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中国行业科技首席科学家的他,却用跑马自我修行。1994年,他开启第一场马拉松,竟因脚打泡,“抱脚痛哭”。2023年,突发脑梗,他却靠意志康复,并完赛人生第300场马拉松。他说,跑马不是对数字和成绩的追求,是“为自己而跑”。对于马拉松,他更偏爱推广中国马拉松背后的文化自信。
初见左志锐,他笑容谦和、彬彬有礼——此时,距离他脑梗康复刚半年,许是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他身上有一份经历风雨后的从容、大气。
左志锐俯下身,在中国探险协会“牛人”留言簿写下“跑我自己”四个字,字迹洒脱,自由奔放。今年,被确诊脑梗后,医生建议左志锐终身别再跑步。但他不想放弃,而是一边吃中药,一边坚持康复,终于重新回到马拉松的赛道。身体恢复后,左志锐仿佛满血复活,想继续马不停蹄地参加马拉松。第一战,便是2023年10月的北京马拉松。或许因为太久没能跑步,或许因为脑梗康复后身体依然存在后遗症,左志锐的体力、耐力还是出了问题。“我可以很舒适,我可以不跑步,我可以完全听医生的话——我不跑了,但是我想,还是要坚持跑下来,要一直坚持跑下去。”
接受《牛人》采访的左志锐
于是,这场马拉松,左志锐用了整整5个小时。因为对跑马的热爱,让他最终战胜脑梗所带来的种种不适。“我不会轻易放弃每一次站在赛道上的机会,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跑下去。”在这次的北京马拉松赛,他调整步伐,放慢节奏,把原来计划的4个半小时速度降下来。他说:
01.
左志锐做了二十多年的农业科研。这是一项风吹日晒、充满艰辛的工作,常常要与时间赛跑,躬耕田野,在烈日下挥洒汗水。一边是在实验室,聚精会神地搞科研;一边是在马拉松的赛道,充满活力地奔跑。动与静之间的巨大反差,却蕴含着左志锐的处世哲学。
2019年7月,左志锐在环青海湖超级马拉松测试赛 供图:左志锐
被问及职业,作为中国行业科技首席科学家的他谦逊地称自己是“中国职业农民”。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学子,一生所从事的事业让他走回农村。为农民服务,成为他矢志不渝的责任。
左志锐之所以爱上马拉松,是受导师影响。当时,他正在位于荷兰的全球农业和环境科学头部研究机构——瓦格宁根大学读博士。导师是一个狂热的户外达人,击剑、登山、皮划艇、跑马拉松,没有一样落下。
导师对他说:
“你不爱运动是不行的,做科研的人不运动,哪有对工作的激情。你一定要学会运动。”
考虑到跑步不用花钱买很多装备,比较经济实惠,左志锐就开始跟随导师一起练习跑步。半年后,正式走上马拉松赛道。
说到人生中第一次跑马,左志锐微微蹙眉。
那是1994年11月,在荷兰米德兰的一个小镇上。和大多数人一样,首次跑马,心里总有些忐忑。
“当时跑了4小时48分吧,跑完这场马拉松后两只脚都起泡了。我在终点的时候就抱着自己的脚在哭。“
毕业后,左志锐回国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平时压力比较大,就通过跑步来缓解、释放科研工作中的一些焦虑。他认为跑马拉松是一个舒缓生活、工作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最好方式。
2022年8月,左志锐在张家口越山向海人车接力中国赛 供图:左志锐
对左志锐来说,马拉松是人生的一场修行。而他,始终以修行的态度在对待42公里的每一步。“其实,你跑出的每一步都是收获。因为我跑马拉松的过程当中,我没有什么思考,我也不会去思考,我都是放松的状态,只听自己的脚步声就放松了,也不听音乐,也不戴耳机。“”其实,很多的时候,你平时的压力会通过这种奔跑的方式,一下子把它全部卸掉。”
02.
