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萝卜头范
一年一度的珠峰登山季即将临近,各国的珠峰登山者也进入整装待发的关键阶段。
曾几何时,攀登珠峰是勇者的象征,却不知何时起,外界对攀登珠峰的认知,有了微妙变化。
这种论调,居然多年来颇有市场。或许,它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对有钱人的想象,但显然缺了点对珠峰的想象。
不可否认,许多事,的确有钱就可以办成,但其中一定不包括登珠峰。吴晓波说,全世界各国的企业家群体中,最爱爬山的一族就是中国的企业家。2003年,王石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带火了企业家登珠峰热。郁亮、程立澜、张朝阳等先后奔赴珠峰。然而,他们的攀登,等来的不全是喝彩,非议同样纷至沓来——其他人登珠峰是源于热爱,挑战自我;而一旦登山者冠上知名企业家头衔,这份热爱,似乎就变了味,挑战自我反而被视为有钱人寻求刺激的玩乐。
9次成功登顶珠峰,同时也是女性登顶次数的世界纪录保持者Lhakpa说,将特权优先的观念渗进探险文化,说攀登珠峰很容易,是一种侮辱。根据喜马拉雅数据库(HDB)最新的登顶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12月,有6098 人登上过珠峰,总共10656次登顶,在攀登珠峰的所有路线上,共有305人死亡。由于商业化开发,珠峰的死亡率已经大大降低,但这并不表示它是一个有钱就可以玩的“旅游项目”。以上只是万事具备后的“硬核”条件,而想走到这一步,前期准备工作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法估量。
你必须提前几年开始有规划地训练体能。为了让身体慢慢适应高海拔,你得一步步从海拔5000+开始,6000+、7000+逐步进阶到8000+雪山拉练。
期间少不了练习高海拔长线徒步;有氧锻炼,提高红血球的携氧能力;学习攀岩、攀冰等登山必备技能;掌握基本户外急救、自救常识;有一定的英文基础,为进入国际登山队做准备。身体条件达标后,装备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十几万的装备绝对不是装或炫耀,关键时刻都是用来救命的。商业登山团队,也是登山中省不掉的一环,通常要提前3年联系。他们的服务包括:购买昂贵的气象资料,保证登顶有时间窗;负责登山组队和分配向导;衣食住行及医疗救援。不过,医疗救援仅限于7000米以下,再往上你会更需要你的夏尔巴向导,8000米以上,很大程度上比的是谁命大。美国著名登山家科莱考尔,在《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中写道“8000米不是道德的边界,而是能力的边界,人们选择见死不救,不是道德的缺失,更大的原因是能力的不足。”登顶珠峰的中探协牛人蒲伟也说,“很多时候人自以为能胜天,但8000米以上的思维是简单和残酷的,不能用海平面的道德去衡量。”即使走到这一步,也不要以为一切都搞定。抵达珠峰大本营后,还要进行大约一个月的拉练,学攀爬,过冰川,各种紧急状况演习, 比如冰崩、雪崩、滑坠、同伴心脏衰竭如何和做应急反应等。商业团队评估完,认为你合格,你才可以正式登山;如果评定不合格,对不起,请打道回府,并且钱退不了,因为有合约。此外,到达珠峰营地后,性格最好不要太内向,攀登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尤其冲顶结组行进的时候,你和你的队友是真正的一条绳上的蚂蚱。一人的险情,就是全员的危机。也许你常听说哪一座山的登顶的人比珠峰还少,或者死亡率比珠峰高,但那通常是因为,其他高海拔山峰的商业化开发程度远没有珠峰成熟,并不意味着珠峰不艰险。
珠峰一年四季冰雪覆盖,气候变幻莫测,气温最低能到零下73℃。亲历者描述,那是一种从肉体到灵魂,都在同时经历天堂和地狱的存在。你将经历的第一道生死关卡,便是昆布冰川。这里山势陡峭,有多处巨大裂缝,是冰崩、雪崩频发路段,防不胜防。爬到约7800米后,再往上,全程基本要开始挂氧气瓶,每走一步,都是氧气和体力的大量消耗;停留的时长,直接关乎生死。
