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苏拉王平:一群曾挥着锄头的糙汉,上珠峰拍了部电影


探险家小传

苏拉王平

川藏队创始人
珠峰队长

2003年,创立三奥雪山协作队(川藏队前身
2004年,国内首登奥太美
2005年,国内首登婆缪峰

2019年,作为珠峰队长,带领15人成功登顶珠峰




本以为登上8848米海拔已经足够挑战极限,可万万没想到,居然有人在“8848”拍了一部电影!

这部高然影片正是《珠峰队长》,主创团队是被誉为中国登山界“黄埔军校”的川藏队。

他们在堪称生命禁区的8000米海拔,摘掉手套,冒着双手被冻伤截肢的风险,只为精准操控无人机;高海拔区域一块电池飞不了几分钟,高山摄影师除了要背负氧气,还要额外背负几十块备用电池,全程负重攀登……

在艰险环境中,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下诸多珍贵珠峰镜头,拍摄有效素材长达21小时,无人机起飞最高海拔达8800米,创下了用无人机全程拍摄珠峰的多个“第一”。

拍完珠峰后,作为川藏队创始人兼珠峰队长的苏拉王平做客《牛人》节目,分享了电影创作背后的故事。



避开死亡拥堵
洛子壁遇落石,命悬一线 

从珠峰下来,苏拉王平整个人瘦了一圈。


“在珠峰的40多天,每天晚上失眠,反复想着明天要拍的东西,更担心我们这么多人去,回来会不会少一些人。”

2019年5月,由苏拉王平领队,7名川藏队向导兼高山摄像,外加8名从全国各地报名而来的普通登山爱好者,15名平凡的人因心怀“珠峰梦”聚到一起,打算做一件不平凡的事——到珠峰拍电影。

珠峰航拍视角

那一年的珠峰南坡聚集了40多支队伍,登山人数创历年新高,出现了极为惨烈的“死亡拥堵”,致十余人丧生。

而苏拉王平凭借多年专业经验,果断决策,使团队避开了这次拥堵,成为当年全球第一支全员登顶珠峰的队伍。

“2019年登珠峰的上千人,5月20号之后就两三天的冲顶时间,那么多人经过希拉里台阶,大概率会发生大堵车。当时我做了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提前出发。”

苏拉王平注意到,每年5月15号都是一个窗口期,但历年天气也有变数——一个在孟加拉湾形成的气旋,路过喜马拉雅山脉时,被打乱,导致建营和修路工作没有完成。

他判断夏尔巴估计会在15号才去继续修路。

届时其他40多个队伍的夏尔巴向导全在山上,他们只能等修路队回来后再出发。但苏拉王平团队不一样,虽然有8名普通队员的夏尔巴向导也在山上,可川藏队还有7人本就是经验丰富的高山向导,团队可以提前出发,直接到山上与夏尔巴汇合。

当然,这个决策并非没有风险,事实上,在珠峰行进的每一步,几乎都是险象环生。

第一道难关便是昆布冰川,它是一个移动性的冰川,全是裂缝,人在其中穿行就像蚂蚁一样。要登顶珠峰,至少要在这条必经之路来回4趟。

苏拉王平选择在凌晨3点通过这里。因为这个时间点气温最低,冰川移动的可能性最小,相对安全。

珠峰第一道“关卡”昆布冰川

昆布冰川航拍视角

经过洛子壁时,摄影组需要负重70-80斤攀爬2000多米的冰壁。

“我们在那遭遇了落石,那是登山以来,我感觉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只听见“蹦”的一个风声,一块电视机大小的石头从头顶上方砸下。当时苏拉王平和队友三人正栓在同一根路绳上进行下降,悬于冰壁,根本无法躲闪,除了祈祷不被砸中,什么也做不了。

“攀登途中有冰崩,有雪崩,有落石,还有队员可能突发身体疾病,这些都是没办法控制的。我们只能做我们认为的最好的选择、准备,其它的也只能交给运气。”