这几年,一些跑马者以新鲜、刺激为动力,缺乏系统训练。“还有6公里就可以发朋友圈了”——马拉松赛场上这句段子式的标语,激励参赛者坚持到底,也揭示了这项运动之所以在国内流行的原因。一种是一些企业家,他们需要一种“打鸡血”的状态,跑完会和员工说自己今天跑了多少多少公里。而左志锐是第三种人——跑完就走,不发朋友圈,不与人说。
2019年6月,左志锐在兰州国际马拉松赛 供图:左志锐
“其实在跑圈跑得久的人都知道我——星期六来,拿完装备就回酒店,跑完步就回北京。基本上都是这样,跑完也不说话、跑完就走的这种人 。““其实也不是我自己有多高冷,关键是我的职业不允许做太多停留。”就像他在中国探险协会留言簿上所写,他始终“跑我自己”。跑多少场马拉松不是左志锐追求的目标。他认为,跑步首先是为了健康,其次是为了一个信念——坚持不懈跑下去的信念。
2022年12月,左志锐在海南越山向海巅峰赛 供图:左志锐
左志锐笑着说,他是易胖体质,因脑梗半年多没跑步,体重迅速飚升到160斤。
“我之前体重控制了20年的70公斤。所以说,我得跑呀,不想自己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小老头。”
起初,左志锐每年都会跑10场马拉松——在中国马拉松井喷时期的2016年至2019年,举办马拉松的城市迅速地多了起来。
疫情放开后,左志锐本来可能更快地完成第300场马拉松,却因为脑梗,摁下暂停键。
所幸,常年跑马为他恢复健康奠定了强大基础,身体恢复的速度也比同龄人快很多。
2020年10月,左志锐在北京紫禁城马拉松 供图:左志锐
虽然已经跑了30年,但对左志锐来说,每一场马拉松依然是一种挑战、一种磨练。
“挑战,一个是心理上的挑战;第二个是生理上的挑战。你说不要看那个42.195(公里),其实你踏上赛道的那一瞬间,你就必须要严格对待。”
“因为每个赛道都会出现不一样的风景,也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或状态。而且,你的身体状况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每个人身体状况都有高峰期,也都有低潮期。所以说,还是一个挑战。绝对不轻视每一场比赛,每一场我都会严格对待。”
2019年8月,左志锐(右)在环青海湖超级马拉赛松 供图:左志锐
03.
热爱跑马的左志锐还将自己的热情传递给了他人,包括妻子和孩子。在采访中,他不止一次提到他夫人。每次说到夫人,他都一脸的愉悦。左志锐的夫人赵洁,原本是一个一公里都跑不了的人,现在却有了6年的跑龄,可以顺利地跑完全程。赵洁第一次跑步是在一个夏天。那天,左志锐晨起跑步,一小心惊醒了她。赵洁说:“你怎么天天跑,有什么可跑的,那些人也跟你一样疯狂吗?”
左志锐和夫人赵洁结伴晨跑 供图:左志锐
赵洁就跟着左志锐来到常营公园,看到一帮人在跑着。看到那么多人都在奔跑,赵洁兴奋起来,说:“我也可以跑呀。”“你要再不跑,你就追不到我了。原来是我追你,现在你要追我 。”赵洁就这样从1公里到3公里,到半马,再到全马。总共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半马到全马的过程。跑马之后,赵洁的身体有了明显变化,原来身上经常性出现的或这儿或那儿的局部疼痛,自从坚持跑马后,所有疼痛都消失殆尽。跑马对于左志锐和夫人,已经成为最有效的锻炼方式。跑步早已融入他们的日常,成为婚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晨起跑步锻炼身体的时间,一同跑马的时光,对夫妻俩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是与彼此身体、心灵对话的宝贵光阴。对左志锐来说,最浪漫的事,便是每一次与夫人共同面对42.195公里、绵延42.195公里的爱。
04.
