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沈克尼:心系家国的“民间军事专家”


国家首批国防教育专家库专家

1986年出版《野外生存》一书

被总部两次下发全军连队

并成为部分部队院校训练教材

本期牛人——沈克尼


点击视频,了解更多


本期嘉宾:沈克尼,宁夏人民政府参事、预备役大校,国家首批国防教育专家库专家,曾任国防大学兼职教授、宁夏民政厅副厅长、巡视员、宁夏政协常委。从政之余研究军事问题,曾在国防大学、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等院校讲学。著有《野外生存》一书,总部两次下发全军连队,该题目在北大、清华、北师大、人大等高校,以及空降兵讲学。


1:首先让我们欢迎沈老师的到来。

2:我是一个户外爱好者,曾经是一个公务员,后来到大学去当老师,开的课是野外生存。

1:野外生存课,你是在1986就写了《野外生存》这本书是吧?

2:对,1986年是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1996年又再版,两次,就是十年中,总共两次下发全军的连队,这本书。这本书他的缘起是这样的,就是我从有一次在贺兰山,在宁夏到贺兰山出去打猎,那个时候还可以打猎,现在是不允许的,出去打猎。当时我就在想,我是一个猎人,我出了山口,到了森林警察的小屋,我就有吃有喝有住,但是我如果是深入敌后的侦察兵,或者是特种部队,还有就是空中,就是失事的空勤人员,那么在食宿无着的山野中,甚至是敌后,如何活下来。带着这个问题,我就去寻找有关的材料,但是我军是一个空白,那么我就参考就是外军的外国的特种部队的一本,就是一个日本驻美国空军武官土井宽写的一个《世界的特种部队》这本书。它里边,这本书里头他用四行字介绍的野外生存,野外生存的这个训练内容,我把他总结就是,走、吃、住、自救,根据这一个内容,我结合中国的南北方的地理自然情况,兼顾沿海写出了第一版的《野外生存》的这本书。贝爷野外生存,他把这个野外生存做成了一个产业,但是他的老师叫怀斯曼,英国皇家特别空勤团的生存教官,他的一本书,咱们中国有中译本。这本书最初是1986年出的。

1:那跟您是同一年。

2:同年出版的,这就证明啥呢?中国的预备役军官呢,他的思维和行动能力绝不比外军特种部队的教官差,他是以世界为战场,我们是以中国为我们野外生存的天地。

1:那是那年是多大年龄?

2:30多岁吧。那个时候主要就是喜欢打猎,喜欢户外,然后产生了写这么一本书的念头。这个野外生存的课,我在北大、清华、中国人民大学、北师大都讲过,而且反映非常好,这样就促使我在宁夏的一所大学,就是北方民族大学开课,因为过去只是讲座,一个专题,我看到学生这么欢迎,然后我就干脆开一门课,学校也很支持。有的时候开课的时候,120个座位,一共来了四五百学生,我非常的感动。我讲的是什么呢?很多都是我近几年中利用一切机会去到山野中去,比方说临海洼的西沙,接着海拔5800米就是这个冈仁波齐雪山,沙漠无处次进入沙漠,就是一有空就进入沙漠,所以对于这个访问猎人,当地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存知识和生存经验,以及他们的猎具,包括他们的一些谚语我都记录下来的。这样的话,很多的照片都是我现场拍的,所以说我的可见在演示的时候,学生们身临其境,不是说照本宣科。

1:像您说到,你讲授的不光是书本上的知识,其实很多都是经过您这种实践,实践经验来获得的,就是您给学生大概讲哪几部分内容呢?

2:主要是野外的走、吃、住、自救。自救我讲的比较少,主要是走、吃、住,所谓走就是首先是往哪走辨向,我刚才提到了,东北的猎人,东北的猎人如何就是根据风向辨别方向。他说北方吹来阵阵凉,暖风是南风南边。有的时候,他这个包括动物的蹄迹,就是动物的脚印,有一些大型动物的脚印就离村庄很远,你像兔子的脚印,野兔的盖印,狐狸的脚印这就离村庄比较近,这样子的话,就是迷失方向以后,你便于找到自己的家呀,找到有人的地方啊。这些呢,就是说是根据东北猎人的这些经验。南方也有,像基诺族的,像基诺族的猎人,就是云南基诺族的猎人,我去访问他,我说你在山林里头,就是丛林里,热带丛林里你迷失方向怎么办?他就说怎么办?坐下来抽口烟啊。他实际上是回忆,他所谓的抽口烟就是回忆,你这个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在哪走错的,按原路返回,我问过几个就是云南少数民族这些个,就是打过猎的那些有经验的人,他都是按原路返回。

