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吕忠洪(海猫):学会自救,是降低户外安全事故最好的方式



探险家小传
吕忠海猫


绿野救援队队长


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

2008年,参与北京铁陀山搜救任老师

2010年,玉树地震救援

2012年,缅甸地震救援

2012年,参与“12.22”北京灵山搜救两驴友

2015年,尼泊尔地震救援



01

奋斗15年,只为让自己失业


从小,人们便管吕忠洪叫“海猫”。


在他的老家烟台蓬莱,有一种海鸥就叫海猫,它们去海边觅食时,经常遇着涨潮就飞不回来,原因是吃太饱。然后只能在礁石上打发一宿,是海鸟界类似傻憨憨一样的存在。


叫着叫着,真实姓名倒像是被淡忘了,“海猫”这个花名反而一直沿用到现在。正好户外圈的人,都喜欢用一些动物给自己取“艺名”,大家感觉这样也不错。


上世纪90年代,海猫第一次目睹海难——烟台到大连的一艘客轮搁浅,几百条生命在眼前逝去,最终只救出七八人。而自己那会儿还年轻,不太懂专业救援知识,能做的极其有限。


这次事故带给海猫的震撼极大,到北京后,他便投身户外,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开始带队,一步步做起了户外救援。


绿野救援队,是中国最早开展户外公益救援活动的知名民间组织之一,而海猫便是绿野救援队首任队长。


十多年来,他奔赴在救援黄金生命线,3次参与国际救援,400多次响应国内营救。


海猫(右六)参与缅甸地震救援


海猫(左一)参与玉树地震救援


“所有国内6.0级以上的地震(救援)我们都参与过,此外还包括其他的泥石流、台风救援,参与过尼泊尔、缅甸的国际救援。”


2008年汶川地震,绿野救援队更是最早抵达灾区投入抢险救灾的第一梯队。并且是现场第一支成建制的队伍,因为其他都还是志愿者,而绿野已经是救援队。


当时一起随行的还有《新闻联播》的记者,实时做了一些采访报道,绿野救援队的知名度也因此一下在全国打开。


“我们的口号是最好能够不去救援,我们努力的目标是使自己退休。这并不是说要让户外没有任何事故,而是即使出现事故,大家也能够想办法自己解决,掌握基本的户外常识。”



02

感知不到危险,才是最大的危险


“2011年的10月到11月间,十几起事故排着队来,我们刚从山上下来,又接到救援事故,得重新上去,结果基本上一个月都在山上。”

多年参与救援,让海猫有一种感觉:户外运动虽越来越普及,但公众对户外风险的感知,却没有任何增长。没有一点安全知识和户外常识就敢往户外跑的,大有人在。


2012年12月22日发生的一起事故,令他至今回想起来仍痛惜不已。


当天17点30分左右,绿野救援队接到求救消息——40余名驴友到北京与河北交界的灵山景区登山,其中两名队员失踪。


那是北京60年来最冷的一天,且风力达7-8级。救援队马上意识到,晚上在山上过夜,将会有危险,随即快速出动救援。共同参与这次搜救的还有北京、河北消防、公安以及其他多支民间救援队。


救援队顶着暴风雪夜间搜救


然而,由于天气恶劣,在事发当晚,真正有能力、有装备在夜间上山开展有效搜救的,只有一支队伍,共19人,其中包括绿野救援队4人。


可搜救队伍刚行进不久,在抵达下马威时,由于坡度过于陡峭,且坡上都是冰,很滑,需要极强的行走技巧,加上扛不住严寒与劲风,一半人员不得不下撤。


在山上,凌晨三四点的夜间,温度能降到零下35度左右。灵山海拔虽仅有2300米,但除了不缺氧外,已经和海拔七千米以上的山峰没什么区别。



遗憾的是,两名失踪人员为了快速冲顶,将背包扔在途中,没有装备、没有补给,抱着草率的游玩心态。


有时候,低估了大自然的力量,或许就是生命代价——隔天中午,两人在山间树林被发现时,已均无生命迹象。



悲剧的酿成,天气的骤变固然是重要原因,但个人因素不可谓不致命,两人在行动中,出现多次严重性错误:


 不听从统一指挥调度,不遵守关门时间。领队14点左右让大家下撤,因为要赶在天黑前下山,但两人冒进冲顶。更要命的是,冲顶途中,丢弃装备,人包分离。


 路线不熟,装备知识不充分。根据事后调查,两人都是户外经验不足一年的新手;求救时使用GPS发出的坐标点与实际位置有极大偏差——很可能是由于没有GPS使用经验,用的是没有破解的行货 GPS,而行货被安全部门要求必须有偏移。


 在天气突变、风雪来临时,没有及时下撤。山上的雪,有些地方一脚下去可以没到大腿根。大雪会很快将行走的足迹掩盖,即使做了标记也多半无济于事,非常容易迷路,且搜救难度也将大大增加。


