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昆仑山,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有着千年历史记忆,遥远、神秘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
“2022-2023 跨年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活动”探险队来到尚未对外开放的精绝古国旧址——尼雅遗址,探寻西域文明,参与首届“尼雅论坛”,发起《尼雅宣言》,身体力行地践行“户外活动零废弃”。
告别尼雅遗址,经过几天跋涉,行至中国最后发现的原始部落——达里雅布依老村,感受这个400年不熄炉火的古老村落“避世”之美,在这个可谓人类最神秘的地方,欢度元宵节,并以直播方式,将达里雅布依老村的原生态呈现给在线的102.3万观众。
尼雅遗址的珍贵画面;达里雅布依老村风土人情;莅临塔漠,为三位探险队员助力、伴走的神秘嘉宾……更多精彩,尽在本期《跨年横穿塔漠探险日记》。
跨年横穿塔漠 第 36 天
2023年1月30 日 星期一 多云 气温-17℃~-6℃
1月30日7时49分,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北纬40.01度,东经82.29度)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
探险队员在睡觉时,已感受到明显的震感——“感觉整个沙漠都在晃动,我们还以为累劈了,产生错觉,后来才知道是地震。”
例行体检后,探险队员于9点26分出发。
今天主要切沙梁,沿途能看到许多红柳包。红柳包在塔漠很常见,用途也很广。探险队员有时会用一些枯死的红柳生火取暖。此外,红柳枝还可以用来串肉烤,也可以当筷子。实在找不到饮用水的紧急情况下,嚼一嚼新长出来的红柳,也能获取一点水分。
除了红柳包,今天一路上还遇到不少的古河滩、河床,以及树干粗壮的胡杨树。各式各样的胡杨树屹立在沙包,如同星星点缀在沙海。
今天的营地驻扎在一棵巨大的胡杨枯树旁。19点15分,刚搭好帐篷,龙文和大龙就回到营地。
二人兴高采烈。龙文兴奋地说,“没走够,还想接着走”。
时间尚早,营地开启小音响,伴着音乐,大龙十分“配合”地向曾医生行了个绅士礼,邀请她共舞。一场沙漠“音乐舞会”就此拉开序幕。
21点15分,花雕也终于回到营地,精神状态不错,但脚上起了大大小小的水泡,说膝盖也疼、双腿酸。
今天总计徒步33.52公里,地形、地貌复杂,走得比较吃力。
为配合主办方已预告在尼雅遗址举办活动的时间,最近几天,3位探险队员都在紧张赶路,也期待赶到尼雅遗址后,可以休整休整。
跨年横穿塔漠 第 37 天
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多云转阴 气温-15℃~-2℃
今天早餐是烩菜面条+羊肉汤泡馕。吃完早餐,天才亮起来,而朝霞却转瞬即逝。
例行身体检查,龙文左膝关节有点肿,花雕昨天说膝盖疼,今天却表示自己没问题。曾医生给他们用上芬必得消炎止痛,减少炎性反应。
9点,花雕先行出发。9点40分,大龙和龙文出发。
一路上,未消融的白雪,与塔漠的黄沙形成一道道沟壑,构成一幅独特的塔漠残雪风景画。
今天规划的路程较短,大家非常轻松。
下午15点多,3位探险队员在徒步18.76公里后,轻松、悠闲地到达尼雅遗址。
此时,营地已经搭建好,大家高兴地坐下来喝茶、放松、聊天,惬意地等待明天各路嘉宾到来,迎接首届“尼雅论坛”的召开。
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精绝国的遗址,以佛塔为中心,散布于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5至7公里的区域内。遗址内发现有房屋、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园、畜圈、河渠、陶窑、冶炼遗址等遗迹。1962年被定为新疆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升级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尼雅遗址至今尚未对公众开放。
在距离尼雅遗址一两公里附近,探险队员看到不少的陶片、石头工具,虽然已经被风沙吹得“面目全非”,但依旧可以看到古代人们生活的痕迹。
