转为作战使用了。
注4:厂窖大屠杀:1943年5月5日至6月10日,日军在华中发动“江南歼灭作战”,其主要意图是歼灭驻守在华容、南县、安乡一带的国民党第73军。
国民党军队抵抗不力,华容、南县、安乡相继失守。第73军奉命西撤,在准备西渡常德,刚到厂窖时,便被逼入以厂窖为中心的狭长半岛地区。在方圆仅24平方公里的汉寿县厂窖垸(后划归南县),被包围的军民总共达50000人之多。当时,从湘鄂两地逃难至此的难民约20000多人(其中包括一部分公务人员、学校师生),第73军约5000多官兵和当地居民约20000多人。
厂窖大屠杀发生在第一期作战的5月9日至11日。5月9日,日军高品彪少将率领的华中派遣军第11军的独立混成第17旅团和户田支队(支队长户田義直大佐)、针谷支队(支队长针谷逸郎大佐)的遒木大队及小柴支队(支队长小柴俊男大佐)的吉冈追击队,共计3000余人,分四路合围厂窖,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长达3天3夜的拉网式大屠杀。
在此期间,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2800多人,枪伤刀伤烧伤10000多人,其中致残3000多人;奸污妇女2400多人;焚毁房屋3000多间,焚毁船只2500多艘。
注5:邢士廉(字隅三) 满族,原姓锡尔德特氏
籍贯:沈阳生卒:1885年—1954年
简历:早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任黑龙江省军官养成所教练官;任孙列臣督军署中校参谋科长;军警督查处督查长;中东铁路警备司令部资议、参谋长;陆军第19混成旅参谋长,第2团团长,长绥铁路警备副司令;1921年为张作霖押运巨额钱款和武器南下送达孙中山处;东北陆军第24旅旅长晋升上校;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在陆军整理处工作;第二次直奉战争率部进占上海,1925年6月张作霖任命他为上海戒严司令,解散上海总工会,通缉拘捕共产党人,实行白色恐怖;奉系战败后返沈阳,东北陆军第20师师长兼第2方面军副军团长,京师军警督察长,张作霖大元帅府侍从武官;1928年张学良主政东北,任命他为与中央谈判的奉方联络使;东北易帜后他任辽宁省政府委员,东北交通委员会委员,东北讲武堂教育长,边防军司令公署顾问;1931年投降日本,任吉林地区警备司令兼步兵第4旅旅长;1932年任伪满新京(长春)地区司令兼第10混成旅旅长;后任陆军训练处处长;1935年7月晋升上将;1942年9月—1945年8月任军政部大臣;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被苏军逮捕押往苏联;1950年被苏联移交给中国政府;1954年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病死。
乌尔古力山(此图摘自Google。中文名称由笔者加注)
乌尔古力,赫哲语,意为孤山。在富锦称东山,侵华日军称五顶山。乌尔古力山向东,距东部国境乌苏里江约140千米,当年,其间有无法通行的沼泽地。乌尔古力山向北,距北部国境黑龙江约53千米。乌尔古力山南部也是当时无法通行的沼泽地。只有西北部有道路可达佳木斯,西南部可经集贤至宝清。该山位于富锦市东偏南方向16千米处,呈西南至东北走向,东北至西南长约9.4千米,西北至东南宽约7.7千米,总面积约为50平方千米。西南部为卧虎力山,东北部为主峰乌尔力山,其海拔高度为538米。南部有小河子沟和虫大沟。山前坡积带和台地的海拔高度为60~80米。山体由碳质板岩、花岗岩和石英砂岩构成,土壤为暗棕壤和黑土。该区域覆土薄,基岩裸露,岩石构造风化,裂隙发育,地表岩石在冻融作用下呈破碎状,碎石层厚度约1.5~2.0米。此类地表有利于降水下渗,形成松散岩类孔隙微承压水,地下水埋深6~10米,局部可达20 米。天然林有柞、椴、桦、山杨等,人工林有红松、云杉、樟子松、落叶松等。冬季冻土深度为1.5~2米。
目前,山上建有富锦市电视台的发射塔和风力发电机。山上原有数量众多的道路,均为日军当年所修筑。在2007年至2008年修建风力发电机时,部分道路被拓宽改建,部分日军工事遗迹被损毁。
2005年8月,我们在乌尔古力山南部的爱国村采访了87岁的赵国柱老人,伪满时期他曾在靖安第1师步兵第1团2营重机枪连当兵,后升至排长。1939年他随部队到乌尔古力山修筑市园艺场(原日军军官家属驻地)至择林乡敬老院(又名:蚕场,原日军军营)的道路,历时两个月。日军进驻后,开始有车辆经常往山里运送人员、物资。沿山围设铁丝网,由伪军负责外围警戒,日军负责内部警戒,没有通行证任何人不得进入。赵国柱说,他从未进过山里。
我们在乌尔古力山北部的临山村采访了80岁的刘运才老人,据他回忆:赵国柱当伪军时曾在临山村住过,还曾经打过他。在他9岁那年(1938年),开始有伪军进驻临山村,1939年沿山围设铁丝网,老百姓如果走到距铁丝网250米的范围内,就会遭到枪杀。到1945年日军还在修筑工事。
