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小伙鳌太线惊魂:当事人独家视频还原救援细节


2月8日,18岁的湖北小伙孙亮(媒体报道时化名),户外网名为“风信子”(以下统一称为风信子),瞒着家人,踏上前往秦岭鳌太线的探险之旅。这条纵贯秦岭鳌山与太白山拔仙台之间的主脉线路,直线距离40余公里,实际穿越距离却超过170公里,被户外爱好者视为挑战自我的胜地,却也因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被称为 “死亡线路”。


出发前,风信子做了“万全”准备,购置了价值数万元的户外装备以及价格不菲的拍摄设备,总重65斤。他原计划用七八天时间完成穿越。踏上鳌太线起初的几天,一切似乎还尚在掌控之中。但第四天,由于海拔升至2100多米,鳌太线零下20度的低温导致所携带的电子设备陆续断电,导航失效。随后,他在森林中迷了路,便沿着河水往下游走。他说:“当时设备已经没电了,但由于当时风特别大,我没敢立刻拿出充电设备充电,担心一拿出来,东西就会被大风吹走。”

第五天,在翻越一处瀑布时,风信子更是失足滑坠,导致腕骨骨折,食物和物品也大量丢失。据他回忆:自从我滑坠之后就没有再吃东西了,是硬扛的。而且发现东西丢失的时候,也确实有一点绝望。

风信子还说:“因为当时设备没电,我没有时间概念,只能找个没雪的地方铺点干草,用睡袋睡觉,白天天亮了就起来赶路。因此,才导致之后身体极度虚弱,甚至出现幻觉和幻听。

直到2月15日,风信子的家人发现其失联,紧急向当地救援组织求助。据“秦岭牛马队”资深救援员杨毅说:“我们在微信群里看到小孩家长的求助信息后,便主动联系了家属。在联系家属的同时,开始进行动员工作。接着,我们接到了黄柏塬派出所打来的希望我们协助的电话,对方还告知我们西安晨曦救援队也接到了相关任务。而此时,家属也正在往事故发生地赶去。”

此外,他还说:鳌太地形复杂,对装备要求比较高,一般人去了也是有心无力,于是我单方面向家属提出了付费救援的建议,以寻找到更多的装备且经验充足的人参与救援。只要再晚6小时,这个小孩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当晚,“秦岭牛马队”从西安出发,驱车400多公里,其中有100多公里为山区,连夜赶往太白县与家属汇合。抵达时已是2月16日。

“秦岭牛马队”集结,连夜从西安赶往太白县    图源:秦岭牛马队


2月16日上午,经过研判,西安晨曦减灾应急救援中心、秦岭牛马救援小队、西安鄠邑青年应急救援协会30多人分成5组,上山搜救。“鳌太线主脊长约40公里,还有多条下撤路线以及一些经常出事的区域。在制定失联搜救方案时,我们始终采取第一时间搜索主路以及事故多发地点的策略,为此将人员分成了多个小队。”“秦岭牛马队”队资深户外领队阿曾说,这次搜救,所有人的装备都是按6000米级雪山准备的,最难解决的是卫星设备通讯问题,由于通联不上,互相之间只能靠信任和时间节点来判断是否安全或者有无特殊情况。”


搜救示意图


“一路上,我们发现了一些在核桃坪路段出现的遗弃物品,有散落各处的手套,还有一些其他的装备,另外诸如零食之类的东西也有不少。甚至还看到了求助者之前捡到并食用后剩下的番茄酱、辣椒酱,想来是在赶路途中捡来充饥的。“秦岭牛马队”鳌太救援第二分队队长meconism介绍,“搜救第2天,也是那个小孩失联第十天,当时搜救队在集合地做好安全措施后生了一堆火,火升起来后,他闻到烟味,但误以为是幻觉,所以并未发出求救信号。”


2月17日11点14分,救援小队终于在秦岭鳌太线海拔2800米处的河道尽头发现了风信子“秦岭牛马队”鳌太救援第二分队队长meconism说:当时,我确定附近有人,就喊一下‘有人吗’,然后他就回应我了,开始跟我确定身份。


此时,他已4天未进食,身体极度虚弱。“我们见状,当即先给他提供了一些能量胶、糖果等,以便让他尽快补充能量。随后,通过询问的方式,看他身上是否有受伤之处,进行了急救包扎。” “秦岭牛马队”鳌太救援第二分队队长meconism说。