攀登队伍通常会在这里休息3-4个小时,为夜里10-12点冲顶做准备。此时人的动作会变得十分缓慢,从这到海拔8790米处著名的希拉里台阶,需要10小时左右。在希拉里台阶,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地的四分之一;如果你自己走不动,没人可以抬你下去;稍不留神,会跌入万丈深渊。从7800米到8700米的一路,可以看见很多尸体。运气好,你会在下午1点前到达山顶,关门时间大约是下午2点。不离开,会被冻死。登顶,不代表危险解除,成功下撤,才算得上一次成功的登山。
下撤时,大部分人体力和氧气都消耗得差不多了,这时你要用上仅存的毅力,与时间赛跑, 跑输了可能就是冻掉手指、脚趾、耳朵、鼻子,甚至截肢、死亡。 除此之外,攀登珠峰过程中,头灯没电,可能意味你会因看不清路直接滑落;上升器和八字环故障,相当于没了刹车和油门;晚上出帐篷上厕所,忘系安全绳,也许就此消失夜幕中……最后我们再来说钱,钱的确是绕不开的一道门槛,但在其他众多风险面前,钱还真排不上号。要知道,全球70多亿人口中,见过世界之巅风景的也才6098人。假如有人愿意赞助你50万登珠峰,你真的会去么?或者,可以先问问自己,是否真的有那份毅力和胆量。中探协牛人汝志刚为训练体能,有时候一天爬两次嵩山,甚至扛着水桶负重爬;第二次攀登珠峰,由于疫情原因不能爬嵩山,他就在小区里爬楼梯,一天至少爬240多层。
另一位中探协牛人王学峰,26岁登珠峰那年,在海拔8300米处,发现自己的氧气面罩出现了问题,吸不到氧,他尝试把氧气面罩摘掉,大口大口地吸外面的空气,但不一会儿又吸不进去了。面具摘了又戴,戴了又摘,身体逐渐虚弱,眼睁睁看着队伍在前面走,自己的脚却怎么也动不了……他们挑战的不仅是自然界的8848,还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可承受的极限。
那当然是一种荣耀。不会因为攀登的人多,就不值得骄傲;不会因为攀登者是任何一种身份,就配不上这份荣耀。在他们迈向自然的那一刻,是卸掉了一切社会属性的、平等的人。或许,不少人认为,登珠峰,如果不是出于科研之类的目的,纯商业攀登,毫无意义,浪费人力、物力。又或者,商业攀登,纯粹就是虚荣心作祟,为了满足个人的征服欲、炫耀欲。不排除有个别人是为了炫耀,但那也是极少极少的一部分。即便一开始有这种心理,最后也会在自然面前,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征服”,是真正的登山者绝对不会说出口的两个字。登过珠峰的人,反而更为谦逊。他们往往更懂得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懂得正视和评估风险,量力而行。诚然,攀登珠峰的确能够为企业家个人和所创立的企业带来了独特的荣誉及品牌效应。攀登珠峰,从通信设备、登山设备到吃穿用度,赞助商的身影无处不在,它已经成为一门有着完整服务产品流水线的生意。可是,这与攀登者本人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并不矛盾。明明是可以商业与热爱共赢的选择,为何一定要为了没有意义的“纯粹”,而将商业元素剔除?不管在攀登,抑或其他领域,只有拥有成熟心智的人,才能够尊重现实与利益。“正因为我有登山的经历,(商业)谈判时我往那儿一坐就有优越感,无论从意志上还是体力上你都磨不过我。”王石曾在书中如此写道。登山让他可以坦然面对死亡,有这样的心情,会更好地活在这个世上,面对你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你原来回避的问题。做什么事情,都会更坦然、更平和。
总有人吐槽,听过许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因为,停留在意识层面的道理,并非源于心的体悟所得。有的路,一定要亲自走过。
赤诚地将身心交付自然,用生命去感受过世界之巅的律动的肉体与灵魂,相信必然也虔诚地接受过世界的改造。
如果你愿意放下偏见来聆听,这便站在世界之巅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