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国早报,2月5日,一支洞穴水生生物综合科考调查队来到广西百色市田阳区洞靖镇那峨村的活旺河源头溶洞进行科考。他们判断,该处溶洞洞厅水域面积大,属于半洞穴开放水域,地形相对简单,危险性不大,还请同行的专业洞穴潜水员先行布设了引导绳。
期间,有5人潜入水下洞穴。下潜过程中,为拍摄盲鱼盲虾,小周和另一名周姓科研人员(以下称 “大周”)扩大了搜索范围,从而脱离了引导绳。返程时,两人搜索引导绳失败,误入一片浑浊水域。加之小周的潜水手电电量耗尽,黑暗中,他们与其他人走散。大周被困在狭小洞穴,下半身泡在水里;小周则被困在另一个较大洞穴内。

潜水员准备下水 图源:新京报
当日19时科考队返程,发现两名同伴失联,随即下水寻找。寻找失败后,于22时34分报警。接警后,百色市、田阳区两级公安机关、应急、消防救援部门与120急救中心、百色市红十字搜救救援队、百色市潜水协会等相关应急救援力量联合开展救援行动。据新京报等媒体报道,此次救援行动的主力——广西百色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水上勤务救援大队面对的是一处狭长的溶洞,洞厅水域面积大,水质浑浊,水下褶皱断层相互交织,水系复杂,暗河涌动。救援人员分成3组,轮番下水。每组由6名特警和1名洞穴潜水专家组成,用5个200米的大线轮从洞口往水下布置引导绳,在能见度不足3米的狭窄视野中艰难搜索。
洞穴内部平面示意图 图源:央视新闻
2月6日凌晨3时左右,一阵有规律的敲击声引起了救援人员的注意,这是被困者的求救信号!经过持续搜救,4时30分左右,大周在水下16米深的一处溶洞气室内被找到,被成功救出。据了解,大周被发现时,氧气瓶卡在一块石头上,而他正坐在氧气瓶之上。上岸后,大周第一时间请求搜救人员:“请帮我再找一下我的学生小周。”小周比大周迷失得更远,在一个溶洞气室出水后,他爬上泥巴坡,挖了个坑坐下,防止滑入水中,保存体力。小周获救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中透露,被困的3天里,他曾见到3道光。第一道光出现在2月5日晚,他以为是救援人员,便用力拍打水面、扔运动相机和配重块,却未被发现——此时他气瓶里的空气和手电筒电量都已耗尽。第二道光出现在2月6日,他使劲用气瓶敲打岩壁,发出更大的声音,但救援人员还是没有找到他。2月8日18时许,第三道光出现,小周生怕错过,他屏住呼吸,用尽全身力气向那道光游去。终于,奇迹发生!救援人员在水下28米处溶洞气室内发现小周,此时他已3天未进食,身体极度虚弱。因长时间处于密闭黑暗空间,救援人员先对小周进行心理疏导,再带着他安全撤离。20时30分许,小周被成功救出。这场长达69小时的生死救援,创造了国内首例洞穴潜水救援成功案例。然而,并非所有洞潜事故都能如此幸运。此前,中国探险协会会员、著名探险家、国内首位休闲水肺和自由潜水及技术潜水三栖教练韩颋,在广西都安九顿天窗潜水时不幸罹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将洞穴潜水安全问题真正推到大众面前。
广西,为何成为洞潜事故高发地?