通过亲历者的叙述,我们可以推断乌尔古力山要塞应该是从1939年开始修筑的。这个时间与第7独立守备队的组建时间同期。
我们在大连市瓦房店区老虎屯镇雅化村采访的曹景轩老人,曾在1944年4月至9月被日军强征到乌尔古力山要塞做劳工,在山的北坡修筑机枪工事。
我们在沈阳市新民县新农乡照星台村采访的窦桂和老人,曾在1944年4月至9月被日军强征到乌尔古力山要塞做劳工,在小河子沟东侧修筑了7个掘开式弹药库。
据李秉刚、高嵩峰、权芳敏所著《日本在东北奴役劳工调查研究》所载:瓦房店谢屯镇七间房村于福顺,瓦房店老虎屯雅化村张富盛、谭加福、宋茂福等都曾在1944年4月被强征到伪三江省富锦县“五顶山”当劳工,在山上修筑工事。按他们的描述分析,他们修筑的可能是掩蔽部。
据《满洲第六百十三部队史》所载,1944年5月为修建乌尔古力山要塞,从第10师团各联队抽调人员编成筑城部队抵达富锦,由白滨少佐指挥。6月18日由关东军筑城部派遣的技术人员加藤彰典少尉到达乌尔古力山,负责技术指导。另有2000中国劳工参加施工。 1944年日军在乌尔古力山要塞又续建了一大批工事。
乌尔古力山要塞的修筑从1939年持续到1945年,到苏军发起进攻时,还有一些续建工程没有完工。
防御阵地的工事分为野战工事和永备工事。
野战工事是在临战时或战时,以改造地形和利用就便材料、预制材料,迅速构筑的工事。主要有射击工事、堑壕、交通壕和用土木构筑的指挥所、观察所、掩蔽部等。
永备工事是使用砖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有较强的防枪弹、炮弹、炸弹的能力,需要提前构筑。因为都是位于地下或半地下,所以也称为地下工事。
地下工事分为掘开式工事和坑道两种:
掘开式工事是在开挖的基坑中修建构筑物,然后再进行掩埋的永备工事。掘开式工事主要有射击工事、观察工事、掩蔽部等。
坑道是利用自然岩层作防护层的暗挖的永备工事。坑道主要有指挥坑道、屯兵坑道、洞库等。
从目前在我国东北已发现的日军要塞来看,所有的要塞无一例外的都修筑有坑道。坑道是要塞的核心工程,坑道是山地防御阵地的骨干工事。
乌尔古力山要塞有坑道吗?
凡是发生过战斗的要塞,其工事基本都会暴露。而乌尔古力山要塞没有发生过战斗,这里的日军不是被苏军击溃的,而是有组织撤退的。乌尔古力山要塞的坑道应该是被日军掩埋了。所以现在,在乌尔古力山我们只能看到数量众多的被苏军炸毁的掘开式永备工事、野战工事,和一些未完工的短洞、基坑,却看不到坑道。在山区修筑要塞而没有坑道,这不符合军事常理,它应该有坑道。
只要进行坑道施工就一定会向洞外倾倒石渣。在我们实地踏勘时,看到了一些进行过施工的痕迹,也发现了一些疑似的渣堆,但是没有发现大的渣堆。有可能是日军在施工过程中就对渣堆进行了伪装。
富锦已退休的电力工程师阎正文,当年是富锦电厂的电工。他曾在1945年4月的一个夜晚,被日军押往乌尔古力山要塞的一条坑道,他在坑道里修理过一台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50千瓦发电机。他所进入的坑道应该是乌尔古力山要塞的发电坑道,也称发电站。发电站是团以上指挥所的标配,这就说明乌尔古力山要塞的指挥所的确在坑道里。发电站一般都是设置在主坑道的头部。50千瓦发电机,在当时日军装备中已经是很大的了。这台发电机所产生的电力,可以用于照明、通讯、通风、给排水,升降机等。不知道这个发电坑道是否和其他坑道连通,也许它的电缆会带给我们新的发现。
一个要塞要坚守一地,就必然要有相当的物资储备,就要有储存物资的仓库。我们在地面没有看到任何可能是仓库的建筑,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这些仓库应该是设置在坑道里。
在小河子沟有一个水泵站的遗迹,从它的位置来看,它应该是要塞的主要水源。通过对水泵站周边的探挖,我们没有发现输水管道,这些水管是可以把我们引向坑道的,这可能是日军在进行伪装时拆除了水管,这些水管可能就掩埋在水泵站里。当地老乡说,当年曾经看到过日军用汽车往山里运送了很多水缸,水泵站应该就是向这些水缸供水的。我们在山里踏勘时,从未见到过水缸的残片。也没有听老乡说过当年日军撤退后,进山“捡洋落”的人搬走过水缸。这些水缸应该就在坑道里。
各级别的部队都有指挥机构,指挥机构的所在地就是指挥所。一个要塞阵地必然有指挥所,这是要塞的中枢,是重点保护对象。在山区构筑的要塞阵地,其指挥所一定是在坑道中,这里的防护能力最强,最安全。
比如一个住宅,有客厅,有餐厅,有书房,有厨房,有卫生间,一应俱全,唯独没有看到卧室。一个住宅没有卧室,这不符合常理。也许卧室的门就隐藏在一个可以移动的书柜的后面。
乌尔古力山要塞没有指挥所,这也不合情理。乌尔古力山要塞一定有指挥所,它一定是设置在坑道中。我们没有看到坑道,是因为它被掩埋伪装了。