跑马30年,完赛300场马拉松的左志锐可谓名副其实的“身经百战”。评判马拉松办得是否优质,他最有发言权。
30年间,令左志锐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场马拉松,是在丹麦。那是一场“童话型”的马拉松。丹麦是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祖国。那天,整个赛道满是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造型,跑者仿佛置身童话故事中。这样的赛场,不仅适合大人,也适合亲子跑。比赛的过程,就像在童话世界里穿梭一样,精神层面的感受非常好。近年,中国的马拉松,也开始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那是在2020年举办的紫禁城马拉松。这场马拉松,以农耕图为背景,阐述了中国的农耕文化,与左志锐一生从事的农业工作十分贴合。
紫禁城马拉松的赛事组织方对报名的跑马者有着严格要求,不但要看跑者在跑圈的影响力,还要看他能否代表一个跑者群体。
左志锐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他代表中国农民跑者成功报名去奔跑。
2020年10月,左志锐在北京紫禁城马拉松 供图:左志锐
“它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马拉松。第一,紫禁城这个IP非常有文化,有底蕴。“
“它是一个人的赛事。因为紫禁城马拉松是我一生当中跑得最有意义的一场赛事——我的陪跑团非常强大,有我夫人陪跑、我孩子陪跑、我的同行业人陪跑。然后,我还在亲友团邀请了一些朋友陪跑——白斌,从南极跑到北极的人,可以说全世界最牛的男人来陪跑我比赛。”
“我们中国探险协会百马跑者分会的会长毛大庆——毛先生也是我的陪跑官,非常好。我认为这个赛事更多地通过一场赛事,把我们的亲情、友情、爱情更加升华。“
“第二,把我们紫禁城的文化和故宫的宫廷文化,又传播了。”
这场马拉松比赛中,有毛大庆、白斌等11位好朋友都以陪跑的方式,默默陪伴左志锐,为他加油鼓劲。“在赛道上,我夫人给我送补给。跑到23公里后,到了我非常困难的时候——因为之前只跑几场半马。那个时期,我的身体确实有点困难。但是,我让他们陪跑人员在前面跑,我跟在后面调整。还好,我经过一公里的调整,把自己给调整回来了。”
2019年,左志锐在环青海湖超级马拉松测试赛 供图:左志锐
左志锐说自己喜欢有特色和品位的马拉松。
“我跑过佳木斯的冰上马拉松,它是在松花江的江面上铲出一条赛道来。42.195公里,在严寒下——关键是零下二三十度冬跑。我是陪着我夫人跑,那种感觉,特别爽。”
在这场马拉松,左志锐穿着冰爪,与夫人一起奔跑,用了4个半小时跑完全程。
“在国内,不缺少赛事,也不缺少大型的路跑赛事。但缺有文化、有内涵的赛事。河间有一个中国诗经马拉松,我认为它虽然组织得不是很好,但它以中国诗经命名,这就是一个进步。
“我们中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怎么来?一定要从我们国家本身的根源、我们本源的文化去挖掘。首先是让大家了解文化,其次才是马拉松。”
“马拉松它只是一个载体而已。应该通过马拉松这个活动推广文化,进而影响一帮人。”
近年,在国家层面、主流媒体,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常被提及,左志锐作为完赛百马的跑者以及对国家而言举足轻重的科学家,更加注重社会责任,致力于身体力行地弘扬中国马拉松中呈现的文化自信。“因为年龄到一个层面了,现在是要慢慢地为跑者们做一些付出了。”
左志锐和他的跑友 供图:左志锐
“跑一场马拉松,不仅要去宣传一座、推广一座城,还要推广它的人。因为一个城市的人才是这个城市的灵魂。”“你说单纯要跑个步,我在家自己就能跑,没必要花钱、花物、花时间去跑你的马拉松。所以,我说,我们马拉松的组织者,一定要从它(办赛城市)的人,再从它的文,人文出发,要有点内涵,给跑者领略到点什么。”左志锐经常去赛事公司为组织方提意见。他想要弘扬中国马拉松背后的文化自信。“把自己所学到的,能看到、能想到的一些文化的点,给他们说一说,然后尽量地把中国的马拉松办成有内涵、有深度的马拉松,不单纯就是跑个步而已。”
2023年11月,左志锐在上海马拉松 供图:左志锐
奔跑30年未曾间断的他,早已把挖掘、推广马拉松文化自信当成一种社会责任。“我跟山东曲阜策划了一场马拉松。曲阜,是孔子的家乡。曲阜原来叫州城。州城是孔子和孟子的出生地,所以,我就想把这个文化跟名人结合起来。就让他们文旅集团打造了一条孔子马拉松。孔子马拉松从孔子的出生地、成名地孔庙,跑到二人(孔子和孟子)的立碑地——双圣碑。”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每座城市的赛道都各具特色、各显风采。历史文化、江河湖海、路桥寺庙,跑者跑起来,既有获得感,也有成就感,更有幸福感。这就是文化上的自信。”“文化自信在哪里?如果我们的本源文化,我们的根文化,都没有得到发扬光大,你的文化自信从哪里自信呢?所以,通过对这么多年跑马拉松的感受,我自己确实有点着急了。“”我们中国文化底蕴确实有,但关键看你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