● 受困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撤到避风地方。两人遇难点正处在风口,而当时的天气,山顶暴露2-3分钟,即可能冻伤,大风会很快带走身体的热量,如果不及时脱离这种环境,半小时就可以丧命。


意识不到危险,往往才是最大的危险。从去年的甘肃白银“5·22”百公里越野跑事故、“11·13”云南哀牢山事故到今年春节5人转山被困致2死3伤的悲剧,无一不在警示着这一点。


海猫主持中探协“5·22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事故技术分析会”


不管是经验丰富的户外人士,还是新手小白,参与户外活动都一定要有一个基本意识——适时撤退,不等于懦弱!探险的前提,一定是理性科学,量力而行。



03

失温正在成为户外“隐形杀手”


每年,绿野救援都会做一些户外安全事故相关统计与分析。长期以来,高处滑坠,都是户外安全事故最大诱因。


曾经有一位驴友到京郊登山,在朋友圈发了条“我可能走错路了”之后,便再没消息,且因为是独自出行,行踪和定位等搜救中最重要的信息无从获取。这些年绿野出动的救援,救的最多也是一个人外出的。


因此,在给大家普及户外安全知识时,海猫一定会千叮咛万嘱咐,“去户外要结伴而行!建议所有的驴友,下载一个GPS软件,或类似户外助手的APP,这样在外出过程中,只要软件在线,个人的轨迹行程就能被大家看到。”


救援人员寻了一两个月,无果。第二年,他的遗体才被人偶然发现。事后人们分析应该是发生滑坠后,没有及时发出求救信息所致。


不过,从这两年户外频发的大型事故来看,失温所导致的事故呈快速增长之势,正在慢慢成为户外“隐形杀手”。


许多人没有经历过极端环境,出现了失温,往往也不知道那是失温状态,从而可能会作出错误的评估。


很多人可能觉得失温只有在极冷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事实并非如此。失温,实际上只比人体的正常体温低2℃-4℃。所以,不一定非得零下多少度,十几度也可能失温。


“失温的时候,人体的表皮是凉的,但人自己的感觉是暖,甚至是热,热得把衣服脱掉。这种状态下,人极容易嗜睡,睡着了可能就醒不来了。”

失温事故在后期的应急救援认知上,也存在不少误区。


失温是一个逐渐的过程,现场失温者可能没了呼吸,但这并不表示没有一点生存的可能,这时如果进行科学回温处置,有可能会救回来。但有时候这种情况,失温者可能会被当成尸体搬运下来,彻底失去最后的一线生机。


“在我心中,保障求助者的安然无恙,才是一次成功的救援行动。”


或许,有人认为在搜救过程中发现尸体,遇到些奇闻异事,才够跌宕、刺激。但海猫并不这样想,他不愿用一些离奇的谈资去博人眼球,宁愿每一次救援都少些“刺激”,不管是求助者,还是救援者,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



04

先保证自己的生命,再去救助别人


“作为民间救援人员,能够在这行坚持下来,是因为每次救援都不一样。我们会去分析这些事故为什么会发生,假如做好哪一步可以规避这种情况。每次的不确定因素,会激发很多人的一种想法:假如我要是参与救援,可能会快一点找到。


救援不是一项简单的行动,能参与救援的人,往往有热情,有一定的志愿精神,但不是仅仅有这些就可以,还得具备基本的体能和一定的户外知识、经验。


海猫给救援队人员培训


救援队人员户外技能培训

像攀岩、速降、涉水、泅渡、横渡等,是一名救援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通过技能,此外还有生存技能、搜索技能、医疗技能、团队技能、评估环境要学习。当然,最重要的一项“技能”是听从指挥。


国际大部分救援队都有个统一的理念:要在保证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再去救助别人,不能拿生命去冒险。


“我一直担心的是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出现危险,这对我来讲是不可承受的,其他损失都是次要。每次出动救援,我们都给队员配备保险及其他各种东西,但我希望永远不要用到它。”


近几年,绿野救援的重心逐渐向推广安全户外培训转变,培训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救援人员,更多的是普通大众,将安全预防工作前置,更多人学会自救


海猫参与电视节目录制科普应急救援常识


如何让这些户外安全项目、安全急救知识进入到学校,是绿野接下来探索的方向。


“我们在学校上过很多的安全绳结课,给学生们分享一些户外知识,比如如何使用定位系统、指南针、各种各样的取水取火方法,如何判别方向等。户外安全教育最好从孩子已经有行动能力的时候就开始严抓,别等到他们长大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什么知识积累都没有,那是最可怕。”


海猫进高校给学生做应急救援公益培训

“其实救援队救援只是最后一个环节,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掌握户外安全知识,很多时候就可以实现自救、互救,或者至少在求救后提升获救几率,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更安全的户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