据富锦杨丰萍所著《五顶山森林公园》一书记载:1946年夏,苏军撤离后不久,一名落单潜逃的日军士兵被俘获。时任合江省委组织部长的刘英勇注1同志亲自审问了他,据他供述:临战前他所在的部队驻守乌尔古力山要塞,他参与了地下工事的掩埋伪装。他说日军撤退前,在坑道中由内向外回填土石,到一定位置时,灌注混凝土封闭洞口。在洞外堆填土石恢复地形,再植树种草进行伪装。当把他押到山上寻找时,他称草木都长起来了,找不到了。这个日军士兵供述的伪装方法是合理的。
乌尔古力山要塞的日军不是仓促败退,不是溃逃,而是有计划,按步骤,有组织撤离的。日军在1945年6月初就停止了在乌尔古力山的施工,并将绝大部分施工部队撤离。此时距8月9日苏军发起进攻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日军常年在乌尔古力山要塞保持有两千多名劳工,因此,可以断定日军有充足的时间和劳力来完成对坑道口部的掩埋伪装。这也就是我们在山里看不到大的渣堆,找不到坑道口的原因。当年日军对乌尔古力山要塞坑道的掩埋伪装已经完成了,日本人在细节处理上的极致,在这里体现的非常充分。
日军自1939年开始在乌尔古力山修建军事工程,至1945年历时6年,每年分两期,每期约2000多中国劳工,每年约4000多劳工,另有数目不详的战俘,再加上日军的工兵和由参与施工的步兵组建的筑城部队。我们以此粗略的估算,6年来参与施工的总人数可能在四万至八万人。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使用这么多的人力,其完成的工程量应该远不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残存的工事,其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可以肯定,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被日军掩埋伪装的地下工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断定:乌尔古力山要塞一定有坑道。
下面的“地下设施编成要领图”摘自(日)《帝国陆军战场的衣食住》,这是日军指导坑道设计的标准图,它不是实际应用的坑道平面图。它的用途是注明在坑道设计中都需要设置哪些房间,各个房间应该设置在什么位置,出入口应该怎样设置,陷阱布置在什么位置,坑道内的火力点应该在什么位置,水库、发电站在什么位置,等等。不同级别、不同用途的坑道会设置不同的房间,房间的数量、面积会依实际需要来确定。日军在战败时销毁了大量的图纸、资料,这样的标准图已经很少见了。此图对寻找日军坑道、辨识房间用途、修复坑道很有参考价值。
地下设施编成要领图 摘自(日)《帝国陆军战场的衣食住》
日本老兵菅野嘉八在给富锦第一中学金成基老师的来信中说,有的日本老兵还曾提及乌尔古力山要塞有“双人床” 。
日本藤田昌雄所著《帝国陆军战场的衣食住》“地下要塞”一节“地下设施编成要领图”中,在地下通道的一侧画有虚线的位置,注记为“折叠寝榻”。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折叠的床(有些类似老式火车的卧铺)。将床折叠后可以便于人员活动和车辆通行,打开即可就寝。图中所标的位置靠近坑道口部,应该是普通士兵的居所。在东宁要塞考察时,我们在坑道里的“将校休息室”(即军官休息室)中看到,在墙壁上有上下两排长约40厘米的螺栓,当时不知是何用途。依注记所说,看来那就是固定双层折叠床用的。日本老兵所说的“双人床” 就是固定在墙上的上下两层的折叠床。
据李秉刚、高嵩峰、权芳敏所著《日本在东北奴役劳工调查研究》所载:曾在富锦乌尔古力山当劳工的“新民县的李景春介绍:其中有大的山洞子能开进汽车”。菅野嘉八说:有日本老兵讲乌尔古力山要塞“可以方便的进出车辆”。
菅野嘉八和曾在“五顶山”服役的一些日本老兵一起回忆当年的往事,他们谈到“乌尔古力山要塞是北门最大的要塞阵地,它胜过虎林要塞,规模比虎林要塞还大。”这些日本老兵肯定对乌尔古力山要塞的规模有所了解,他们可能是在看到关于虎林要塞的书籍后,得出了乌尔古力山要塞“规模比虎林要塞还大”的判断。当然,也不排除他们在吹牛,因为虎林要塞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和驻军规模、武器装备都是乌尔古力山要塞无法与之相比的。
近几十年在乌尔古力山曾有多个单位,使用过多种仪器,进行过多次探测,均没有发现任何地下工事。是测线布置不当,还是仪器探测深度有限,现在还不能下定论。我们曾在卧虎力山和乌尔力山相连的鞍部布设了一条测线,如果这里有规模较大的坑道,应该会从这里穿过。结果一无所获。这里在修建风力发电站时布设了很多地下电缆,这些电缆也会对探测形成干扰。
乌尔古力山肯定存在我们尚未发现的掘开式工事。沈阳的窦桂和老人参与修筑的7个掘开式弹药库至今没有被找到。第7独立守备队炮兵队的4个中队,各自修筑本中队的掩蔽部。我们在炮兵阵地附近只见到了2个掩蔽部的残迹,另外两个是不是被掩埋了?被掩埋的掩蔽部里有没有劳工的遗体?炮兵阵地附近是应该有弹药库的,但在现地也没有看到。