很庆幸,他们运气不错。

珠峰第二道“关卡”洛子壁

在到达4号营地之前,苏拉王平不确定修路队是否已经把冲顶段的路绳铺好。不过他已经做好预案,假如没修好,团队带了路绳,打算自己修。

不过,好运再次降临。当他们在山上遇到夏尔巴修路队时,得知路刚刚修好,可以全员冲顶。

由于是第一支冲顶队伍,山上的路还没有踩出来,尤其希拉里台阶,上面没有脚印,台阶没有显现,几位向导需要边走边踢出台阶,方便后面队员行进。

珠峰第三道“关卡”希拉里台阶

回顾整个攀登拍摄过程,苏拉王平感慨,哪怕原班人马重来一遍,都不可能再复制出来。





19年,放牛娃华丽转逆袭
打造出登山界“黄埔军校”

把一群原本只会挥舞农具的糙汉,培养成国内一流的高山向导,乃至能在珠峰之巅操作摄像器材,苏拉王平用了19年。

2003年10月,他带着自己6位发小成立了川藏队的前身——三奥雪山协作队。

苏拉王平从小生活在三奥雪山脚下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寨子。除了他,其他人对大山外的世界以及攀登的认知,几乎一片空白。

“我的这些藏族伙伴对雪山天然熟悉、适应,唯一缺少的是专业的登山技术及服务意识,只要把这块培养起来,他们就是最优秀的高山向导。”

为了打开知名度,培训团队专业知识,苏拉王平领着众人开始攀登川藏地区周边雪山。比如婆缪峰、奥太美都是他们完成的首登。

那会儿的川藏队还没有盈利,没有资金购置专业的登山装备。登婆缪峰时,大家穿的还是军胶鞋。途中遭遇暴风雪,气温降至零下十多度,胶鞋像两块硬冰紧紧贴在脚上。

“一般人穿军胶登雪山肯定会冻伤,但我们从小在这种环境里,同样的低温,我们的抗冻能力比大多数人可能会更强一点。”

团队早期只买得起最简单的装备

没有统一队服,只有团结一致的心

苏拉王平至今仍清晰记得,团队第一次穿着有川藏队logo的统一服装时,队员们欣喜激动的模样,即便衣服只是仿冒品,材质只防水,不透气,可在他们看来,那已经是很牛的装备了。

直到2009年,川藏队积累了一定的口碑与登山成绩,被国内一些运动品牌关注并赞助,才逐渐换上专业装备。这也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到,专业装备在长时间攀登中的重要性。

比如,七千米以上海拔,装备基本要升级到攀登珠峰级别,鞋子得从徒步鞋换成高山靴。高山靴很硬,不能变形,选尺码时一定要比平时穿的运动鞋码大2个号。因为要保障穿上厚袜子后,鞋里面还有一点点空间可以动动脚趾,这样在攀爬中脚才不容易冻伤。

在雪山上,脚通常已经冻麻木,人可能意识不到出了问题,下山回暖后再发现,往往为时已晚。这些细节,如果不了解,轻则起泡,重则冻到发黑,组织坏死,只能截肢。

“七、八千米海拔,再好的装备,遇到恶劣、极端天气,也有可能冻伤,这个不可避免;但五、六千米海拔,冻伤肯定与装备有很大关系。”

团队专业认知逐步提升的同时,服务意识也在不断加强。

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苏拉王平都要求团队向导必须对客户过往的攀登经验、体能、健康状况等掌握全面;对登山前的准备工作做好线上说明会沟通;到基地之后,还要检查客户装备是否齐全,对攀登途中的地形、危险路段、什么情况该使用什么装备等,都必须培训到位。

这一套流程体系,后来被业界争相效仿,慢慢形成“标准”。



攀登技能培训

“心中有数才出发”,是川藏队一直以来的口号,在他们心中,安全是攀登的铁律,是不能动摇的攀登基准。

十多年的成长,终于让一群原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放牛娃,逆袭为训练有素的业界标杆。



