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家畜和野生动物共同生活在羌塘广阔的草原上,保持着生态上的和谐。”
赵怀东说:“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包括这片荒野,共同的希望。”
【赵怀东,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西部分项目主管,资深鸟人、动物保护工作者、户外爱好者。2000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专业,自大学合作创建观鸟社团起,活跃于各类动物保护活动中。跋山涉水七载,承担过八个野生动物实地调研项目及多次环境教育活动。2007年参与西藏鸟类多样性调查,2008年加入WCS,在西藏羌塘保护区进行生物多样性调研及保护工作。】
和人接触多了,才知道动物的天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同一个地方呆的久了,人总会不自觉地带有地方的气质。赵怀东就是这样,在羌塘待了接近十年的赵怀东,看起来就像一个真正的藏族汉子。他的同事说:已经有不少人这么说老赵了,跟藏族兄弟一起,几乎没什么差别。
动物保护专业的赵怀东从2007年首次进藏,就被这里的景色和生物深深吸引。2008年,他如愿加入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WCS),参与动物保护工作,每年有6-8个月的时间,赵怀东和他所带领的项目组都在野外工作。
可他并不觉得辛苦,团队成员都是从事相关专业的专业人士,“因为真的喜欢这样的工作,在熟知高原上各样额飞禽走兽之后,我们能够做一点点事情守卫他们生活的净土,即使高原寒冷缺氧,即使远离了城市。但是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反而会觉得城市实在吵闹,更知道动物的纯粹。”
动物保护工作并非一腔热血
关于动物保护和生态平衡,我们很多人也想从事这样的工作,有人借着一腔热血投入了这项工作,却发现实际工作的琐碎非常多,并非想当然的去解救生命或者保护环境。
赵怀东在采访中就说到,其实这项工作相当繁琐,并非想当然的那样容易。首先因为工作环境在野外,经常会有野驴、棕熊、牦牛等凶猛的动物出现,所以,自保知识必须了然于心。其次,只有真正的了解,才能更好的保护。除了基本的动物习性认知,还要进行大量科研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大数据的分析选择最合适的规模保护方式。
为此,项目组持续开展了多种针对生态变化和关键物种的考察和科研工作,包括藏羚羊重要产仔地及交配地调查、藏野驴分布及栖息地调查、羌塘南部鸟类多样性状况评估、棕熊肇事冲突调查等,“仅2009年对有蹄类集中调查,在羌塘的9个县境内,185组样方(625k㎡/样方)上就记录到6万余次藏羚羊,从而得知其种群密度分布,这些数据都非常有意义。”
对动物的保护并非“人为干预”
经过多年的工作,赵怀东的团队逐渐意识到,保护并非是单方面的帮助。是否能恢复和谐共生的生存环境,才是让野生动物既“野”又“生”的关键。
羌塘除了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还拥有独特的游牧文化,和谐共生不仅是对动物的保护,也是对文化传承的续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