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开幕前,《牛人》节目采访了一位见证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发展的老炮——“蝴蝶”周轶。节目录制当天,他说自己最期待的中国选手是苏翊鸣和谷爱凌。
尤其对单板领域这位年轻有为的后生苏翊鸣,言谈间不吝赞赏。
果然,他的期待没有落空——苏翊鸣在2022北京冬奥会上夺得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银牌以及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金牌。
从2001年北京南山滑雪场成立并推出单板滑雪项目至今,这项运动在中国已走过21年,属于单板运动及单板人的高光时刻,终于到来。
2004,初生 。 中国单板滑雪艰难破壳 -
2004年2月18日,吉林省吉林市,同为单板滑雪爱好者的一对夫妇,迎来了他们小家庭的新成员——儿子出生,二人为他取名苏翊鸣。
此时的单板滑雪运动,在中国刚起步不久,将它作为冬季奥会运动项目备战的“中国单板滑雪队”,前一年才刚刚成立。民间的业余爱好者,人群基数估计不超过千人。
这一年,距离周轶创办中国第一家单板俱乐部以及中国第一家单板店过去了两年。终于,一家海外品牌找到他,双方达成代理合作。从此,中国有了第一个进驻的单板国际品牌。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市场,基本没什么像样的货源,要购置一套专业的滑雪装备,并非易事,且价格比现在贵很多。
好在,中国南方有少数几家单板工厂在给欧美品牌做代工。根据协议,国外的代工订单产品,不允许另售,生产中出现的残次品、瑕疵品,理论上需要被销毁。
然而,这些次品,对于国内的单板爱好者,却是苦求不得的装备。
周轶联系了几家代工厂,跟他们软磨硬泡,总算获得了小批货源——从工厂的外贸尾单中,挑选了一些质量、弹性、长度没有硬伤,只是图案上有点色差的产品。
那两三年,周轶基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保障了最早一批玩家的装备供给。品质和性能与正版的自然是没法比,但毕竟有总比没有强。
可以想像,当一个品质有保障的国际品牌找上门的时候,周轶的兴奋与激动。自那以后,他坚定了要把更多更好的国际品牌带到中国的信念。
伴随着这位日后“一鸣惊人”的天才少年呱呱坠地,中国单板运动也完成了艰难的破壳、起步,往后的岁月,二者逐渐交织,一起蜕变。
2008,蓄力 。 摸索中的前行与突破 -
2008年,对苏翊鸣,对中国,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
4岁的苏翊鸣,在生日这天,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人生第一块雪板。
那会儿,由周轶首创的“挑单板,身高减20厘米”,已经成为行业不成文铁律。但苏翊鸣的这块反而比他的身高多出20厘米,因为他用的是成人板。那时候很难找到适合儿童的雪板,在大家的认知里,滑雪依旧是一项“难出山海关”的小众运动。
在父亲的引领下,苏翊鸣第一次接触了滑雪,拥有了非常美好的体验,也种下了此后与滑雪所有的缘。此刻的他,或许还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
那年8月,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举办,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在现代国际舞台开始真正璀璨起来。
这一年的中国单板滑雪,也有了全新面貌。
刘佳宇在单板滑雪世界杯加拿大站的比赛中,夺得了U型槽的冠军,创造了中国单板滑雪的历史。
而周轶,也如愿为中国引进了更多优质滑雪品牌,其中包括世界第一大滑雪头盔雪镜品牌。与4年前不同的是,他已经不满足于代理。
2005年,他第一次出国观展,却只因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被拒之门外。2008北京奥运举办后,周轶明显感觉到中国国际形象和地位的提升,生意上往来的外国伙伴,热情友好了许多。
不过,当初在被“歧视”的屈辱感驱使下,周轶早已下定决心要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滑雪品牌,并且要主攻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
那时的进口品牌在国内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涉足滑雪装备市场,但通常只能在时尚潮流元素上做做文章,涉及技术的真正核心壁垒,毫无还手之力。
“欧美的上世纪90年代初,大量单板品牌涌现,如今30多年过去,存活下来的全部都是以硬核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品牌,而不是那些仅仅靠外观、图案、颜色等表面的东西。一个品牌长久生存的关键,一定是技术。”
这是周轶多年与国外品牌打交道总结出的经验,也是未来国产品牌需要探索的方向。
至此,中国单板运动小具规模,滑雪产业雏形初显,年幼的苏翊鸣爱上滑雪,他们都走到了准备蓄力的边缘,虽仍然懵懂,却也似乎摸索到了自己的路,只待成长。
2018,爆发 。 冬奥红利助力冰雪运动空前活跃 -
2018年,刘佳宇在平昌冬奥会单板滑雪U型场地女子项目比赛中夺得亚军。这是自1998年单板滑雪成为冬奥正式比赛项目后,中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项目的首枚冬奥奖牌。