身为攀登者,永攀高峰的精神,刻在苏拉王平的骨子里。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希望向更多人普及科学正确的攀登知识,拍一部纪录片无疑是最能走进大众视野的方式之一。

“请专业电影导演和摄影师跟拍攀登全程肯定不现实,他们很难在高海拔恶劣地形和气候下完成开机拍摄。”

苏拉王平决定,在川藏队里培养自己的高山摄影团队。

他们从五六年前开始恶补各种专业拍摄技能和知识,尝试着各种机型,对比哪种在高海拔最适合。“热身”期间,团队参与过电影《七十七天》《中国机长》的拍摄,也拍摄过登山纪录片《马纳斯鲁》。

如今,川藏队内已培养了近10位高山摄影师,其中包括4名无人机航拍人员。而整个川藏队也已由最初的7人团队扩大到80多人,55人跟随苏拉王平走出了老家寨子。

“我们村里开越野车的,大部分都是我的队员,他们现在过得很好,有的在县城买了房子,孩子可以接受到比较好的教育。”

对此,苏拉王平深感欣慰。与他同辈的村里人,大多没受过什么教育,经济来源仅靠种地、放牛、放羊和挖草药。现在大山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养育”着他们,下一代享受到了教育资源,相比上一辈,他们看世界的起点,已然扭转。

“我很开心,人的一生并不是非要挣多少钱,但一定要做些有意义的事。”




谢山、谢水、谢兄弟
一群草根,为自己的情怀买了单

川藏队曾举办过一场主题为“谢山、谢水、谢兄弟”的15周年庆典。

时光穿梭,感恩未变。川藏队转眼19岁,苏拉王平就像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每次组织活动,只有确定了所有工作人员、向导平安到家,他才能睡个好觉。

“我没有把川藏队当成生意来做,它是一个事业,能把家乡的人带出来,不管亏钱赚钱,对我来说,都是值得的。做电影也一样,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苏拉王平有着藏族同胞的虔诚信仰,追求真实、纯粹的东西。这部承载了团队众多心血、情怀与梦想的电影,他不想参杂过多商业元素。

2019年时,只有川藏队在尼泊尔申请到了无人机航拍,很多中外团队每天到他们营地,想买素材,可苏拉王平从未松口。

因为担心素材被盗,他甚至带着素材盘一块登顶。由于沿途的低温、震动,其中一个硬盘还出过问题,差点丢失素材。幸运的是,他们带着硬盘去重庆找到专家,最终抢救回90%以上重要素材。

有了拍摄素材,苏拉王平开始奔走洽谈导演和影视公司,可投资者意向大多都与团队的初心背道而驰。

“一轮碰壁之后,我想了想,那就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吧,冒着生命危险换回来的素材,怎么也得把它做好,哪怕是砸锅卖铁,也一定要让它在院线上映。”

影片拍摄期间的团队训练

拍摄中的工作人员

苏拉王平最终还是决定依靠自家兄弟——由川藏队的吴曦担任后期导演,母鑫杨担任剪辑,自己把控整体。2021年6月28日,《珠峰队长》顺利拿到“龙标”。

一个彻头彻尾的草根团队,为自己的情怀买了单,完成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曾有观众在《珠峰队长》点映会上说,看着一群平凡人践行珠峰梦,或许会让你感悟,真正的泯为众人,并不是日复一日做着枯燥的工作,而是内心没有了坚持,没有了梦想。


电影中没有一个名人,没有大片特效,但苏拉王平坚信,一群普通人在挑战极限中迸发出的能量,电影的真诚,一定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震撼;他希望《珠峰队长》能成为一部科普影片,让以前不了解登山甚至对珠峰有所误解的观众,能够跟着影片真实体验一次攀登珠峰全过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