跨年横穿塔漠 第 38 天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多云转晴 气温-18℃~-3℃
2月1日,中国探险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尼雅遗址隆重举办首届“尼雅论坛”,围绕“户外活动零废弃”主旨,发布《尼雅宣言》。
论坛现场设置在尼雅遗址中心——佛塔旁边。中国探险协会主席韩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柯尼斯·杉尼,世界上最快完成“7+2”的女探险家、探路者集团户外业务联席CEO王静,悉尼奥运会竞走冠军王丽萍,新疆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铁男,首都机场集团原党委书记、中国民航公安局原局长宋胜利,华为新疆终端业务部长于岩军,新疆自治区文旅厅、和田地区文旅系统的专业人士,尼雅遗址所在地地方政府的干部、群众,以及人民网、中国新闻社、新疆日报等媒体人士出席活动。
尼雅遗址航拍
据尼雅遗址所在地民丰县文旅局书记叶剑飞介绍,尼雅遗址应该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进来这么多车辆和宾客。
3位探险队员与出席论坛的各界人士共同签署《尼雅宣言》,向4亿户外爱好者发出倡议,倡议在户外活动中妥善处理废弃物,保护环境原有风貌,爱护历史遗存,并将“零废弃”的理念传播到全社会,使之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事实上,3名探险队员即便是在人迹罕见的塔漠,依然发现为数不少的饮料瓶、易拉罐、香烟盒、塑料袋等户外活动产生的垃圾。队员们一经发现,都会把这些垃圾打包,带回营地,交给保障团队统一处理,身体力行地为保护塔漠的生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首届《尼雅论坛》圆满结束后,绝大多数与会人士乘坐各型四驱越野车返回。
王静、宋胜利、胡岱谦等3位嘉宾则留在尼雅遗址,希望伴随探险队员,一起徒步到达里雅布依乡。
晚上,大家燃起篝火,聊起各自的探险经历。
夜晚,团队夜宿尼雅遗址。助力徒步的嘉宾,则住宿在当地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地窝子里,也算体验一次考古工作队员的艰苦生活。
跨年横穿塔漠 第 39 天
2023年2月2日 星期四 多云转晴 气温-17℃~-3℃
吃完早餐西红柿炒鸡蛋+羊肉汤加馕,早上9点起,3位探险队员便全力配合央视等媒体的采访和关于尼雅的纪录片拍摄。
与以往不同,今天徒步团队加入了助力的嘉宾——中探协副主席、著名探险家王静,她将与3位探险队员一起,徒步前往达里雅布依乡。
探险队受地方政府盛情邀请,计划在达里雅布依老村欢度元宵佳节(2月5日)。希望团队如期、顺利抵达。
达里雅布依是“中国胡杨之乡”、“中国探险旅游之乡”。沿途,将有越来越多的胡杨“迎接”探险队员到来。
胡杨有着“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传说。它的一生,刚毅、坚韧、神奇,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长,绝不放弃,也不向苦难低头,正如塔漠探险者表现的气质和精神。
徒步团队行走在古老的河道边,一些看似干枯的胡杨,其实仍在执着生长,诠释着震撼人心的生命渴望和向上力量。
晚上20点左右,队员到达营地,今天徒步20.83公里。
探险团队将营地设置在千年的胡杨林中,以苍劲、坚韧的胡杨为伴,安稳地入睡。
跨年横穿塔漠 第 40 天
2023年2月3日 星期五 晴 气温-15℃~-2℃
早餐依旧是烩菜+馕。
早上9点15分,队医为全员例行体检后,徒步团队出发。
一路翻了七八个沙梁,但整体行进速度较快,平均每小时4公里。
中午,探险队员与保障车队相遇,双方都兴奋地呼喊:“阿-达-西!(维吾尔语,朋友的意思)”。
保障车队给3位探险队员留下3瓶红牛、3瓶雪碧。
今天日照烈,气温明显升高,队员出汗比平时多,正需要增加水分供应,这些计划外的饮料如同雪中送炭。