乌尔古力山呈西南至东北走向,西南部为卧虎力山,东北部为主峰乌尔力山,南部有小河子沟和虫大沟。虫大沟居东,沟口宽约1千米,沟长约2.5千米,其沟口宽内阔,东部山梁短低,不利于隐蔽与防御;小河子沟居西,沟口宽约600米,沟长约3千米,沟口窄,纵深长,沟内有沟,地形较虫大沟要复杂,且东、北、西三面山形相对较高,有利于隐蔽与防御,是设置核心阵地和指挥所的有利位置。
日军乌尔古力山要塞工事遗迹位置示意图笔者标绘
我们对绝大部分的日军工事残迹进行了踏勘、定位、标图和工事用途的辨识,以此来分析判断当年日军在此进行防御部署时的思路,以此来区分前沿阵地与核心阵地,以此来确定各个工事的用途,以此来判断指挥所、弹药库、掩蔽部和主坑道可能的位置,为以后的搜寻划定范围。
从日军构筑的防御工事的残迹可以看出,日军防御部署的向敌面是东北方向,其永备机枪工事主要设置在乌尔力山北侧、东侧,并沿乌尔力山山脊梯次构筑了多个混凝土掩蔽部,在山脊南侧遗留有多个未完工的暗挖短洞。卧虎力山的南侧构筑有少量的机枪工事,山的西部没有永备工事,北部有一些野战交通壕。在两山的鞍部有机枪工事和战壕。机枪工事最多的是在虫大沟和小河子沟之间的山梁上,大部分机枪工事的射口朝向东方。小河子沟的沟口设有一条反坦克壕,该反坦克壕西起小河子沟西侧山坡,向东横穿小河子沟,然后沿东侧山坡折向东南,全长400多米,沟口两侧的小山上都有封锁沟口的永备机枪工事。沟西侧靠近山梁处有三个炮工事,炮工事射口朝向东偏北。小河子沟内梯次设置了多道战壕,并设有永备机枪工事和野战机枪工事。小河子沟的沟底有水泵站和多个掩蔽部、营房残迹。由此可见,小河子沟是乌尔古力山要塞的核心阵地,其沟底应该是设置指挥所的位置。
乌尔古力山,山如其名,它是百里阔野中的一座孤山。在乌尔古力山和松花江之间是一片约14千米的开阔地,其间没有任何可以依托进行阻击抵抗的有利地形。乌尔古力山和富锦县城之间也没有构筑完整的成体系的防御工事。这里没有防御纵深,无法组织梯次防御,不是一个理想的进行防御的地方。
乌尔古力山要塞的任务应该是封锁松花江及其南岸的道路,阻击由东北方向沿江而来的苏军。而在乌尔古力山要塞达成封锁的最有效手段就是使用火炮。
日本陆军侵华期间使用的火炮种类、型号很多。我们采用日本“フリー百科事典”网站中的相关资料,对日军在乌尔古力山可能使用的火炮进行分析。日军使用的固定炮座的要塞炮和列车炮不在考虑之列,因为这些火炮体积、重量都很大,它们的输送必须依赖铁路,富锦不具备这个条件。
侵华日军步兵当时装备的最大射程在10千米以上的火炮,如下所列:
第7独立守备队炮兵队装备的火炮是91式10厘榴弹炮。口径105毫米,射程10.8公里。
松花江南岸距乌尔古力山北坡山脚约为14.5千米,松花江南岸距乌尔古力山主峰约为18.5千米,松花江南岸距乌尔古力山小河子沟炮兵阵地约为20.5千米。
由此可见,日军就是将火炮部署在乌尔古力山北坡山脚,也很难达到封锁道路和航道的目的。但是如果将火炮部署在北坡,那么炮兵阵地就失去了山地的屏障,很容易遭到苏军火炮或坦克的打击,更不要说来自空军的轰炸。这些火炮一旦被苏军摧毁,乌尔古力山就将成为一个难以自保的孤山。那时苏军只需部署少量的坦克、步兵进行警戒,其他大部队就可以顺利通行。由于乌尔古力山面积较小,如果日军在此固守,很容易被苏军包围全歼。
在乌尔古力山小河子沟的西侧有3个炮工事,其中有两个炮工事是连体的。这些炮工事的射口均朝向东偏北,也就是说,在工事定点时并没有考虑向北射击。从这些炮工事的射击方向,我们可以推断出日军当年预估苏军发起进攻的季节。当年乌尔古力山的东面是沼泽地,在春季解冻之后到秋季上冻之前,这里无论人员、车辆和坦克都不可能通行。富锦的气象资料显示,这里冬季时的冻土深度可达1.5~2米。只有当冻土达到一定厚度时,车辆、火炮、坦克才可能通过。而冬季这里气候太过寒冷,积雪太厚,严重影响作战行动,不适合发起大兵团的作战行动。要通过沼泽地进行大兵团作战,就只有初春和深秋了。
我们在山的北侧和东侧没有发现其他的炮工事。是不是还有被日军掩埋伪装而我们还没有发现的炮工事呢?这种可能现在还不能排除。
以目前已知的情况来判定,乌尔古力山要塞是无法阻止苏军进攻的。
1945年3月,日军大本营将富锦驻屯队炮兵队所有的8门91式10厘榴弹炮全部调往冲绳。
4月,2门89式15厘加农炮运抵佳木斯,配发给富锦驻屯队炮兵队。这两门炮随即向西转运到依兰县大罗勒密阵地。
5月,第7独立守备队炮兵队改编为富锦驻屯队炮兵队,在编制上增加了一个15厘加农炮中队,一个火箭炮中队。直到苏军发起攻击时,火箭炮也没有装备到炮兵队。
7月底,富锦驻屯队炮兵队改编为第134师团野炮兵第134联队。
8月9日,苏军发起进攻时,乌尔古力山要塞一门火炮也没有,这里没有发生战斗。
日军在富锦周边的狭小范围内设有四个机场,这是一个陆军航空兵基地。一个航空兵基地需要有可靠的后勤保障,乌尔古力山要塞会是个后勤补给要塞吗?
