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困18天都能获救的泰国洞穴少年会自杀?


2023年2月,“泰国洞穴救援”幸存者之一的多姆在英国死亡,死因一度成谜。近日,英国相关机构发布报告,宣布多姆因自杀身亡。


2018年6月23日,泰国清迈“野猪”少年足球队教练带领12名队员,赛后乘兴前往“睡美人洞”探险。未料突遭极端天气,大暴雨使“睡美人洞”中水位暴涨,一队人被困洞中,且与外界失去联系。

所幸洞外的工作人员因发现洞外停有十几辆自行车却无人取而报警。警方发现该信息又与多名失踪者者家属的报警有关联,判断失踪人员因为雨水倒灌,被困在洞中。

“睡美人洞”全长超过10公里,洞内暗无天日,错综复杂,搜寻和营救的难度巨大。


图源于网络


清迈警方上报政府后,泰国政府深知该洞穴的复杂程度,迅速呼吁国际救援。

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缅甸、老挝、日本等7国,陆续派出专家和专业的救援人员,在泰国政府领导下, 开展了一场宏大的洞穴救援国际合作行动。

但长达9天的搜寻,一无所获。直至第十天,才由2名英国潜水员发现这13名被困人员。

当数十台大型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抽水等一系列方案都未果,而洞外暴雨倾泻,洞内氧气日渐减少,国际救援队被迫孤注一掷,派出10名潜水专家为受困人员穿上救生衣、注射麻醉剂后,将其双手反绑,推入水中,再设法带他们潜行到洞穴入口,最后再抢救。

最终,在牺牲一名泰国海军海豹突击队前队员的情况下,国际救援队终于将被困18天的13人全部营救成功。


 图源于网络


这场堪称史诗级的国际大救援,以及12名少年队员被困18天所彰显的顽强生命力,感动了全世界。


图右为多姆,来源于网络


多姆不仅是幸存者之一,还是“野猪”足球队的队长。当年被困于“睡美人洞”时,还正值多姆的13岁生日——这显然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一个生日。
2022年,多姆获得来自英国布鲁克豪斯足球学院的奖学金,远赴英国莱斯特郡留学。当时,多姆更新了自媒体,感慨“梦想成真”,也收获不少的祝福。


英国布鲁克豪斯足球学院            图源于网络


看起来前程大好的多姆,甚至很有可能在足球世界闯出一番名堂。

但一切,在当地时间2023年2月12日终止。

那天,已陷入昏迷的多姆在学校宿舍被发现,随即被送往医院抢救。

两天后,年仅17岁的多姆被宣告死亡。

当时,英国警方做了初步调查,虽然具体死因未能确定,但他们认定多姆的死不涉及谋杀。8个多月后,英国方面正式出具多姆的死因报告,判定多姆是自杀。

人们在惋惜这个年轻生命逝去的同时,不禁要问,被史无前例凶险、恶劣环境考验过的多姆,为何会选择自杀?

有人说,可能跟创伤后应激障碍(以下简称PTSD)有关。而在PTSD的分类中,有一种症状叫“幸存者愧疚”,且是普遍存在于幸存者中的一种心理障碍。

那么,多姆到底经历了什么?



多姆的手机疑团


关于多姆的死因,网上曾出现一种阴谋论的说法,多少跟多姆生前所用的手机有关。

多姆死后,学校将手机移交警方。而警方将手机交还多姆家人后,发现手机内的数据被抹除,恢复到出厂设置。

对此,学校和警方都声称并未进行过相应操作。

所以,究竟是多姆自己抹除的数据,还是其他人,可能永远也无从知晓



什么是“幸存者愧疚”?

多姆自杀的消息传开后,有人认为他遭遇了“幸存者愧疚”。

那么,“幸存者愧疚”到底是什么?

“幸存者愧疚”,也叫“幸存者综合征”,属于PTSD的一种形式,指在灾难性事件后幸存者所表现出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梦魇、夜惊和情感脆弱等,常见于地震、战争、交通事故等事件之后。

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1961年,由精神分析学家威廉-奈德兰提出。通过对大屠杀幸存者的诊断和治疗,奈德兰发现,经历过灾难事件的创伤后,幸存者很容易产生一种“愧疚感”,认为自己不值得活着,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在英国心理学家史蒂芬 · 约瑟夫看来,“幸存者综合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别人面临生命危险,甚至是牺牲,而自己却平安无事;

第二,看到那么多人面临生命威胁,自己却无能为力;

第三,自己曾经做过某些事,影响到其他人的生命安全,或者被自己认定是“遗弃”行为。

如2018年2月,美国佛罗里达州帕克兰的道格拉斯中学发生大规模枪击案,造成17人死亡和14人受伤,成为美国历史上死伤最严重的高中枪击事件。

在枪击案发生后,身为幸存者的希妮·艾洛持续受到“幸存者愧疚”困扰,并被确诊为PTSD。

由于不主动寻求帮助,枪击案造成的恐惧持续成为艾洛的噩梦,连上学都变成很困难的事。

2019年3月,艾洛再也无法承受压力和折磨,开枪自杀。




多姆到底有没有经历“幸存者愧疚”?