保持身体水分在沙漠行走中极其重要。塔漠夏季最高温度超过60℃,昼夜温差达40℃以上;年均降水约100毫米,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500~3400毫米。而冬季气温低、出汗少,身体不容易缺水。所以,专业的户外人穿越塔漠都会选择冬季(备注:穿越塔漠务必事先向当地政府申请、备案,切忌非法穿越,以免给自身和社会带来危害)。
另外,穿越塔漠必经的几条季节性河流,冬季正值枯水期或冰冻期,降低了通行难度。而且,这个季节又避开了风季,沙尘暴相对较少——塔漠全年有三分之一的日子有风沙,狂风来临,飞沙走石,风速每秒可达300米,真可谓极端恶劣。
综上因素,从秋天到次年的春天,即9月末到次年3月之间,是穿越塔漠的黄金季节。
18点40分,探险队员抵达营地。今日实际行走距离为34.42公里。
抵达营地的3位探险队员衣服已湿透,围着篝火,一边烘衣服,一边享受着保障团队做好的美味晚餐:西红柿炒鸡蛋+蒜苗炒羊肉+米饭。
跨年横穿塔漠 第 41 天
2023年2月4日 星期六 多云转阴 气温-12℃~-1℃
今天早饭是昨晚准备好的木耳炒羊肉,稍微有点难嚼。
吃完早餐,徒步团队继续赶往达里雅布依老村。越靠近目的地,越明显地看到植被愈加丰富——沙漠绿洲,名不虚传。
达里雅布依老村位于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地处塔漠腹地,被中外考古探险家称为沙漠中的“世外桃源”,因地理位置偏远、道路不畅,而鲜为人知。
“达里雅”系维吾尔语,意为河流;“布依”意为河岸。
1896年,斯文·赫定发现了这个“世外桃源”。他在《亚洲腹地旅行记》中如此描述:树林中的老居民是真正的隐者,连中国皇帝管理新疆都不知道。
在斯文·赫定发现这个大漠中的原始村落之前,达里雅布依的存在几乎无人知晓。
达里雅布依人在塔漠深处与世隔绝地生活了数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石油勘探队发现。
达里雅布依的村民之所以能够与世隔绝地生活在沙漠中央,是因为塔漠中有一条河流,来自于昆仑山的雪山融水,从南向北流向沙漠中央——克里雅河,滋养了狭长的绿洲带,长出很多小的灌木和沙生植物。这条河流虽最终断流于沙漠、沉入地下,但在尽头形成一个面积很大的绿洲。达里雅布依就在这片绿洲,所以村民们能从地下抽水,维持生活。
达里雅布依方圆几百公里都是无人区。从于田县到达里雅布依的230公里,有210公里需要在沙丘和沙山上穿行,全程有9个平均高度四五十米的沙山。当地人形容为"三跳”:车在路上跳,人在车里跳,肠子在肚里跳。或许,正因为进来太过艰难,这个村子得以成为沙漠中的世外桃源。
达里雅布依乡民风古朴,习俗原始。人们住在用芦苇、红柳搭建的“笆子房”,养了一群山羊,守着四百年不熄的炉火,吃着传统的库麦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达里雅布依老村“笆子房”(内部)
达里雅布依老村“笆子房”(外观)
达里雅布依老村里的小孩
达里雅布依乡总面积22326.98平方公里,有天然草场83万亩、天然胡杨林67.7万亩,还出产大芸、甘草等特色药材,真可谓地广人稀。
春夏时节,沿河两岸胡杨披着绿装,随风轻歌曼舞,克里雅河倒映着苍劲美丽的胡杨树。林水一色,蔚然壮观。
18点,营地开始生火、做饭。队员这两天走得辛苦,保障车队的负责人艾力亲自出手,炖羊排来搭配手抓饭。
19点35分,探险队员抵达营地。
今日行进36公里。听闻晚餐是手抓饭+羊肉汤,开心不已,吃得喜上眉梢。
跨年横穿塔漠 第 42 天
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多云 气温-15℃~2℃
今天是元宵节,探险队员在徒步16公里后顺利抵达达里雅布依老村,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情欢迎。
以69岁高龄、凭借假肢登顶珠峰的著名探险家夏伯渝先生也应主办方邀请,今天赶到达里雅布依。
夏伯渝先生一行早上9点15分从和田出发,一路驱车,中午13:30抵达达里雅布依新村。而新村距离老村,还有5个小时车程。一路难以形容的颠簸——或许是最高级别的“颠簸”,终于抵达达里雅布依老村。然而,由于气温升高,克里雅河冻结的冰面消融,车无法直接过河。如果绕行,需要多走六七十公里前述颠簸、且缺少车辙指引的沙漠路。届时,很可能耽误已经预告出去的21:00开始的现场直播。所幸达里雅布依乡党委书记林思阳提前部署,分四路人马,寻找克里雅河离老村中心最近、河道最窄、最适合人行通过的河段,铺设上建筑工地用的模板,让嘉宾一行先进村,保障车再去绕行。
在克里雅河消融的冰面铺设建筑工地用的模板,帮助活动嘉宾“渡河”