作为后勤补给要塞,交通便利是第一位的。日军的后勤补给要塞一般都是沿铁路线设置。富锦距佳木斯直线距离约136公里,且地势平坦,但日军在占领富锦期间一直未修建铁路(现在东西横贯该市的铁路是1982年竣工的)。如果依靠松花江航运,一年之中从10月下旬至翌年6月上旬有7个月松花江封冻停航,航运会受到限制,而且由码头至乌尔古力山的二次转运量很大,在码头堆积大量待转运弹药、油料也是极不安全的。如果仅仅依靠陆路的汽车运输,那么运输成本会大幅提高,而运输量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富锦东北方向的同江、抚远,不是日军预设的对苏作战的主要进攻路线,日军没有在那里设置要塞,没有部署大部队,没有需要大量补给的对象,也就意味着没有在富锦设置后勤补给要塞的必要。
随着战争态势的恶化,日军富锦陆军航空兵基地,在建设过程中被中止了。这也就不会再需要什么后勤补给了。
按日军编制,后勤补给要塞驻守的部队应该是一支兵站警备队。日军不会让一个由少将担任队长,直属于关东军司令部的独立守备队在此看守仓库。
由此可以判定,乌尔古力山要塞不可能是后勤补给要塞。
乌尔古力山主峰被苏军炸毁的日军指挥室工事顶盖颜晓东摄于2006年8月
这个被苏军炸毁的工事,位于乌尔古力山顶峰山脊的东端。其内部长19 米,宽3.5米,顶盖厚约3米,没有钢筋,全部是碎石混凝土浇筑。
从没有钢筋这一点看,该工事有可能是1944年之后建设的。因为那时中国东北的钢铁基地鞍山,曾多次遭到美国空军的轰炸,生产基本瘫痪,日军的钢材已经短缺。其早期建设的工事还是有钢筋的。
日军的回忆录中有的将这个大工事称为指挥室,也有的称其为观察所。观察所的设置应该比较简单:一个有瞭望孔的比较小的工事,有一个炮队镜或望远镜,有一部电话或电台,足矣。在紧靠这个大工事的附近,我们看到两个观察所的残迹,一个是面向东北方,一个是面向东南方。因为这个指挥室已经被彻底炸翻,它的上部是否曾有面向北或西北的观察所,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面积76平方米,没有观察孔的工事显然不是观察所。它应该是一个指挥室。它会是要塞的指挥所吗?它设置在迎敌面的最高点的,采用掘开式的建筑形式,这不是指挥所的理想位置。作为旅团级指挥所,它太小了,位置太暴露了,又远离水源。所以它不可能是要塞的指挥所。在它东侧不远的坡下,还有一个未完工的小坑道,按其走向判断,可能是准备和这个大工事连通的。其东侧口部按其位置判断可能是准备修建一个机枪工事。这应该是一个后期补建的战斗工事。
乌尔古力山孤立于辽阔的平原之上,视野开阔,可以俯看松花江边的富锦县城和其周边的四个机场,在山顶便于观察指挥、通信联络。按当时日军的军事眼光,这里是一个理想的观察指挥位置。
这个指挥室可能会有两种用途,一是作为炮兵的观测指挥所使用,一是可能作为陆军航空兵机场群的辅助塔台使用。
小河子沟东侧山梁的南端,修筑的是辅助观察所。这个观察所的遗迹还没有来得及开挖考察,就被风力发电塔的建设彻底破坏了。
乌尔古力山要塞的弃守只是当时大的战争格局中的一个微小细节。要想看清楚乌尔古力山要塞的弃守原因,首先要看清楚当时大的战争格局的演变。
1939年5月苏日之间爆发诺门坎战役。8月日军组建第7独立守备队,并开始修建乌尔古力山要塞。9月日军在诺门坎惨败。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的爆发,为日本烧了一把虚火,7月7日东条英机下令启动“关特演”计划。7月12日日军获悉苏联远东军很少向西部调动部队,对日军依旧保持严密警戒。诺门坎的教训对于日本人太深刻了,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日本决定南进。7月日军占领越南,开始向东南亚进攻,触动了西方殖民者的利益。7月26日 英美冻结日本在英美的资产,8月1日美国对日本施行石油禁运,9月美国停止所有对日贸易,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此后,日本一路冲杀猛进,到1942年5月占领了整个东南亚,扫荡了东印度洋,将英国海军逐出了锡兰(今斯里兰卡)。扫荡了太平洋诸岛国,直逼澳大利亚北部。
1942年6月,美国由中途岛海战开始反击。在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中日本惨败。这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日本由此开始走向失败。1944年6月菲律宾(马里亚纳)海战使得日本彻底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1943年秋至1945年春,关东军的20个师团、9个旅团、1个方面军司令部、3个军司令部、9个炮兵工兵运输兵司令部、7个飞行团、20个飞行战队、3个飞行中队、9个航空地区司令部、4个飞行团司令部、38个机场大队等等,被陆续调往太平洋战场和本土。
1944年2月驻佳木斯的第10师团一部被派往中太平洋。7月第10师团主力被派往南太平洋,8月第10师团的筑城部队撤离乌尔古力山要塞,第10师团全部开往台湾,后转派菲律宾吕宋岛。
1944年5月第7 独立守备队改编为富锦驻屯队,其兵力加强为5个步兵大队,所属部队均调集富锦,意图固守富锦。乌尔古力山要塞驻守一个步兵大队和一个工兵队。
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失利后,为准备本土防御,关东军又有7个师团和大批军官被调回本土。关东军储备的军用物资有1/3~1/2被调回本土。
1945年3月,日军大本营将富锦驻屯队所有的8门91式10厘榴弹炮调往冲绳。4月,2门89式15厘加农炮、60发炮弹运抵佳木斯,配发给富锦驻屯队。这两门炮随后向西转运到方正县的大罗勒密阵地。6月乌尔古力山要塞的施工停止。7月30日,富锦驻屯队改编为第134师团步兵第367联队。联队主力移防方正县,富锦由第2大队留守,乌尔古力山要塞留守一个小队。