风信子(左)被救援人员找到    图源:秦岭牛马队

被救后,风信子被安置在山上的观测站,次日,即18日中午12点,才被救援人员护送下山。此次救援行动历时3天2夜,覆盖鳌太线全线。


救援人员不仅要应对恶劣的天气和复杂的地形,还遭遇羚牛冲撞,我们这次上山的路上,就碰到羚牛攻击,幸好躲过去了。“秦岭牛马队”鳌太救援第二分队队长meconism补充道,“地形本身存在诸多危险,周边到处都是石海,而且积雪很深,厚厚的雪将石海掩埋住了,人在行走时稍不留意,一脚踩下去,就容易踩到石缝之中。”


“秦岭牛马队”在救援途中    图源:秦岭牛马队

本次救援,是“秦岭牛马队” 首次实施有偿救援,家属支付了8万元费用。秦岭知名领队宁静海说:“这次搜救的8万元是家属在这次救援总共花费的金额,我们这边救援开支只有一笔3.25万元,车马费用报销在1万元左右,家属单独赠予1万元,其他费用均由家属做了其他开销,我们并未参与。”

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社会热议,8万救援费成为焦点。有人认为,救援生命本是公益行为,不应收费;也有人觉得,非法穿越禁区本就违规,让冒险者承担救援成本,既能减轻公共资源负担,也能起到警示作用。


参与此次搜救行动的秦岭知名领队宁静海回应道:“首先,我们认为公益救援一定是所有人面临危险,需要帮助的重要保护屏障,但是山地失联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件,尤其是单人探险需要漫无目的搜寻搜救的时候,我们将会面临艰难处境,迫不得已需要向社会求助更多的力量的时候,就需要一些适当的费用,我们不能用公益去绑架任何人,但是可以用金钱补助来获得更大的力量,来达到一个面对复杂局面,快速搜救的目的。”


“秦岭牛马队”资深户外领队江时七也说:收费救援,是处于一种现场环境判断而决定的救援方式,是以空间换时间的做法,如果有明确的收费救援界限,将会让更多的单人冒险者止步,长远来说,将成为一条红线。


“秦岭牛马队”在本次救援途中    图源:秦岭牛马队

风信子在幸运获救后,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后悔,应该是我比较年轻,然后阳气重,或者设备、装备也有些保障,如果真的最终被困在这儿,会有遗憾的。同时,他也接受了相关部门的批评教育,并缴纳了罚款。他呼吁:“希望大家不要非法穿越,敬畏大自然,不要一个人出行。”并表示想继续尝试做户外,想考一个高山向导或者做一个户外博主之类的。



 非法穿越之殇:被漠视的生命警示 


2018年4月16日,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省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联合发布《禁止“鳌太穿越”的公告》,全面禁止“鳌太穿越”非法活动。

同年10月,陕西眉县人民政府和太白县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禁止非法穿越“鳌太线”的公告》,其中提到,对违反规定的单位或个人,一经查处,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禁止穿越”公告牌    图源:网络


尽管官方多次发布通告,但因鳌太线并非封闭景区,许多探险爱好者仍能通过各种途径绕道进入保护区。

2024年7月5日,马某重装从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塘口出发,计划徒步穿越鳌太线。然而,在穿越过程中,山区突降暴雨,给本就艰难的徒步之旅增添了许多危险。7月6日中午,马某在发出最后一条朋友圈后与外界失去联系。7月10日,朋友发现多日无法联系上马某,开始报警并与家属联系,同时向民间救援队寻求帮助。救援队随即展开紧急搜救,但一直未有结果。8月12日,博主“猛蛇过江”在骑行鳌太线时,发现了路边的帐篷以及遗体,随后下山报警。据中国新闻网、红星新闻等媒体报道,从陕西省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黄柏塬派出所获悉,马某已找到,但很遗憾,已不幸身亡。

据《中国鳌太穿越事故调查报告》显示,仅在禁止穿越前的6年间(2012年~2017年),“鳌太线” 累计走失、失踪、死亡驴友多达46人。这里无人区长,海拔高、攀登难度大,气候环境恶劣,昼夜温差较大,一天之内可以经历四季变化——晴空万里顷刻间可能变为大雾弥漫。失温、迷路、坠崖、断粮、体力透支……每一个因素都可能成为致命杀手。