2017年,为贯彻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于田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9年,达里雅布依村村民迁至新村。新村距离县城约120公里,通水,通电,通公路,村民的教育、住房等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虽然村中绝大多数居民迁往政府为脱贫攻坚而建设的易地扶贫安置点(新村),但依然有村民选择传统的活方式,留在老村。
当晚,达里雅布依乡政府组织仍居住在老村的养殖户、村民,为探险队举办了隆重的篝火晚会。不但库麦琪、烤全羊、红酒,一应俱全,达里雅布依乡党委党委书记林思阳甚至贴心地为队员们准备了此地罕见的汤圆,让探险队员能在塔漠深处与远方的亲人一起“闹元宵”。
在中国卫通集团、成都迅翼卫通科技等机构提供的高通卫星和终端设备的支持下,中探协在达里雅布依老村现场直播,让这个被誉为最后原始村落、神秘的沙漠“世外桃源”为更多人知晓。
直播还特别展示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在沙漠特殊环境下创造的美食——“库麦琪”。
当地村民介绍了库麦琪的制作方法:先在一张死面饼上放剁碎的羊肉和洋葱,再取同样大小的一张饼,覆盖在碎肉上,合上两张面饼的缝;在沙坑里用胡杨或红柳枝燃一堆火,待火熄灭,将肉饼直接埋进热灰中,约一小时后,取出肉饼,拍掉灰尘——“库麦琪”就诞生了。
达里雅布依乡党委、乡政府为探险队员举办的闹元宵篝火晚会
夏伯渝先生表示,很开心能在达里雅布依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和探险队员、当地村民度过非同寻常的元宵节。
夏伯渝先生与达里雅布依部分村民在篝火晚会现场合影
跨年横穿塔漠 第 43 天
2023年2月6日 星期一 阴 气温-15℃~2℃
中国探险协会“保护文化多样性公益计划”启动仪式在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老村隆重举行。
中国探险协会副主席、著名探险家王静,首都机场集团原党委书记、江西省政府参事宋胜利,荣获世界劳伦斯奖的著名探险家夏伯渝,中国探险协会副秘书长蒋琬文,厚物文化创始人胡岱谦与“跨年横穿塔漠探险活动”的徒步队员何玉龙、龙文、张鹰,以及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的干部、群众以及新华社、中国新闻社、新疆日报的记者出席启动仪式。
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学院院长杜维明曾提出,从全球视野来看,对于很多应该保存、发展,甚至继续创发的丰富文化资源的关注力度不够。中国探险协会希望通过搭建公益的平台,延请协会的会员单位、战略合作伙伴,以及社会各界更多有影响力、有资源、有能力的人参与到推动文化多样性保护工作。
启动仪式现场,中国探险协会副主席王静宣布,“保护文化多样性公益计划”将选择达里雅布依村作为首个试点,“众人拾柴火焰高”,把达里雅布依村打造成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样本,成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可以彰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特性的优秀案例,体现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并从达里雅布依开始,以点带面,推动全国文化多样性保护工作。
夏伯渝、王静、宋胜利、胡岱谦等与会嘉宾作为《保护文化多样性公益计划》联合发起人代表,签署、发起《保护文化多样性公益计划》,共襄盛举,为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推动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工作履行社会责任。