据前述可以看出,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从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抽调了大批部队投入到南方战场。在太平洋战争失利后,又从关东军继续抽调部队、装备运回日本进行本土防卫。这使得关东军兵力空虚,装备短缺,其作战能力迅速下降,之前的作战部署根本不可能施行,因而被迫收缩防线。乌尔古力山要塞所处的位置不利于防御,无法阻挡苏军的进攻,因此乌尔古力山要塞的弃守也就势在必然了。
乌尔古力山要塞虽然在1944年又补建了很多工事,其实这都是徒劳的,因为乌尔古力山不利于防御的地理位置是无法改变的,其先天不足是无法弥补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临战前关东军司令部的那些指挥官、作战参谋们犹豫不决,应对失策,其战役战术能力已不足以驾驭当时的战局了。
吉原矩在《日本陆军工兵史》一书中说:“民间有从事筑城工程的苦力被杀害的传闻,这是德川时代以前的传说,是从前在(日本)内地筑城的传说中虚构的说法,不足探究。”
乌尔古力山要塞的修筑和其他要塞一样,也是使用了大量的战俘和强征的劳工修筑的。据《富锦县志》记载,日军在这里使用了2万中国劳工。这些战俘和劳工的准确数字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搞清楚。参与施工的战俘,或在施工中被折磨至死,或在日军撤离前被杀害,无一幸免。被强征的劳工有的在施工中被折磨至死,有的在完工后被日军下毒杀害或活埋,只有极少数劳工幸存了下来。据苏联《远东的胜利》一书记载:“工程工完后,日本特务队枪毙了所有的中国工人。修建富锦兵营的八百名中国劳工就是这样被杀害的。”凡是参加最后掩埋伪装的劳工,按照日军的惯例肯定都要被杀人灭口的。所以,日军构筑的乌尔古力山要塞的坑道,它的具体位置就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秘密。
在富锦市临山村调查时我们了解到,在临山村东面的山沟和乌尔力山与卧虎力山的鞍部北坡,各有一处劳工墓地。早年村民们曾在那里见到过劳工的遗骸。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吉原矩和那些企图逃避侵略战争历史罪责的日本人都是卑鄙懦弱的撒谎者。我们一定会继续探究,一定会找出更多的侵华日军杀人灭口的证据。
这个夺去了成千上万战俘、劳工的生命而修建的要塞,在战争来临时,没有发生战斗就被放弃了。苏军在富锦驻守了8个月,由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八十八步兵旅的抗联老战士,时任富锦卫戍司令部副司令的刘雁来注2同志带队,执行苏军的命令,将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工事都炸毁了。苏军1946年4月5日撤离富锦。我们相信苏军在后来审俘时,一定会得到一些关于富锦防御阵地的重要情报,但他们没有告诉中国同志。
乌尔古力山要塞就这样消失了,它的秘密就这样被掩埋了70多年。
——————————————
注1:刘英勇:
籍贯:陕西省清涧县南山里村(今解家沟村)生卒:1915年5月15日~1990年1月8日。
简历: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11月~1945年8月任中共陕北特委委员、安定县委书记、秀延县团委书记、绥德县委书记、东地区特委组织部长、中央组织部干部科科长、三边特区组织部长、三边分区区委书记、三边军分区政委、西北局组织科长、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中共七大、联防军警备第3旅政委。
1945年9月~1949年 任合江省委组织部长、佳木斯市委书记、勃利尔大四站区委书记、桦川县委书记。
1949年7月~1952年9月 任江西省赣州地委委员、宁都县委书记、宁都地委书记。
1952年10月~1969年 任地质部地矿司司长、北方总局局长、广东地质局局长兼书记、地质部办公厅主任、在“文革”中遭到冲击。
1969年9月~1977年6月 任地震办公室主任、国家地震局局长。
1978年~1979年 在中央党校学习。
1979年5月~1982年 任农垦部党组成员。
1982年 离休。
1990年1月8日 在北京病逝。
注2:刘雁来:
籍贯:山东省平阴县康家口生卒:1902年8月15日~1967年5月14日。
简历:
自幼家贫,9岁从父耕田。
1919年随宗亲到哈尔滨,在东亚轮船公司当船夫。
1929年在依兰、富锦做装卸工,在饶河种地。
1931年抗日救国军高玉山部队战士。
1932年5月抗日山林队副连长。
1934年饶河游击队机枪连连长。
1936年6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第2师第4团副团长。
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第2师第4团团长。
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第1师第8团团长。
1939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第1师副师长。
1939年11月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2支队副支队长。
1940年—1943年8月在饶河地区坚持抗日斗争。
1943年8月随军到苏联整训,任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2营2连连长。
