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父亲带娃跟团骑行酿悲剧,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上月,“河北一父亲带娃跟团骑行酿悲剧”事件一出,“如何安全地在户外骑行”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ISPO2024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暨慕尼黑文体节(南京站)打造一场环城骑行赛,共有四百余名选手参赛,全程80公里均为开放路段。无论是参赛规模,还是赛段的开放性,都对骑行安全和救援保障提出不小的挑战。


中国探险协会

在中国探险协会的协助下,作为ISPO2024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暨慕尼黑文体节(南京站)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南京环城骑行赛于9月7日成功落幕。

比赛期间,中国探险协会派出应急救援直属队,依托中国探险协会开发建设的“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承担赛事救援保障任务。经过一系列努力,“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应用于赛事救援首秀。


ISPO南京环城骑行赛选手合影



 “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成功亮相 

此次ISPO南京环城骑行赛,分设男子组和女子组,赛段始于南京国展中心,途经中山陵、江苏园博园和白马公园等南京地标,再返回至南京国展中心。


ISPO南京环城骑行赛选手在开放赛道骑行


为了给赛事保驾护航,中国探险协会应急救援直属队派出包括莫浩(网名:莫浩会有超能力)和袁野(网名:测评界的野路子)在内的20名专业救援人士,担任赛事应急保障官,对赛事全程进行保障,成功实施3起救援行动。

中国探险协会ISPO南京环城骑行赛应急保障官袁野(图左)和莫浩(图右)


这3起救援行动,均在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支持下得以完成。赛前,选手们先行安装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APP,比赛期间一旦遇险或受伤,可通过APP发出求救信息。收到求救信息后,位于附近的赛事应急保障官会迅速赶往现场、实施救援。

“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的设计理念是用平台化、大数据和网络式的互联网思维,为探险活动管理和应急救援提供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法,融合、集成多种通信网络、业务和终端,实现“天地一体化”的通信系统,确保智能通讯设备和智能穿戴设备与地面移动网络或卫星信号的全面适配,满足全地域条件下的通信需求。

扫描图中二维码,可下载“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APP


“这个平台非常好,有了它,无论是救援者,还是求助者,都不需要再过多描述自己的位置,只需发个精准定位,救援者就能迅速赶到求助者身边。”国际野外医学协会高级急救员、前中国大学生公路自行车队队员莫浩说,“这个平台非常适合做赛事保障,我只需要盯着这个平台,看看有没有求救信息。”

具体到此次ISPO南京环城骑行赛的赛事保障,莫浩分享了第一起救援案例。当时,有位选手在“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上发出求救信息,莫浩所在的小组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并拍照上传到APP后台,整个过程,仅用时3分钟。

ISPO南京环城骑行赛第一起救援事故现场  

“在求救信息中,求助者的描述是外伤。”莫浩说,“刚开始,我们以为他蹭到前车轮胎,摔车了,到现场才发现,他追尾了一辆电动车(非比赛选手)。”

随后,救援小组先是放置警戒锥,再立即对二人伤情进行询问、研判——如有没有严重的外伤?有没有头晕或恶心的症状?有没有出现骨折等。所幸二人均无大碍。

同时,救援小组注意引导其他参赛选手,避免出现二次撞击或新的事故。由于撞车发生在开放道路,属于交通事故,二人最终选择报警处理。

除了可以为赛事提供救援保障,“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更致力于为4亿+的探险人群提供一个全国性线上预警救援系统,以期有效降低户外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不管是相关赛事,还是探险活动,这个平台都很有价值,也很合适。”莫浩说,“但凡是户外活动,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哪怕仅仅是骑自行车。”


 “河北一父亲带娃跟团骑行酿悲剧”事件的启示 


近年来,骑行越来越受到民众喜爱,成为户外运动和休闲生活的新风尚。据小红书《2023户外生活趋势报告》,仅2023年1月至10月,骑行相关笔记发布量增速近400%,笔记量超180万篇,“骑行”相关话题超过10亿次阅读量。

与此同时,户外骑行事故频发,尤其是青少年骑行安全,更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公安部道路安全研究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近年来,不满12岁骑自行车(包括共享单车)发生交通事故占骑行事故总量的7.5%。

今年8月,河北一名父亲带儿子跟团骑行发生意外致死的惨剧,更是引发全社会对事件和相关法律问题的广泛关注。

河北一父亲带儿子跟团骑行相关新闻 图源:网络

“这种摔车,在公路自行车训练中,甚至是比赛过程中都是比较常见的。”莫浩说,“公路自行车本身就是危险系数相对较高的运动,因为骑行是在公共道路上进行,外界因素会对你产生很多影响,所以不管你是参加比赛,还是个人或跟团骑行,都必须遵守相关交通规则。”