2023年10月7日晚,中国探险协会会员、著名探险家、国内首位休闲水肺和自由潜水及技术潜水三栖教练韩颋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九顿天窗下潜,为冲击洞穴深潜世界纪录做准备。可到了8日上午11时许,他并未按照事先约定从水下上来,自此失联。
韩颋有19年潜龄,在九顿天窗创造了277.4米的亚洲洞潜深度纪录,距世界纪录仅差9米。
韩颋对潜水的热爱近乎痴迷。他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这项运动中,不断挑战自我,探索未知的水下世界。都安对于他来说,是充满魅力与挑战的第二故乡。他在接受中国探险协会《牛人》栏目采访时说:
“这里洞穴比较集中,符合打造基地的特点。不管是培训也好,还是大家来玩也好,都可以满足。”
韩颋介绍,有的洞穴只适合探险,能见度很差,结构不稳定,甚至还发生过坍塌。有的洞地势复杂,携带、运送装备很困难,用来探洞可以,但不适合开放进行洞潜。
“以我们的探洞经验来看,一个区域有两三个洞就已经非常棒了。但在都安就很集中,一个县的范围内,我们探了一百多个洞,能潜水的达到二三十个,适合开放的也有十几个。这在整个亚洲而言,都是很难得的。”
都安有三个地方,给韩颋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是位于唐朝村的洞穴、一个是吞裂化石洞、还有一个就是九顿天窗。其中,九顿天窗由4个斜井式天窗组成,口部略呈圆形,最深处超过300米,被誉为“水下珠穆朗玛峰”,其复杂的地形和深邃的水域,激发着韩颋不断挑战极限的决心。韩颋出事前一天,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极致中国》第二季刚好播出他一年前坐在镜头前的访谈:“长期以来,我做好了自己回不来的心理准备。”基于对潜水纯粹的热爱,韩颋毅然决然地继续投身于这项极限运动。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10月7日,他在潜水活动时失联,各方全力展开搜救。10月11日,机器人在水下百余米处发现韩颋遗体。通过各方多日研判、制定方案,最终由两台水下智能机器人联合作业,于10月25日18点33分将韩颋遗体搜救出水。这位中国技术潜水高手,折戟于这片他熟悉且热爱的水域,令人扼腕!(相关报道请见中国探险协会《洞穴深潜亚洲纪录者韩颋深潜失联超30小时》)
韩颋生前下潜前戴面罩,检查气密性并做预呼吸
这与它独特的地理特征密切相关。广西拥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河和天窗众多。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就拥有300多个分布密度大、观赏性极好的地下河天窗群。这些天窗与地下河相连,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水下世界,吸引着众多潜水爱好者前来挑战。然而,复杂的水下地形、不可预测的水流、极低的能见度,以及可能存在的危险气穴和有毒水域,都让这里成为洞潜的“禁区”。一旦发生意外,潜水员很难迅速找到安全出口,救援难度也极大。此外,广西的洞穴潜水点大多位于野外,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安全保障措施,无疑增加了潜水的风险。再加上洞穴潜水本身的高难度和高危险性,使得在这片水域中,每一次下潜都充满未知与挑战。“洞潜”,全称洞穴潜水,作为潜水运动中极为小众且充满挑战的一个支类,指的是潜水者在完全或部分被水充满的洞穴环境中进行的潜水活动。这项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前的英国。当时,一些勇敢无畏的探险家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开始尝试探索那些被水淹没的洞穴。但在早期,受限于简陋的潜水装备和有限的潜水知识,洞潜活动进展缓慢且充满危险。二战结束后,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潜水装备的不断革新,洞穴潜水在美国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佛罗里达州,凭借其丰富的地下洞穴资源和相对适宜的水文条件,吸引了众多潜水爱好者前来探索,使之逐渐成为全球洞穴潜水的热门胜地。水下布线标志
在发展过程中,洞穴潜水逐渐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技术体系和安全规范,从潜水装备的选择与使用,到潜水路线的规划、应急情况的处理等,都有了更为科学、严谨的标准,推动这项小众极限运动逐渐走向成熟。但直至今日,“洞潜”仍堪称“极限运动中的极限”,也是难度最大、死亡率最高的潜水方式。与普通潜水不同,洞潜者不仅要应对水下的压力、浮力等常规因素,更要在有限且复杂的洞穴空间内完成探索。一旦在潜水时遇到紧急情况,普通潜水员通常可以直接上浮、回到海面。但洞穴潜水员,由于潜水线路蜿蜒曲折,必须原路游回出口,大大增加了危险系数。洞穴中几乎没有自然光源,能见度近乎为零,潜水员只能依靠自身携带的灯和引导绳来判断方向,一旦脱离引导绳,就可能陷入绝境,难以找到出路。
韩颋潜入水下探寻真相