除了鳌太线,其他地区的非法穿越事故也屡见不鲜。

冰晶顶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南部东涝河上游的朱雀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处的“冰河翠景区”与太平森林公园交界处,海拔高达3015米,是秦岭的第三高峰。平均温度远低于城市,每年11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山顶积雪不化,阴坡的雪可以保存至4月中下旬。

2024年10月21日,西安市鄠邑区应急管理局通报,10月19日17时28分接群众报警求助,有4人被困冰晶顶。接警后,鄠邑区立即组织公安、应急、卫健、消防、救援队等150余人迅速进山实施救援。经全力搜救,有2名被困人员获救、安全下山,另2名被困人员在救援人员发现时已无生命体征。

据了解,罹难的2人是一对情侣,在登山时准备不充分,仅穿着普通衣物,没有携带足够的保暖装备。当恶劣天气来袭,他们无法抵御寒冷,最终因失温而失去宝贵的生命。

西安市鄠邑区应急管理局发出“山区气候多变、地形复杂,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请不要擅自进入冰晶顶等地形复杂区域活动,珍爱生命,远离危险。”的警示。


西安市鄠邑区应急管理局发布的通报    图源:西安市鄠邑区应急管理局


2023年7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公安局对外发布了《警情通报》,指出:7月22日,一自驾车队从敦煌出发,在未经相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擅自穿越若羌县境内的国家级野骆驼自然保护区,最终造成了4人遇难的悲剧结果(事件详细情况可查阅中国探险协会《真相骇然!一线搜救者还原真实的罗布泊事故》)。

经调查发现,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穿越者不遵守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未经批准非法穿越。同时,没有周详的探险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对目的地的地理、气候了解不足,探险装备及物资准备不足,向导非有资质的专业探险领队,无野外生存及救援能力,对卫星地图/GPS导航不熟悉,未配备合格的卫星电话,外加沙漠驾驶技术不合格,陷车后处理不当。


中国探险协会理事、探险家宗同昌多次应邀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罗布泊科考、文化探险。    图源:宗同昌

罗布泊地区素有“亚洲大陆上的魔鬼三角区”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野骆驼的栖息家园,同时还是重要的军事禁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未经批准,任何人都不可以进入该区域。

上述事故的发生,大多源于户外爱好者对风险预估不足,安全意识淡薄。他们首先是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低估了大自然的威力;其次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在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涉险,不仅让自己身处险境,还占用公共救援资源。公安、消防等公共救援资源有限,这些 “任性驴友” 无视规则、随意涉险,导致公共资源被占用,有可能令真正遇到紧急情况和危险的弱势群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援。


 有偿救援:为生命兜底,也让任性者“埋单” 


我国《旅游法》第82条明确规定:旅游者在人身、财产安全遇有危险时,有权请求旅游经营者、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及时救助;旅游者接受相关组织或者机构的救助后,应当支付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图源:网络


这为有偿救援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据光明网报道,2024年7月31日,4名来自浙江省的游客在新疆尼勒克县旅游时,擅自闯入冰川无人区,被困其中。尼勒克县消防救援大队接到报警后,迅速启动救援行动,协调某旅游公司的3架民用直升机及救援马队前往救援。经过48小时艰难搜救,终于找到被困游客,所幸4人身体并无大碍。

事后,参与救援的旅游公司、合作社马队以及向导向4名游客索要救援费用,却遭到拒绝。于是,他们将4名游客告上尼勒克县人民法院 “零距离毡房法庭”。在法庭上,旅游公司负责人刘某表示:“他们不理会警示牌,自己跑到无人区,我们将他们救出来,他们不应该承担救援费吗?” 经过法官调解,4名游客认识到自身错误,但对高额救援费用存在异议。最终,在法官努力下,双方达成和解,4名游客当场支付了救援费用。

此外,据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披露,2024年,黄山风景区共实施5起有偿救援。2月11日,游客邓某,擅自进入黄山风景区未开发、开放区域温泉桃花峰,被困。景区多部门历经5个多小时的联合施救,最终帮助游客脱离危险。这次有偿救援行动结束后,需要向相关人员追偿的费用为1338元,已收到。此外,为开展本次救援行动,还产生了其他成本。其中,支付给救援人员的劳务报酬为4710元,发生的交通费用228元、后勤保障费用300元,共计5238元。

2月14日,游客陈某,擅自进入黄山风景区未开发开放区域云谷白沙矼,被困。景区多部门历经6个多小时的联合施救,救援成功。该起有偿救援,需追偿的费用为2049元,已收到。而为开展本次救援行动,还产生了其他成本,包括支付给救援人员的劳务报酬4981元,发生的交通费用418元、后勤保障费用550元,共计5949元。

