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0年,古希腊士兵斐迪庇第斯从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传递胜利喜讯,最终力竭而亡。这个充满悲壮色彩的传说,为“马拉松”注入了最初的精神内核。现代马拉松赛事42.195公里的距离,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可参与的体育仪式,从1896年雅典奥运会首次设立正式项目至今,已发展为覆盖全球的全民运动。
斐迪庇第斯从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 图源:网络
20世纪70年代,马拉松运动开始引入中国。近10年来,其热度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田径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仅为51场。到2024年,这一数字飙升至749场,赛事总规模达704.86万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100万人次。
仅2024年10月20日这一天,全国就有至少20场马拉松赛事举行。2024年11月的第一个周末,全国范围内举行的马拉松等各类路跑赛事超过30场;上海、无锡、武汉等多场马拉松赛事报名人数超过20万人。2025武汉马拉松更是吸引了来自67个国家和地区的450744人报名,创下国内马拉松报名人数新高。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全程马拉松名额更是常年“秒空”,成都、杭州、西安等新一线城市的赛事报名热度也持续攀升。社交媒体上,#马拉松#等话题阅读量超十亿次,跑步装备相关品牌的门店客流激增,线下跑团活动覆盖城市角落。
但是,这场“奔跑的狂欢”背后,也隐藏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赛事费用日益增长、中签难度不断加大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跑者的参赛体验,也对马拉松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跑一场马拉松,到底有多贵?
“跑步已经比打车贵”、“跑马拉松比旅游还烧钱”、“马拉松,中产都要跑不起了”…… 在社交平台上,不难看到这样的吐槽。如今,马拉松赛事的成本似乎越来越高,让许多跑者感慨:跑马拉松正逐渐成为一种“奢侈品”。
根据跑者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单次参与马拉松账单所绘制的各项费用占比图
首先是报名费。近年来,马拉松赛事的报名费用不断攀升。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多个赛事项目报名费都有一定幅度上调,涨幅从6%到100%不等。2018年,半马报名费基本在120元,全马160元。到了2024年,半马费用涨到150元,全马则达到200元甚至220元。
全马项目涨幅最大的是哈尔滨马拉松,2023年报名费为150元/人,2024年涨至200元/人。顺德半程马拉松2023年报名费130元/人,2024年涨至198元/人。另外,上海马拉松维持了10年100元的报名费,2023年涨到150元。不仅国内赛事如此,国际知名赛事的报名费更是高昂,如伦敦马拉松,通过慈善名额取得报名资格的费用高达2000英镑,折合人民币上万元(而且,参与这项比赛并非仅仅依靠缴纳费用即可,还需要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相应的公益活动,只有达成这些要求,才有资格去申请参赛,并非只要交了钱,参赛名额就会予以发放)。
2024年哈尔滨马拉松报名官网页面展示 图源:网络
装备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跑者来说,一双专业的跑鞋必不可少,价格则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除了跑鞋,还有运动服装、运动手表、心率带、护膝等装备,加起来也是一笔可观的费用。进阶跑者还会配备运动墨镜、能量胶腰带、GPS追踪器等,全套装备轻松破万。据新浪财经头条报道,在一线城市,约有30%的跑者每年在装备上的投入超过15000元。
如果参加外地的马拉松赛事,交通和住宿费用也是一项较大的开支。若在省内参赛,交通费用可能相对较低,在100~500元左右;但若是去省外甚至国外参赛,交通费则将飙升至1000~3000元甚至更多。马拉松赛事通常在周末举办,热门城市赛前酒店价格往往大幅上涨。例如:2023年杭州马拉松期间,西湖周边酒店均价突破2000元/晚;往返高铁或机票费用人均800~1500元,加上赛前聚餐、赛后恢复等开销,异地参赛单次成本轻松破4000元。
有跑者在某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经历,“本来想着报名费也才200,结果来回机票+住宿费+吃饭+特产+其他七七八八总共花了五六千元,真的是‘比起身材,瘦身更快的是钱包’。”
跑者在某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经历 图源:网络
有些跑者为了提升成绩,还请专业教练进行训练指导,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线上的马拉松训练课程,费用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线下一对一的训练指导,每小时收费可能在200~500元左右。此外,赛事当天的饮食安排、能量补给,如能量胶、盐丸、运动饮料等,以及赛后的恢复费用,如按摩放松、购买恢复用品等,也成为跑者的“固定开支”。
不仅如此,“私兔”(私人配速员)行业也悄然兴起。据封面新闻报道,无锡马拉松赛场上,某“私兔”一路鼓励自己的“老板”跑完了赛程——这场陪跑,这位“私兔”的收入是6000元。
“私兔”陪跑服务的内容还包括备赛期线上训练指导:提前一天抵达,帮“老板”进行肌肉状态调整,制定比赛目标与配速方案;在比赛过程中,不仅要陪伴鼓励“老板”、控速,还要递送补给、跟拍视频;跑完之后,帮助做运动恢复。
除了上述所说内容之外,马拉松成本上升,还与背后的赞助体系密切相关。
品牌赞助费占据赛事运营成本的60%~80%,但商业化也推高了赛事“溢价”。一方面,赞助商通过冠名、广告植入、产品植入等方式回收成本,部分赛事的广告密度已达“每公里3个品牌露出”,被跑者吐槽“不是在跑步,是在给品牌走秀”。另一方面,赞助商往往要求赛事提升规格,如增设分区起跑、升级计时系统、扩大医疗保障,这些成本最终通过报名费、周边消费传导至跑者。
成都马拉松赛事的赞助商 图源:网络
另一方面,马拉松赛事与文旅产业融合,赛事期间大量人流涌入,部分商家趁机抬价,也导致跑者的综合支出不断升高。
中签难,难于上青天?