1:也看到您的很多帖子,就是其实您把野外生存分为这么几大块,有高原寒区,有沙漠部分,还有就是海岛生存。

2:高原寒区这个,首先这个雪盲,我们都是有备而来,我们没有,我们都会带着这个墨镜,甚至是两副墨镜,丢了一副,还有一副,这是美军的经验,带两副墨镜,丢了一副还有一副。那么,在这个极端条件下,你没有墨镜,或者是墨镜丢了,我发现了一个什么呢,我的一个藏族的一个伙伴,他没墨镜,他帮我背东西,他就把那个经幡,彩色的经幡,就是这个西藏到处都是经幡,风一吹是吧。

1:对对对。

2:那个经幡,他把那个彩色的经幡,蓝色的或者是红色的,他撕了一条绑在这个眼睛上,这是一个经验。另外呢,我听一些老兵,过去的这个新疆军区的老兵,他们就是把什么呢,锅灰。

1:锅灰。

2:就是烧火这个锅灰抹在眼眶下面。另外,藏族人也是用这个马尾和牛尾,牛毛编成的眼罩。我还搜集到过实物,就是说我很注意什么呢,向当地的少数民族学习,别是老看书本,你看那个书本上那个可食的植物、有毒的植物,你到了现地一样,你还是找不到,无法分别,就是向当地人学。你像我这个在大学讲课的时候,我讲有的时候就讲野外的采食和捕猎的时候,包括钓鱼。我讲三十分钟,一课剩下十五分钟让下面,因为我能让下面的学生讲,我的很多学生呢,他们是啥,少数民族的学生,云、贵、川的啦,包括藏族的、蒙族的。就你上台来,讲你小时候捕鱼、摸蟹、上树掏鸟蛋的这些事,他们可高兴了,所以说呢,还有女孩,她就讲她抓住蜜蜂之后,在蜜蜂那拴一个线,这个蜜蜂就会飞到它的蜂巢上,蜂巢去,然后就取那个蜂巢嘛,蜜嘛。

1:顺着蜜蜂就找过去了。

2:这是这些野外生存经验,是他们自己小时候爸爸妈妈教给他们的,他们在课堂上讲,我也跟着就学会了,我在给他们传授知识的时候,他们也在向我传授知识,这是我的课堂是一个共学的课堂,师生共学的课堂。所以说,学生也喜欢我,我当然也喜欢他们。

1:对,相信劳动人民的智慧。您提到我这个野菜,我突然想起来,我看您写了一篇帖子,还分享了一下荠菜。

2:主要是那只部队对这个野菜他还不熟悉,这是是1950年我军第一次进入阿里,1970年进入阿里,没有吃粮食断绝了,这个时候有一个少数民族的战士叫阿廷方还是叫什么,他就去采野菜,采了一袋子的野菜,他先吃,他拿不准,他先吃,还写了个条,就说同志们如果我死了,就证明这个野菜是有毒的,他还写了一条子,后来他没死。是荠菜,就是你说的荠菜。

1:就是荠菜,其实现在对荠菜都非常熟悉了,什么荠菜虾仁啊,什么做包子呀,炒菜吃的都非常多。在高原寒区的时候如何克服高原反应。

2:高原反应我们平常的人,就是是低海拔的到高原都会有反应,这是正常的,我也遇到过高原反映,我的办法就是想你最高兴的事。我当时也是翻江倒海的,晕的很难受,但是就是转移法,就是精神转移,还有一个故事,我有一个朋友,他在这个雅鲁藏布江的时候,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我们去科学考察,大拐弯。他生病了,非常难受,我们当时又没有药,我就告诉他,开玩笑我就说,我教你一个咒念,这是什么咒呢,就是要用四川话说“山羊角,鸡蛋壳”,要连着念,快速的念会产生一种奇效,他呢就学着我的这个调子“山羊角,鸡蛋壳、山羊角,鸡蛋壳”,越念越快,最后他自己笑起来了,痛苦减轻了,实际上什么呀,都是我瞎编的,山羊角,鸡蛋壳,只不过用四川话,我就是骗他,这样他呢就是精神,这个注意力呢,他对于痛苦的注意力转移了。

2:我发现近百年来,就是外国著名的探险家,斯顿贺丁、伯希和,还有这个俄国的普尔热瓦尔斯基、波塔宁、奥波罗契夫这些人,他的探险成绩,绝大部分都在中国西部的沙漠。所以说,我对中国西部的沙漠呢特别有兴趣,去年还在去腾格里沙漠,连续三天,每天15公里。15公里沙漠,走15公里走沙漠,但是这三天对我几乎是一个考验,为什么呢?第一天是烈日,第二天下雨,中途休息的时候突然下雨,第三天风,但是我都走下来了。