3月27日,游客李某,擅自进入云谷白沙矼,被困。救援历时4个多小时,这次有偿救援行动结束后,需追偿的费用为1510元,已收到。另有为开展救援行动而产生的其他花费,包括支付给救援人员的劳务报酬2010元,发生的交通费用400元、后勤保障费用300元,共计2710元。

3月30日,游客唐某一行3人擅自进入云谷白沙矼被困,景区多部门历经4个多小时联合施救,顺利救援。本次有偿救援,需追偿的费用2471元,已收到。此外,为开展救援行动,还产生了其他花费。其中,支付给救援人员的劳务报酬为5521元,发生的交通费用 400元、后勤保障费用450元,共计6371元。

5月2日,游客汪某一行4人擅自进入云谷白沙矼被困,历经6个多小时,救援成功。这次有偿救援,需追偿的费用是2521元,已收到。此外,本次救援的其他花费,包括支付给救援人员的劳务报酬5221元,产生的交通费用400元、后勤保障费用500元,共计6121元。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景区推行有偿救援后,让那些缺乏探险能力却任性涉险的人付出了一定的经济成本,交了“学费”,接受了教训。我们相信,这些付出相应成本的相关人员,不会再轻易涉险。

责任与约束:有偿救援,能够促使人们对自身行为负责,强化安全意识与规则意识。若救援无偿,那些无视规则的人,会更加随意。有偿救援的存在,会让人们在行动之前考量风险与成本,从而减少盲目、无准备的探险行为,降低救援事件发生的频率,缓解救援压力。

救援成本分担:户外的救援行动难度大、成本高,如出动直升机、专业救援设备,以及消耗的救援物资都会产生费用,还有救援人员的时间、精力,甚至可能面临生命危险。让被救援者承担部分或全部费用,可使救援成本得到合理分担,减轻政府和社会负担,也能让救援工作更可持续。

市场发展:有偿救援可以推动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的成长。市场化的救援体系能够有效弥补公共救援力量的不足,具有专业、高效、可持续的特点,还可以规范商业救援团队及其收费服务,使其成为公益救援力量的重要补充。


  中国探险协会郑重提醒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户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并非不可避免。如果户外爱好者事先做好充足准备,在探险过程中遇险也能得到及时的救援支持,一些事件,或许是另外的结果。


为解决痛点,切实保障户外活动人员的安全,使其在危险时能及时得到救援,中国探险协会历时三四年,开发建设成功《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基于最新卫星和通信技术,获取户外活动者定位及身体体征数据,为其提供安全保障和实时应急救援可能。包含人员实时寻迹、轨迹追踪、安全预警、地图维护、智能调度、车载跟踪、应急救援响应等核心子系统,建立起一个在全国范围内的线上预警救援互助网络,并结合线下的应急救援组织,可大幅度降低户外安全事故。


《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得到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杨忠歧等专家、领导的关心、支持,并两获全国政协提案。


《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作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的专业户外安全服务平台,融合多种通信网络、业务和终端,实现“天地一体化”的通信系统,使智能通讯设备和智能穿戴设备与地面移动网络或卫星信号全面适配,满足全地域条件下的通信需求。探险人群通过穿戴的智能终端,遇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平台则因实时监控,能够迅速协调各方资源,展开高效救援,为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扫描图中二维码,可下载“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APP


我们强烈呼吁,在进行任何探险活动前,一定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是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不能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开放或明令禁止的区域。这些区域,往往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非法闯入,不仅会危及自身生命安全,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其次,要清楚地了解目的地的地形、气候、生态,制定合理的探险计划,确保自身具备足够的体能、技能和经验。


另外,务必携带适配的户外装备和充足的物资,如专业的户外服装、装备,以及导航设备、头灯、急救药品等。既然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已经有《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这样可获取户外活动者定位及身体体征数据、提供安全保障和实时应急救援可能的条件,就充分利用先进的技防手段,降低风险。


探险,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探险,是探险者与自我的对话,挑战自我、战胜自我,锻炼了意志、勇气和生存能力,成就了强大内心。

但这一切的前提,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

中国探险协会再次郑重提醒,树立正确的探险观念,以理性和谨慎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探险,让探险成为充满意义和收获的旅程,而非冒险。

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理性探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