虽然2018年的泰国洞穴救援很成功,被困的13人全部获救,但毕竟泰国前海豹突击队队员萨曼为此献出了生命。

当初被困的18天,多姆和他的队友,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过程?

在被困的13人中,除了助教是25岁的成年人,其他都是11至16岁的孩子——多姆也是在被困期间迎来了13岁生日。

据助教透露,尽管被困期间孩子们展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但在那样极端环境和压力下,求生欲才是第一位。所以,在被困的第9天,就有人说:

如果谁先死,活着的人就要吃掉他,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图片源于网络


或许外人无法想象,这些想法和压力,会对这群幸存下来的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影响。

而英国当地警方表示,多姆在留学期间并未寻求过心理帮助,所以,他的自杀不仅无法预见,也无法阻止。

多姆被确认是自杀后,英国知名媒体《每日邮报》采访了与他一同被困于“睡美人洞”的两位前队友。他们一致认为,多姆没有遭遇心理障碍:

“我们的经历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他(多姆)每次回来,都没有表现出正在承受什么压力的样子。”

不仅如此,他们还透露说,被救出来后,所有人都没有接受心理辅导:

“我们当时并不需要心理辅导,我们只是出来了,然后正常地过自己的生活。”

更令人意外的是,后来他们还曾再次冒险进过“睡美人洞”,且不止一次。

所以,他们相信,全队的人,包括多姆在内,并未遭受PTSD的折磨。

一同被困的助教也表示,尽管不太擅长与陌生人打交道,但多姆是一个乐观的男孩,是全队的开心果,而且,踢球时拥有一颗非常坚强的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去英国留学后,多姆的朋友并不多。

据多姆常去购物的一家商店老板表示,多姆经常与其聊天,他看起来好像很开心,也很正常,但内心正在遭受痛苦的折磨:

“在洞穴里被困了那么久,肯定会对你未来的心理和生活产生影响。他来到这里,希望有更好的生活,但他的家人却不在身边——他还只是一个男孩。我相信,那就是他心理出现问题的起因。也许在这里,他找不到人帮他或引导他。”

值得一提的是,多姆在足球学院有个比较亲密的朋友,也来自泰国。

就在多姆自杀当日,这位伙伴提议两人结伴去城中心的商场或公园逛逛,放松一下身心——他们以前常这样做。

但那天,多姆拒绝了,他说自己想一个人独处。



不同看法背后的文化差异


为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幸存者愧疚”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探险君拜访了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国际文化科技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国社工联妇女与婚姻家庭工作委员会常委、北京康健数字化健康管理研究院副院长陈涛。


就现有信息,还无法断定多姆是否经历了“幸存者愧疚”,或遭遇其他的心理障碍。事实上 ,对这个问题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

其实,分化的背后,体现着文化差异。

与欧美相比,亚洲文化偏保守,更容易忽略个人感受,而心理问题在社会和生活中的污名化也更严重。

2022年,独立研究公司Blackbox展开了一项针对亚洲人的调查。在10000名亚洲受访者中,74%的人表示,自己、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或者相对疏远的人,都曾遭受过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扰。

但在这些受访者当中,仅有34%愿意与他人公开讨论相关的心理困扰。也就是说,亚洲人更重视自救,而非寻求协助。

所以,在亚洲有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直到出了相对大的意外,身边的人才知道当事人有心理问题——哪怕是当事人的家人。

不过,陈涛也指出,疫情的到来,让被困在家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所以,与以前相比,有了不少的改善,特别是在大城市之中。另外,抖音等自媒体对心理问题的普及和传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从污名化走到普及阶段,仍然任重道远。

陈涛说:“就中国来说,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心理教育和咨询资源不够。



多姆和队友们被救后是否应接受心理辅导?