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公益计划”启动仪式上,中国探险协会与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政府签署了结对帮扶协议,就达里雅布依村作为公益计划的试点和样本,将长期给予达里雅布依村为保护原生态风貌所需的经济、物资、教育培训扶持与帮助,以及各类助益其发展的社会资源对接和文旅资源宣推。包括通过公益计划募集的资金或物资,为达里雅布依村提供发展产业方面的必要性帮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帮扶;将达里雅布依年轻人培训成为中国探险协会探险领队,使其具备探险旅游组织者的专业技能,助力达里雅布依文旅发展等。
启动仪式在抖音(账号名:CAA塔漠穿越直播)与中国探险协会官方微博同步直播,微博直播在线人数突破一百万。
直播中,探险队员何玉龙与达里雅布依乡党委书记林思阳,带领观众“云游”达里雅布依老村,为大家揭秘芦苇、红柳搭建的“笆子房”,以及内部的结构、摆设。
“笆子房”里几乎没有家具、摆设,而是直接用沙土垒成的稍高一些的土台,上面则覆盖地毯,如同内地北方的火炕。
今日跨年横穿塔漠探险队全员在达里雅布依休整,体验风土人情,感受人文历史。
跨年横穿塔漠 第 44 天
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晴 气温-17℃~3℃
10点,在达里雅布依老村原乡政府办公室食堂吃早餐。跟这一路的早餐相仿,都是羊汤或面片汤泡囊,在寒冷的冬天,让肠胃一下子温暖起来。
出发前例行身体检查。龙文和大龙的身体状态都不错,对花雕左腿的水肿进行持续治疗。曾医生叮嘱花雕,接下来的几天需要抬高腿睡,并口服芬必得消炎、消肿、止痛,出发前要穿上弹力裤腿。
天气晴朗,吃完早餐后3位队员出发。
刚走出达里雅布依大概3公里,就遇到了许多冰面已经融化的河流。虽然队员们设法绕行,但终究有些路段绕不过,只能脱去鞋袜、撸起裤管,赤脚过冰河。
过冰河并不轻松,有的表层冻结有一两厘米厚的冰,不足以支撑人通过,队员只能先破冰再渡河。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一脚伸进冰河的瞬间,刺骨的寒意从脚心直往上窜,个中滋味,经历过的人才懂。而有水域还比较深,达五六十厘米。
大龙的脚还被冰棱划伤。
探险队员辛苦地涉过一条5米宽的河,上岸后竟发现到了一座“孤岛”——过河前没注意观察周围的地形,在继续徒步十几米后才发现还有一条河横在面前。刚用沙子擦干脚的队员,不得不再次脱下鞋袜,继续趟河。
“如果再晚走5天,可能我们都过不去了——都是河,冰面还都融化了。幸好我们这个时间段冰还没完全化开。”大龙说。
过河后,大约又徒步10公里,翻过一个大沙梁,才算彻底告别达里雅布依。
下午,起了微风,风力约2级。
之后的路段,基本也是翻大大小小的沙丘。有两三座沙梁高约四五十米,更多的是十米左右的小沙包。与之前不同的是,这片连绵的沙丘之间没有一个相对平缓、过渡的滩涂,所以,即使是翻小沙包,徒步也很累。
既想省力,又要与营地方向保持一条相对的直线,比较考验人。
19点20分,探险队员到达营地。
今日徒步28.28公里,天还是亮的。
随着天色渐暗,血红色的月亮慢慢升起,与营地通红的篝火相映成趣。探险队全体在天地间两抹暖色的簇拥下,享用晚餐,闲话家常,无比惬意。
跨年横穿塔漠 第 45 天
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晴转阴 气温-15℃~7℃
今天的早餐时间是8点多,天还没亮,但保障队员已经把早餐准备好:西红柿辣椒炒鸡蛋+馕。
不得不说,馕还是烤脆了更好吃。
例行身体检查,3位探险队员的身体状态都良好。
9点20分,月亮还在天边高高挂着,太阳却已等不及地探出了头。在日月同辉中,探险队员领完路餐,出发了。
3位探险队员出发,开始今日的徒步征程
这几天气温明显转暖。
9点多出发时的气温还在-5℃左右,到了11点,气温明显上升,队员不得不脱去羽绒服。
一路依旧是翻沙丘,除了有五个沙梁,剩下基本是十几、二十米的沙包,偶尔会发现一些平滩。
龙文和大龙19点35分到达营地,后勤团队已在老河床新造了灶台。
太阳刚下山,21点左右,花雕到达营地。
队员们今天徒步33.87公里。
跨年横穿塔漠 第 46 天
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晴 气温-13℃~4℃
早餐是辣椒炒牛肉,牛肉很香,就是炒得太咸了,如果用来拌面条就好了,可惜目前保障队的主食只有馕。
花雕根据自身状况,决定每天早出发半小时——9点出发。
大龙和龙文9点半出发。
探险队员这几天,早上出发都是日月同辉。