2:想到说到沙漠呢,大家都会知道唐僧啊,就是玄奘,玄奘西天取经,他在沙漠中,在这个好像是应该在甘肃和新疆一个大的很大的广漠,五百里翰海,突然间刮起了黑风,天旋地转,他以为妖魔来了,妖魔来了,他又没办法,他咱们办法,他就念那个什么经,波罗蜜多心经,200多字,他就反复念,最后沙尘暴过去了。那么我就在想,他作为一个僧人他可以念经,那么我们,说实话不是信佛的人,很多的学生,或者是旅游者,军人,那么在沙漠中,或者是在野外遇到的困难,食宿无着,又有伤痛,什么是我们的经,心理的经,要战胜困难的经。

1:其实也就是一种信念。

2:对,必胜的信念,我给军人讲是不一样的,军人他负有任务,用美国军人他这个,美国军人的西点军校,他是国家、荣誉、责任,但是跟学生讲不适合,因为啥,你还在上学,国家还没有把责任赋予你,你在遇到困难,比方说沙漠中,就是迷失方向,在山野中迷失方向,食宿无着,甚至还有伤痛,什么是你的精神支柱?我告诉他,父亲母亲,养育你的父亲和母亲,还有爱你的老师和同学,你想想你如果要放弃,等于要杀了你的父亲母亲呐,所以说坚持,为了你的父亲,为了母亲,还有老师,老师多着急,还有同学,很多同学爱你啊。所以说学生听进去了,在每次的考试中,就是每次的考试中,我的期末考试都有这道题,就是说你在食宿无着的野外,你的信念,支撑你活下去的信念是什么?

1:其实就是爱,是家。

2:对,你是你父亲和母亲的命和希望,以后你成为军人,你成为国家工作人员,成为科考的,人担负任务的时候,国家、责任、荣誉。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采访内容


不是军人  胜似军人


1952年出生的沈克尼,从小就对部队有着崇拜和向往,但是阴差阳错,沈克尼却并未实现他的军人梦想。走不通的是梦寐以求的军旅生涯,挡不住的却是对军事国防的热爱与执着。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沈克尼从未放弃对军事的研学,在已经发表的文章或著述中,90%的内容都与军事研究相关。其中,1986年出版的《野外生存》一书,成功填补了我军野外生存和实践的空白。而关于这本书的写作初衷,沈克尼表示:只是一次打猎中的思考。



我有一次在贺兰山,在宁夏到贺兰山出去打猎,那个时候还可以打猎,现在是不允许的。当时我就在想,我是一个猎人,我出了山口,到了森林警察的小屋,我就有吃有喝有住,但是我如果是深入敌后的侦察兵,或者是特种部队,还有就是空中,就是失事的空勤人员,那么在食宿无着的山野中,甚至是敌后,如何活下来?带着这个问题,我就去寻找有关的材料,但是我军(在当时)是一个空白。


在了解到国内野外生存资料空白这一情况之后,沈克尼立即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就单兵、小组于敌后条件下的走、吃、住、自救等多方面内容撰写《野外生存》一书。成为我军《陆军训练大纲》的一项内容,并下发全军连队。



前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说:“有了这样的人,我们这个民族怎么能没有希望。”

兰州军区原司令员刘精松上将说:“作为一名地方干部,坚持不懈地研究军事的热情和成果实属罕见,非常感人,是部队难得的知音和挚友”。                     

宁夏军区司令员李良辉说:“不是军人,胜似军人;不是军官,胜似军官”。



心系家国  胸怀天下


如今,年过六旬的沈克尼,仍旧活跃在国内各大高校的讲台上,教授野外生存课程。在讲台上,沈克尼就不再是严肃的研究者,而是与学生共学成长的和蔼师长。


我讲三十分钟,一课剩下十五分钟让下面学生讲。我的很多学生呢,他们是少数民族的学生,云、贵、川的啦,包括藏族的、蒙族的。就上台来,讲小时候捕鱼、摸蟹、上树掏鸟蛋的这些事。这些野外生存经验,是他们自己小时候爸爸妈妈教给他们的,他们在课堂上讲,我也跟着就学会了,我在给他们传授知识的时候,他们也在向我传授知识。这是我的课堂,一个共学的课堂,师生共学的课堂。

除了尽己所能向年轻一代亲身讲授军事知识,沈克尼还开通了微博,在更广泛的平台上传播军事历史、文化与知识。目前,沈克尼的微博粉丝数量已过百万,在他的每一条微博下,都会有“军事爱好者”与他共同探讨军事国防知识。对此,沈克尼十分乐见,并且认为:国防教育也应是素质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