1945年7月中国共产党东北委员会委员。
1945年9月随苏军返回国内,任苏军富锦卫戌司令部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富锦军分区副司令员。
1946年合江省轮船公司经理,佳木斯裕东公司经理。
1946年6月佳木斯松江轮船公司经理。
1950年东北内河航务局副局长。
1953年3月黑龙江省航运管理局副局长。
1958年黑龙江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副局长。
1960年8月—11月黑龙江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代理局长。
1960年11月—1966年黑龙江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副局长。
1967年5月14日在哈尔滨病逝。
苏军占领富锦后,炸毁了乌尔古力山上已经被发现的日军地面工事,在1946年撤离前未发现被掩埋伪装的日军地下工事。
20世纪50—70年代,被炸毁的日军工事大多又被当地群众砸碎,拾取钢筋。
战后七十多年,当地政府、林场和附近的村民一直在寻找乌尔古力山上的日军地下工事,但没有重要的发现。
山里有4个完好无损的掩蔽部。一个可能是苏军在爆破日军工事时的临时住宿点,另有3个因位置隐蔽而没有被苏军发现,是后来被村民和林场职工发现的。
在乌尔古力山我们只看到了两处原日军军营遗址,现富锦市园艺场是原日军军官家属宿舍,现择林乡敬老院(原名:蚕场)是原日军军营。在附近未见其他营房遗址。这两处营房在日军溃逃时被日军焚毁。
经我们查阅地图和初步踏勘,乌尔古力山现存完整的和残破的日军工事有:指挥室1个,掩蔽部26个(其中有4个是完整的,6个是已挖好的基坑未来及建设的),机枪工事60个,观察所4个,炮工事3个(当地人称老山碉堡),反坦克壕1条,水泵站1个(当地人称三层碉堡),未完工洞口若干个,施工堆料平台13个,水池6个,圆囤形营房3个,野战工事(包括交通壕、散兵壕、野战机枪工事、高射机枪工事等)若干。这肯定还不是一个完整的统计,有些遗迹我们还没有走到,没有看到。
从上面对残存的日军工事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这里没有发现坑道和要塞的核心指挥所,而这是日军所有要塞必备的设施。它们在哪里呢?
小河子沟的日军水泵站残迹笔者摄于2006年8月
因为乌尔古力山地处偏僻,一直由林场管理,地形地貌没有大的变化,2007年以前,山里日军修筑的道路、工事遗迹仍保留在原址。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我们在乌尔古力山周边村庄进行调查时,有多位老人讲过,日军在战前的一段时间,曾有很多车辆频繁进出乌尔古力山要塞。因为车上都架着篷布,所以不清楚是向里还是向外运送东西。有关乌尔古力山要塞的书籍、文章对此也说法不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1943年秋至1945年春,关东军的很多部队被陆续调往太平洋战场和本土。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失利后,为准备本土防御,关东军又有一些部队被调回本土。关东军储备的军用物资有1/3~1/2被调回本土。1945年临战前日军调整防御部署,收缩防线,驻富锦日军大部分撤守哈尔滨以东的方正县。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以推断,日军不可能在乌尔古力山要塞遗留大量的物资。这里可能会存留一些化学武器、少量的武器弹药和不便携带的机械设备、物资等。
日军为避免遭到报复而确定在战时不对苏军使用化学武器,因为苏军的化学武器比日本要强大的多。日军的化学武器既不能使用又不便于携带,所以被大量遗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就曾经派人到富锦,处理过日军遗留的数十万发毒气弹。日军在乌尔古力山要塞是否还藏有化学武器,这还有待发掘来验证。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县新农乡的窦桂和老人,是参与乌尔古力山要塞施工的,少数幸存的劳工之一。1944年4月他被日军强征到乌尔古力山做了半年劳工,参与修筑了6—7个掘开式弹药库,并亲自往里面搬运过沉重的木箱。这些弹药库在存放了物资后就被掩埋伪装了。2004年富锦政府把老人接到乌尔古力山,请他指认施工地点,因时间久远,地貌变化,他未能找到弹药库的具体位置。我们通过现地观察,初步判断这些弹药库被掩埋伪装后,很可能没有被再发掘过。
据《从旅顺到东宁》一书作者王宗仁说,他在向日本自卫队战史研究所询问关于富锦的情况时,对方答复:富锦只遗留有少量的武器弹药。这些武器弹药是否就存放在那些掘开式弹药库里呢?这些武器弹药中是否是化学武器呢?
富锦已退休的电力工程师阎正文,1945年4月曾被日军在天黑时带到乌尔古力山要塞的一条坑道里,修理一台德国制造的50千瓦发电机。日军在撤退转移时不可能携带笨重的机械设备,这台发电机应该还留在乌尔古力山的发电坑道内。
乌尔古力山里还有多少日军遗存的物资,这没有史料记载。我们所有的推测都需要发掘、发现来验证。
对富锦防御阵地历史的研究告诉我们:当敌人对我们的国家发动任何形式的战争时,所有的国民都不能袖手旁观,因为,亡国何以有家。面对强敌如果你选择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苟且偷生,那你就是选择把屈辱和苦难留给子孙后代。如果放弃抵抗,就只能被掠夺,被奴役,被屠杀。在富锦被屠杀的那些战俘和劳工,以他们的累累白骨在警示我们:绝不能做亡国奴!