16点10分,大龙和龙文到达营地。
19点后,花雕也与队伍汇合。
今天徒步33公里,路况和前两天大同小异。
今天是土耳其发生地震的第三天,中国多支救援队已前往土耳其,参与国际救援。大龙得知蓝天救援队有3名队友前往土耳其,很向往,但人在塔漠,无法抽身,就联系了在土耳其的朋友,帮助队友接机、翻译和担任向导。
“因为有卫星通信,在广袤无垠的塔漠,一样可以关心世界大事,为世界出力,为国争光。”
跨年横穿塔漠 第 47 天
2023年2月10日 星期五 阴 气温-13℃~4℃
今天早餐稍晚,探险队员9点40分才出发。
根据线路规划,今天要过和田河。和田河的河面还是结冰状态,判断应该可以踏冰通行,徒步队员出发时没有携带水裤。
然而,真正到达河边的时候,才发现和田河分支上的很多河段已经融化,队员只能趟水过河。几经周折,绕了不少弯路,用了将近4小时,才渡过和田河,到达麻扎塔格。
当队员们抵达麻扎塔格,和田地区墨玉县文旅局文管所所长艾散江,墨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赵飞、惠冯雷一行代表当地干部、群众对探险队抵达表示热烈欢迎,并为探险队员送上饮料、馕等慰问品。
探险队员在配合当地融媒体中心拍摄时,也学习到麻扎塔格的历史,颇有收获。
在麻扎塔格山——红白山之间徒步穿梭,也别有一种况味。
麻扎塔格山因山体基岩呈现红白两色,又被称为红白山。它犹如一条匍匐的巨龙,从塔漠的最西端径直向东,横穿沙漠,最终与和田河相接。红白山不仅阻挡了流沙的南侵,也形成了山体两侧不同的沙漠景观。
红白山,北有白山嘴,南有红山嘴,古往今来被称为神山,护佑着和田地区的人民。
红白山还曾出土《兰亭集序》模本,被斯坦因拿走,现藏大英博物馆。
保障车队在行驶中,突然看到远处的天际线出现一排茂盛的胡杨林,似乎还有水、村庄。艾力用他浓郁维族口音的普通话解释道:“这是幻象,如果朝着那个方向走,很可能会没命!”
大家这才反应过来,是海市蜃楼。艾力解释说,塔漠中没有风的天气很容易出现海市蜃楼,一旦起风,海市蜃楼就会消失。
晚上21点多,龙文和大龙抵达营地。花雕则在晚上22点多抵达营地。
今天一天徒步38.44公里。3位队员都希望尽早完成徒步穿越挑战,每天都在赶路,很辛苦,吃完饭便早早地入睡。
跨年横穿塔漠 第 48 天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阴 气温-5℃~0℃
今日早餐是烩面。
用餐完毕后,9点10分,徒步队员出发,顺着红白山的南侧行进。路面相对较软,但探险队员依旧保持每小时5公里左右的速度。
沿途有许多玛瑙石。走到一条石油公路附近时,还看到四五辆车,载着来沙漠旅游的游客。
21点左右,队员到达营地。
今日徒步总计50.74公里,创下了迄今为止单日徒步里程的最高纪录。
创下这个纪录,3位队员都兴奋异常。尤其是年龄最大的花雕,连续行走13个小时,几乎是一瘸一拐地抵达营地。虽然脚起了泡、磨破了皮,走得很辛苦,但他说,非常开心,希望明天继续保持这个节奏。
晚餐吃完大盘鸡,队员早早休息,养精蓄锐,争取第二天继续保持好的徒步状态。
跨年横穿塔漠 第 49 天
2023年2月12日 星期日 晴 气温-4℃~1℃
今天早餐是羊肉面条。
早上9点多,探险队员出发。
现在探险队所在的点位离终点不足200公里。想着活动圆满收官,就能回家,见到阔别近2个月的家人,队员们像上足弦的机器,有使不完的劲儿。
21点50分,队员抵达营地。今日徒步50.4公里。
又是超过50公里的一天,不过,昨天的五十多公里,大部分为平路,相比之下,今天的路更难走,还有10公里的沙丘区。
那么,在塔漠一天徒步50公里是一种什么感受?
大龙说,出发的时候,天还没有完全亮,人还有些迷瞪,走了5公里,才精神起来;走到10公里时,开始补充水分;在第20公里的时候,到达身体临界点,脚疼,腿抬不起来;25公里时,开始吃午饭,路餐是馕+鸡腿,吃完休息15分钟,继续徒步。
跑马拉松的时候,会有一个“撞墙期”,大龙说,在塔漠,这个“撞墙期”会持续到单日行走40公里左右才消失,然后感觉浑身有劲、很舒服。
今天3位队员精神状态很不错。大龙的脚脖子磨出水泡,曾医生给涂了消炎膏,并提醒他注意鞋口不要绑太紧。
晚餐是手抓饭,吃完后,大家早早休息,期待明天有更好的成绩。
截至2月12日,实际徒步天数为41天,总行程1113.71公里,日均27.16公里,总用时49天,总日均22.73公里,距离终点直线还有约157.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