曾几何时,马拉松报名并非难事,很多赛事甚至能做到名额先到先得。但如今,情况已截然不同。
2015年北京马拉松的报名人数为63118人,经过资料审核后,共有61558人进入抽签环节。最终,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0名跑者获得了参赛资格。可以推测,中签率大约为48.6%(30000/61558),表明在众多报名者中,约一半的跑者获得了参赛资格。而2025年,该赛事报名人数达到169879人,创下赛事历史新高,中签率却暴跌至10%。曾经的“参与型赛事”,如今变成了“彩票式竞争”。
跑者报名成都马拉松后,等待中签中 图源:网络
波士顿马拉松的“门槛”更具代表性:2023年该赛事要求40~44岁男性跑者全马成绩达到3小时50分以内,较2010年提高了20分钟。即便达标,选手仍需抽签,且全球报名者中签率仅23%。
中签难的背后,有着多方面原因。
参赛需求爆发式增长。马拉松运动的普及使得参赛人数激增。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跑步作为一项简单易上手的运动,吸引了大量爱好者参与到马拉松赛事中,导致报名人数远超赛事承载能力。
直通名额挤占普通配额。直通名额增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提升赛事竞技水平,吸引更多高水平选手参赛,许多赛事设置了直通名额,成绩优秀的选手可直接获得参赛资格。像2024厦门马拉松的全马3万个名额中,成绩直通选手接近2万人,占比近2/3,极大压缩了普通选手的抽签名额,使中签率大幅降低。
地域资源集中化。优质赛事集中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资源有限,城市的交通、安保、医疗等资源难以承受大规模赛事的压力,赛事规模受到限制,进一步加剧了中签难度。
为啥要跑马拉松?
尽管马拉松存在诸如费用高昂、中签困难等诸多问题,可这丝毫没能阻挡人们参与其中的热情。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家明知困难重重,依旧 “偏向虎山行”?
于众多跑者而言,马拉松是一场自我挑战的盛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挖掘自身的潜力。当身体的疲惫达到极点,心中的信念却支撑自己一步一步向前,那种战胜自我的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同时,马拉松也是一个绝佳的社交平台。在这里,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背景的人因为共同的热爱,相聚在一起。大家在训练和比赛中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赛事中的加油呐喊、互相鼓励,赛后的共同庆祝、交流心得,都让跑者们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温暖。很多跑者表示,通过马拉松结识的朋友,是他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马拉松与旅游的融合,也为跑者们带来了独特的体验。每一场马拉松都是一次深入了解举办地的机会。跑者们用脚步丈量城市,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一场马拉松,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旅行、一次文化的探索。
马拉松还满足了人们对精神追求的渴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马拉松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追求内心宁静的途径。在奔跑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暂时忘却烦恼,专注于当下,享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它让人们在追求速度与耐力的同时,也在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探险协会百马跑者分会首席顾问李小白最初对于跑马拉松的想法很“质朴”,他觉得跑马拉松就等同于减肥。但随着参与次数增多,在奔跑的过程中,他对马拉松的认知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他说:“当我们站在马拉松赛道的时候,我们一定是想战胜自己。有勇气才敢迈出第一步,有勇气才会支撑我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才是跑马拉松的精神和跑马拉松的目的。”
2018年“小白哥”在太原马拉松 图源:李小白
对中国农业行业首席科学家左志锐而言,马拉松更像人生的一场修行。他分享道:“其实,你跑出的每一步都是收获。因为我跑马拉松的过程当中,我没有什么思考,我也不会去思考,我都是放松的状态,只听自己的脚步声就放松了,也不听音乐,也不戴耳机。其实,很多的时候,你平时的压力会通过这种奔跑的方式,一下子把它全部卸掉。”
2019年7月,左志锐在环青海湖超级马拉松测试赛 图源:左志锐
中国探险协会百马跑者分会会长、著名企业家毛大庆在接受《牛人》栏目采访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马拉松独特的理解与感悟:“我不执着比‘快’,而是把马拉松当做激励人生的生活方式。我想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马拉松,做关门领跑员已达二三十次。比如我更热衷于通过自己的笔触和赛记,推广马拉松赛事举办地的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和体育精神。”
跑的不是马拉松,是人生
马拉松的高成本与低中签,本质是“热爱的代价”。当跑者在报名页面点击“确认”,在装备店购买装备,在抽签结果公布前反复刷新页面,他们所追逐的,早已不是一场比赛,而是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对社交和文化体验的向往,是一次与自我对话的机会。尽管面临费用上涨和中签困难等问题,但马拉松所蕴含的价值和魅力依然吸引大批人投身其中。
当双脚第一次踏上起跑线,当汗水滴落在计时毯,当奖牌挂在脖颈的瞬间,此前所有的付出便都有了答案。或许,他们真正热爱的,正是那个在奔跑中不断超越、永不言弃的自己。
在全民健身与商业浪潮的交织下,马拉松的未来或许会更“贵”、更“难”,但只要奔跑的初心不变,这条42.195公里的赛道,就永远会有追光的人。毕竟,人生亦是如此,明知前路艰难,却依然选择出发。这,或许就是马拉松留给世界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