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要警惕啊!
在对乌尔古力山要塞历时18年的研究探索中,我们感觉是在侦破一桩七十多年前的疑案,是在进行一次军事考古。当年,这是一件极端保密,刻意伪装,杀人灭口的军事机密。现在,当事人都已离世,能够找到的线索极少,而找到的线索又很难有旁证。只有通过我们不断的研究分析和在现地的探索发掘,才能还原那段历史的真相,才能找到这座消失的要塞。
乌尔古力山要塞隐没在了历史的迷雾之中,它被侵华日军精心的掩埋伪装了,它在人们的视线里模糊了,它几乎被人们遗忘了。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有太多的谜团,破解其中的任一谜团都是极其艰难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误判、歧路和挫折,但这些都不能阻挡我们探索的脚步。通过我们和所有关注此事的朋友们不懈的努力,这座消失的要塞和那段侵华日军的罪恶历史都将会被呈现在阳光之下。
如果我在有生之年不能做完这项工作,相信一定会有后来者把它完成。
笔者才疏学浅,文中必有错漏之处,恳请有识者不吝赐教。
[参考书目、资料、网站]
《富锦县志》 黑龙江省富锦市志办公室编 三环出版社 1991年10月
《富锦文史资料》第二辑 富锦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5年7月
《佳木斯市志》 佳木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中华书局 1995年12月
《黑龙江省志》第66卷军事志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4年11月
《东北地名语源考》 杨锡春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9月
《中国大百科全书 军事卷》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年7月
《侵华日军序列沿革》李惠 李长华 岳思平编著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10月
《抗日战争时期的侵华日军》耿成宽 韦显文春秋出版社 1987年3月
《日本关东军覆灭记》 徐焰著 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 1994年9月
《最后的秋日》 徐焰著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5年7月
《日本关东军兽行内幕》 徐付群著 香港.利文出版社 1995年7月
《太阳旗下的毒魔》 张海泉著 解放军出版社 2003年1月
《东北抗日联军名录》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2005年3月
《日本在东北奴役劳工调查研究》 李秉刚 高嵩峰 权芳敏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4月
《从旅顺到东宁》 王宗仁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年7月
《‘东方马奇诺防线’大揭秘》 周艾民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8月
《五顶山森林公园》 杨丰萍著 2001年5月
《红旗太平洋舰队》 (苏)С·Е·扎哈罗夫主编 廉正海译 三联书店 1977年6月
《结局》 (苏)М·В·扎哈罗夫主编 隽青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年10月
《满洲之战》 (苏)安东诺夫等著 新人辑译 大连.大众书店书行 民国卅七年八月
《突向哈尔滨》 (苏)А·Л·别洛鲍罗多夫著 晓渔译 军事译文出版社 1984年6月
《远东的胜利》 (苏) Л·Н·弗诺特钦科著 沈军清译 苏联军事出版社 莫斯科 1966年版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79年2月
《富锦回顾录》 (日)片山重男 编集发行 株式会社前田精版印刷所 1982年8月
《满洲第六百十三部队史》 (日)平坂謙二编集 锦会发行 山陽印刷株式会社 1975年2月
《富锦的炮兵—道なき荒野》 (日)平坂謙二著 1979年
《日本陆军工兵史》 (日)吉原矩著 九段社发行 1958年4月
《ソ満国境関東軍国境要塞遺跡群の研究》 (日)菊池実·関東軍国境要塞遺跡研究会编 六一书房 2001年5月
《遥かなる黑龍江》 (日)小林静雄著 有朋书院 2003年2月
《満州国の最期》第2部関東軍の终焉 ③知られざる満州の日ソ戦 (日)中山隆志著 太平洋战争研究会编 新人物往来社 2003年3月
《激戦場》 (日)藤田昌雄 光人社 2006年4月
《帝国陆军战场的衣食住》 (日)藤田昌雄 学习研究社 2002年11月
《日本陸海軍事典》 (日)原剛 安岡昭男编 新人物往来社 2003年9月
《日本陸海軍総合事典》〔第2版〕 (日)秦郁彦编 东京大学出版会 2005年8月
《终战时帝国陆军全现役将校职务名鉴》(日)松原庆治 战刊行社 1985年8月
《日本陆军将官词典》(日)福川秀树 芙蓉书房 2001年2月
《満州崩壊》 (日)楳本捨三 光人社 2005年2月
《「支那通」一軍人の光と影》 (日)小林一博 柏书房 2000年11月
《省政彚覧》第四辑三江省篇 (伪满)国务院总务厅情报处 康德三年三月 (日)龙溪书社 1987年5月复刻版
《满洲独立守备队》(日)室井兵衞 ファースト印刷出版部 1973年8月
《满洲独立守备队史》(日)独步会历史编纂委员会 岩手县独步会发行 1971年7月1日
《第六国境守备队史》 (日)第六国境守备队史编集委员室 全国瑷珲会 1991年2月8日
《满洲国军》 (日)小澤親光 柏书房 1976年4月
《关东军和苏联远东軍》 (日)林三郎 吉林社会科学所日本问题研究室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79年1月
《日本关东军覆灭记》 (日)岛田俊彦 李汝松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年7月
《日苏虎头决战秘录》 (日)岡崎哲夫 肖炳龙译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3年5月
“フリー百科事典”网站
“日本陆海军事典”网站
“百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