洞穴潜水的入口通常分为3种类型:开放式水域、半开放式洞穴和封闭式洞穴。开放式水域的洞穴,入口抬头可见天光。由于光线充足,潜水员可以清晰地看到洞内的环境,适合休闲水肺或自由潜水员。半开放式洞穴的洞穴,入口虽然是一个封闭区域,但仍能看到天光,可以作为回到洞口的指引,潜水员需要至少高级开放水域潜水员级别的技能,并具备良好的浮力控制技巧和经验。封闭式洞穴的洞穴,入口完全封闭,需要系统、技术潜水训练才能进入。封闭式洞穴潜水也是最具挑战性和危险性的潜水活动之一。但无论上述哪一种,洞穴内狭窄的空间都会进一步增强水压的强度,给潜水员带来极大的压力。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水压也会迅速增大,对潜水员的身体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深水和大气之间存在极大的压力差,潜水员在返回水面时,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减压过程,否则,原本溶解在血液里的氮气会迅速气化,在血管里形成气泡,阻塞血液流通,引发减压病,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设备故障也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如气瓶供气不足、调节器失灵、潜水服破裂等,任何一个小故障都可能在水下环境中引发大问题。此外,潜水员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长时间的水下探索中,面对黑暗、孤独和未知的恐惧,要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团队协作能力也至关重要。在洞穴潜水过程中,潜水员与潜伴之间需要密切配合,相互照应,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给予帮助。想要安全地进行洞穴潜水,这些技能关乎探险者在水下的生死存亡。在进行洞穴潜水前,必须经过严格训练,获得相关资质。洞穴潜水培训涵盖丰富的内容,包括潜水理论知识,如潜水物理学、潜水生理学等,以深入了解潜水过程中身体和装备所面临的各种状况;装备使用技巧,熟练掌握双瓶系统、侧挂装备、导向线和备用光源等的正确操作方法,确保在水下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装备,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水下导航技能,学会利用导向线、指南针等工具,在复杂的洞穴环境中准确判断方向,避免迷失;紧急情况应对策略,如处理空气耗尽、装备故障、迷路等突发状况的方法,以及自救和互救技能。只有通过系统、专业的训练,才能具备足够的能力和知识,应对洞穴潜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洞穴潜水需要携带一系列必备装备,这些装备是潜水员在水下的生命线。双瓶系统,能提供充足的气源,确保在长时间的潜水过程中有足够的空气呼吸;侧挂装备,可以根据潜水需求和潜水环境进行灵活配置,增加潜水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导向线,是在黑暗洞穴中导航的关键工具,能帮助潜水时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顺利返回出口;备用光源,是在主光源出现故障时的重要保障,避免陷入完全黑暗的困境。每次潜水前,都要对装备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确保装备的牢固性和完整性。检查气瓶的气压是否充足、调节器是否正常工作、潜水服是否有破损、导向线是否牢固无断裂、光源是否电量充足等。任何一个小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在水下引发严重后果。因此,对装备的检查必须一丝不苟。潜水前详细制定潜水计划至关重要。要根据洞穴的地形、水深、水流等因素,合理规划潜水路线,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同时,要精确计算空气消耗,根据潜水计划和自身的呼吸速率,合理分配气瓶中的空气,确保在完成潜水任务后有足够的空气返回水面,并预留一定量的备用空气,以应对突发情况。还要对潜水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如洞穴结构不稳定,可能导致坍塌;水流变化,可能引发危险;以及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身体不适等情况。在制定潜水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这些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此外,潜水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要清楚了解自己的角色和任务,明确在紧急情况下的职责和行动方案,确保整个潜水过程有序进行。必须掌握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方法和自救技巧。如果遇到空气耗尽,要保持冷静,立即寻找备用气源,或者与潜伴共享气源,并尽快按照预定的路线返回水面。若装备出现故障,如调节器失灵,要迅速切换到备用调节器,或者采用应急呼吸方法,同时尽快上浮到安全深度进行处理。一旦迷路,要停止前进,在原地等待救援,利用通讯设备与外界取得联系,或者根据导向线尝试找回正确的路线。还应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技能,如在水中抽筋时如何进行自我缓解,在遭遇水流冲击时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等。平时要通过模拟训练,不断提高自己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和反应速度,确保在危险来临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洞穴潜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危险性的运动,每一位潜水爱好者都应将安全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各项规则和建议,做好充分准备,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次潜水。只有这样,才能在探索神秘洞穴世界的同时,保障自身安全,尽情享受洞穴潜水带来的独特体验。希望每一位户外爱好者、探险者都能“敬畏自然,珍视生命,理性探险”,平安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