那年14岁的苏翊鸣,刚刚决定成为一名职业滑手。
他被选进入中国国家单板滑雪坡面障碍与大跳台集训队,在12月的全国单板滑雪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锦标赛上,夺得单板滑雪大跳台男子组及男子U18组两块金牌。
中国单板滑雪运动赛场,宣告着即将走入属于苏翊鸣的时代。
赛场之外,冰雪运动“难出山海关”的魔咒被打破。在“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等一系列冬奥政策红利的助推下,冰雪运动、冰雪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其中,室内滑雪场在中国市场崭露头角,让滑雪这项运动摆脱了季节、温度、地域等因素限制,从南到北、从西到东,都已经能够看到单板人的身影,2017-18跨雪季滑雪人次统计达到1930万。
中国是全球拥有室内滑雪场最多的国家,室内滑雪场,不仅是探索冰雪产业全季运营的关键突破口,并且它将带来的四季滑雪这一特色市场,也有望助力中国在全球冰雪产业中脱颖而出。
同样在这一阶段迎来转机的,还有中国的滑雪装备企业。
面对冰雪装备核心竞争力不足这一陈年顽疾,不少国内体育用品企业纷纷采取“曲线救国”策略,通过收购国际知名体育品牌引入核心技术。
这一年,安踏要约收购了亚玛芬,而亚玛芬旗下有奥地利滑雪装备品牌Atomic;匹克收购国际高端户外运动品牌奥索卡,奥索卡有针对登山、滑雪等运动项目的全线户外产品。
而更早之前,361°便与芬兰的One Way Sport成立合资公司,获得大中华区运营权,产品对准高端运动市场。
探路者也差不多在同期对外表示,将加强对滑雪服、滑雪裤等品类自主设计,同时,针对滑雪产品线,也会考虑通过投资合作的方式,整合外部资源。
本土品牌终于不再坐以待毙,一边引进国外技术共同合作进行研发设计,一边加强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2018年的周轶,也开始启动滑雪产品相关专利技术的研发和自主品牌的创建。
在行业蓄力十多年,他对一线品牌的技术水平、发展方向,已经心中有底,加上了解中国的制造业和供应链,追上国际品牌,甚至伺机超越,周轶十分有信心。
全面爆发的市场、企业和人,无一不预示着中国单板滑雪的无限可能。
2022,蜕变 。 自主科技、单板新星闪耀冬奥舞台 -
2022年新春,苏翊鸣这个名字,瞬间家喻户晓。
假如没有冬奥会的东风,说不定这位少年会以另一种方式成名。
他曾在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中饰演“小栓子”,同时还参演过《狼殿下》《林海雪原》《摇滚小子》等影视作品,对于初出茅庐的新人而言,不可谓没有演技。
可是,2015年7月31日,北京冬奥会申奥成功那一刻,他坐在电视前,看着所有人激动欢呼,一个想法瞬间击中他——要去参加冬奥会,为祖国荣誉而战。
于是,他暂时放下了演艺事业,全身心投入训练中。
7年后的冬奥赛场,他实现了当年的心愿,腾飞的身影惊艳了世界。而就在冬奥开幕的前不久,他还破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首位完成单板滑雪内转1980度抓板动作的运动员。
也许,他不会知道,当冬奥赛场中国选手腾空而起之时,脚下的滑雪靴内胆,正是出自周轶团队之手。
是的,周轶以另一种方式登上了北京冬奥赛场——帮国家队制作热定型滑雪靴的内胆及热定型鞋垫,助力专业运动员在做一些极限动作时提升脚踝、足弓的稳定性和支撑性。
虽然不是以运动员的身份驰骋赛场,但是自己的产品能够应用在奥运顶级竞技场,对于自主研发相对薄弱的本土品牌而言,已是一项了不起的突破。
冬奥赛场,不仅仅有奥运健儿的竞技,还有全球体育品牌的竞“技”,拼的是装备黑科技,是各国品牌价值的较量。
可以看到,不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科技、新装备已经逐渐亮相。
比如,安踏在冬奥赛时制服上运用了两大自主研发的面料科技——炽热科技和防水透湿科技。在冬奥比赛装备上,同样出自安踏之手的武大靖的夺冠战袍、吕小军的吨位鞋等,这些产品的背后,是行业期待已久的新生,国产品牌终于向硬核科技发起攻坚战。
近几年,滑雪行业除了在产品研发上成果显著,相关技术标准、行业规范也在齐头并进。2020年,中国第一个滑雪镜的国家标准已经起草,中国滑雪产业的专业委员会、中国的单板国职认证体系目前也正在酝酿出台中。
不管是苏翊鸣,还是中国单板滑雪产业,终究在这一年,完成了各自的蜕变。
某种程度上,单板滑雪这项运动,在中国的本土化,也有了质的改变。
1922年,一位英国人在瑞士首创了现代高山双板滑雪;1965年,终于有人想起把两块板子绑到一起,搞出了单板;到70年代,人们才完成对单板材质和固定器的改进,并逐渐把滑板的玩法引入单板滑雪。
在欧美,单板是街头文化的一部分,与滑板、冲浪是一个体系,属于板类运动。但在中国不是这样,街头文化并不是我们传统文化里所推崇的。
当然,我们也并不需要照搬或模仿,我们终将会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滑雪文化体系。只是,它需要时间的沉淀,来孕育新的内涵。
周轶、苏翊鸣两位单板领域的前后辈,在中国单板滑雪发展历程中,在各自不同的轨道,践行着自己的情怀与使命。他们的命运,或深或浅,台前或幕后,最终都与奥运连结在了一起。单板,更成了他们人生中里程碑式的符号。
今天是苏翊鸣的生日,期待在中国单板滑雪舞台,所有的缘分继续,荣光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