跟团骑行或训练,由于路况比较复杂,前车一旦突然刹车,后车如果反应不及时,很容易就撞上前车,导致摔车。

莫浩有着丰富的公路自行车骑行经验,高中毕业后,他成为一名专业自行车运动员,2016年曾代表中国大学生公路自行车队出战亚锦赛。

 中国探险协会ISPO南京环城骑行赛应急保障官莫浩

“具体到上面说的事故,根据之前媒体关于这件事的报道,那个小孩可能没有达到上路骑行的法定年龄。”莫浩说,“从交通法规来看,只有满12周岁才能上路骑自行车因为在骑行中,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或是对交通规则的理解,都需要一定的年龄门槛。”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72条明确规定: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驾驶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必须年满16周岁。根据相关报道,事故中的男孩可能未达法定可以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的年龄,且骑行中曾因体力问题,劝前车人员骑慢一点,但前车人员可能由于道路嘈杂等原因并未留意。

莫浩还表示,从法规的角度讲,自行车应在非机动车道上面行驶,只有在受阻路段可以借用相邻的机动车道行驶,并在驶过被占用路段后迅速驶回非机动车道,但从现实情况看,事情就会变得复杂很多。

ISPO南京环城骑行赛选手在开放赛道骑行

“就连专业选手,有时候也难免会到机动车道上骑行。”莫浩说,“目前,我们国内的骑行绿道或非机动车道,更适合跑步或骑比较休闲的车,时速处在每小时15到20公里之间。”

“一旦速度变得更快,你追求的是路面的平整性和流畅性,如果不断出现减速带或隔离桩,你的骑行节奏会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很多人选择进山骑行或训练,毕竟山里汽车相对较少。不过,莫浩也强调,在山区骑行不代表绝对安全,出现事故概率仍不小。

“尤其是下坡时,时速最高可达每公里60到70公里,”莫浩说,“而且,自行车轮胎的接地面积很小,一旦在高速之下摔车,你就很难再控制住它。”

根据莫浩的经验,如果骑行时速超过每小时50公里,一旦摔车,一般都会遭遇比较严重的伤,比如锁骨骨折,以及创伤性脑损伤等。

另外,为了追求轻便、透气和美观,骑行者身上的护具相对较少,最多也就是头盔、眼镜和手套,这也是遭遇意外摔车时受伤较为严重的原因。

“护具较少,保护头部就变得尤为重要。”莫浩说,“我个人觉得,如果你把骑行当做一项运动,哪怕是你在休闲骑行,头盔也是必须要戴的,因为头部是最基本,也是最需要保护的。”


 中国探险协会郑重提醒 


中国探险协会郑重提醒所有的户外骑行爱好者:户外运动,安全第一!请务必遵守道路安全法规,提高安全防护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

如果你是个人骑行,请注意以下安全措施:

佩戴头盔,保护头部无论年龄大小,骑行时务必佩戴符合安全标准的自行车头盔。


适配车辆,减少隐患根据个人身高与骑行习惯选择、调整自行车,确保骑行姿势正确,减少因车辆不适导致的安全隐患。


检查自行车,防患未然出行前认真检查胎压、链条和刹车等关键部分,确保车况处于最佳状态。


提高可见性,安全出行选择亮色或反光衣物,并配备前后车灯及反光条,确保在各种光线条件下都能被其他道路使用者清晰识别。


专注骑行,避免分心:应避免携带过多物品而影响操控;双手握把,同时远离手机等电子设备,保持高度警觉。


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骑行: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骑行环境。


如果是团队骑行,除了以上的安全措施之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提前规划路线,通知到位:出发前做好路线规划,提前规避危险或不适合骑行路段,通知到每位骑友。


领骑至关重要,做好沟通:领骑注意骑行节奏,掌握速度,及时通过手语等手段与后方骑友沟通。


多人骑行保持车距:不要多人并排,最好单列骑行,控制车距,如遇意外也可以有做出判断的时间。


下坡控制车速,切忌超车:下坡一定要利用刹车控制车速,保持至少5米以上的车距,下坡严禁超车。


安全永远是骑行的第一要务,一旦发生事故,无论责任归属何方,最终承受伤痛的多为骑行者。


每一次出发前,务必做好充分准备,佩戴好防护装备,遵守交通规则,让安全骑行成为享受城市之美和自然之美的坚实后盾。


愿每次骑行都是一次美好和安全的旅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