据多姆前队友透露,获救后,他们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心理辅导。

陈涛表示,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心理辅导对幸存者,尤其是青少年幸存者来说至关重要。

“这样的事件,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创伤和心理困扰,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失眠等。适当的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应对这些困扰,恢复身心健康,并促进长期康复。”

虽然“泰国洞穴救援”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灾难事件,但这场救援,也曾付出一个专业救援者生命的代价。而且,连续18天被困,是持续在给这些少年的心理施加冲击和影响。

对于类似事件中幸存的青少年,陈涛给出如下心理辅导建议:

1、提供安全和支持
确保青少年感到安全,并向他们提供情绪上的支持。他们需要知道,有人在关心和支持他们,与他们分享感受和经历。

2、倾听和尊重
倾听青少年的故事和感受,尊重他们的独特经历和反应。避免评判或轻视他们的感受,而是要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接受。

3、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情感
鼓励青少年表达情感,无论是通过口头表达、绘画、写作或其他创造性媒介。这将帮助他们释放内心压力,促进情感的疏导。

4、提供正确的信息
提供准确和明确的信息,帮助青少年理解发生的事件,并回答他们可能的疑问。这将有助于减轻他们的不确定感和恐惧。

5、帮助建立适应性策略
与青少年一起探讨如何应对困难和压力,鼓励他们寻找积极应对的方式,如运动、艺术、社交互动等。帮助他们建立适应性策略,以促进心理康复。

6、寻求专业支持
如果青少年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或无法从辅导中受益,那他们可能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支持。及早寻求专业支持非常重要。

当然,陈涛也强调,这些是他个人的建议,并不能取代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在提供心理辅导时,最好是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合作,以确保获得最佳的支持和指导。”

在陈涛看来,如果没有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关爱,青少年幸存者很容易出现“幸存者综合征”:

“因为幸存的人会有各种负面情绪出现,比如内疚、自责、悲伤失落等,加之对这些问题的不合理的“解读”,造成自己的认同困扰等问题出现。”

“在这个时候,对于幸存者来说,要‘接受’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外界环境也要多加注意,给予关爱。”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该如何破局?


其实,别说是灾难性事件,即便是日常生活,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同样不可小觑。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新闻频出,已经为社会敲响警钟。

“如今的青少年,身体发育趋于成熟,但心理发育,特别是应对人生中逐步出现种种问题的能力,还是相对发展滞后的。”

陈涛说:

“家长、学校和社会要重视这些发展的特点,积极干预。”

当然,外因只是重要因素,内因才起决定作用。而提升青少年的逆商,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逆商的全称为逆境商数,指人们在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逆商的概念由美国学者保罗 · 史托兹教授最早提出。他指出:

“为什么在智力、资本和机遇相同的条件下,有的人能步步高升,而有的人却一败涂地呢?归根到底,在于他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能力,即逆商的不同。

“逆商是一个很好说明人们保持心理健康的科普概念。”陈涛说,“在心理学上,与之对应的学术概念是抗逆力、心理弹性、韧性或者坚毅。你可以理解为从不好的状态走出来,或者保持不掉入差的状态。”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逆商?

陈涛表示,运动是提升逆商的有效方式,而户外探险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中国探险协会一直在努力


作为中国探险产业的行业协会,中国探险协会在致力于探险产业的标准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同时,高度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019年12月9日,中国探险协会联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体中心,发起“12·9 全国青少年户外探险日,鼓励青少年增加户外活动,回归自然,在增长见识、增强求生技巧的同时,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强身健体,成就更美好的人生。




中国探险协会主席韩勃在言及发起“12·9全国青少年户外探险日活动初衷时表示:

当今中国,由于过去几十年执行独生子女政策等多种原因,使得青少年不但缺乏探险经历,连一般的户外运动都少有参与。

“在社会多元、信息多元化影响的时代,青少年又正值混乱、冲突向理性、成熟心绪的转变期,极易在生理、心理、智力、情绪、行为、价值观、社会适应能力等诸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和冲击,以至于身心健康负面增长、抗压能力普遍堪忧、罹患抑郁症的人数激增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各地甚至时有青少年自杀的极端事件发生。”

“青少年应该从小培养探险精神。《世界探险史》开篇记述的是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面还有明代的徐霞客,说明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探险家。什么是探险精神?我理解,它应该包括勇敢、创新、坚韧、理性、协作。探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古人一直延续的探险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

勇敢、创新、坚韧、理性、协作,也是构成每个人“逆商”能力的核心元素。

中国探险协会组织制定的《少儿逆商教育指南》即将出台。该项团体标准规定了逆商教育应从心理测评、课程培训及户外活动三方面展开,结合“探险逆商”教育理念,以及实际手段,帮助未成年人提升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抗压能力,使青少年得以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重塑民族未来的精神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