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吸引众多登山者和探险者前来挑战。从人类首次登顶到如今登山者前赴后继,70年过去了,尼泊尔也渐渐形成以珠峰为代表的高海拔攀登产业,业余登山者日益增多,高海拔商业登山渐成体系。
商业化的发展带来显著的经济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人流量迅速增加。然而,这种变化也伴生一系列问题,如登山者安全问题、救援问题,以及对夏尔巴人的文化和群落的影响、环境污染等。中国探险协会特别采访到前尼泊尔高海拔徒步登山从业者,现就职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的央吉女士。通过她的视角,来为大家呈现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尼泊尔商业登山产业。央吉,英文名Yangee,曾在尼泊尔的特里布文大学(Tribhuvan University)学习国际关系与外交专业;前尼泊尔高海拔徒步登山从业者,在喜马拉雅数据库(The Himalayan Database)负责中方登山数据收集、分析等工作,现居于尼泊尔加德满都,为山地保护从业者,在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做传播联络工作。珠穆朗玛峰一直是世界的焦点,其登山产业已有几十年历史。在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次登顶珠峰之前,围绕这座山峰,已经存在登山产业——长期以来,雇佣专业人士协助登山几乎是成功登顶珠峰的唯一途径。商业登山作为一种专业服务,为登山客户提供向导、氧气、营地服务、训练、物资运输、安全保障和紧急救援等支持。虽然不能保证登顶,但为更多登山者接触和探索珠穆朗玛峰提供了机会。目前,珠穆朗玛峰有19条攀登线路,其中商业攀登路线仅两条:一条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北坡线路,另一条是位于尼泊尔的南坡线路。央吉认为,珠穆朗玛峰南坡和北坡的商业登山在发展历史、发展程度和商业化现状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南坡是珠峰首次被成功登顶的地方,于1953年由埃德蒙 · 希拉里等人登顶。此后,南坡成为主要的登山路线,商业化发展也在逐渐增加。截至今日,南坡历史上有许多世界闻名的登山故事,也有更多的攀登路线,而北坡则相对较少。”在全球范围内,尼泊尔地区的登山产业发展更为突出,尤其是针对珠峰的登山产业。在尼泊尔,商业登山行为是尼泊尔旅游探险行业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尼泊尔政府收取登山许可费用,其余收益则是登山公司和本地民众的收入来源。尼泊尔的高山探险公司数量超过1000家,以当地夏尔巴公司为主。珠峰南坡大本营营地 图源:SST/央吉
“北坡在1975年才首次对外开放,此后采取相对保守的管理策略,比南坡更注重登山安全与生态保护。”在中国,按照《国内登山管理办法》,攀登7000米以上山峰,登山活动发起单位应当在活动实施前3个月向国家体育总局申请特批。出于环保目的,每年中国分配的登山名额有限,有时仅限十几人,且要求登山者需提供其他8000米以上雪山的登顶证明。在中国,比较大规模、有高海拔登山经验的商业探险公司,大概仅十几家。而其中,具有资质、提供北坡攀登珠峰服务的,仅西藏雅拉香波探险公司一家。很多登山者之所以选择从尼泊尔一侧登顶,原因很多。首先,南坡登顶难度相对较低,吸引众多登山者选择该路线攀登。其次,北坡登山条件相对苛刻。最重要一点,尼泊尔收费较低。从南坡攀登珠峰,尼泊尔当地公司的报价大概约在30万元至35万元;从北坡攀登,中国探险公司报价在45万元左右。因此,从成本角度考虑,许多中国人更愿意选择从尼泊尔攀登珠峰。珠峰南坡大本营营地 图源:SST/央吉
“一直以来,南坡通常更为多元化和商业化,吸引了更多登山者和商业探险公司,对于登山者,选择也更多。”据央吉观察,尼泊尔的登山产业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主要是负责登山许可发放和管理的政府机构,如尼泊尔国家旅游局和尼泊尔登山协会以及地方的政府机构,包括地方委员会和当地政府机构;登山探险公司、向导服务、装备租赁、医疗救援、户外保险等。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很多,在中国相对出名的如“七峰”、“想象尼泊尔”、“亚洲探险”等。但央吉也指出,南坡存在对攀登人数和质量不加限制、从业者参差不齐等问题。近3年,尼泊尔商业登山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目前仍在逐渐复苏中。提到登珠峰,就不得不说说夏尔巴人。早在100年前,夏尔巴人就开始为登山者担任向导和挑夫。根据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2017年的研究,夏尔巴人拥有遗传差异导致的代谢适应性。这种适应性,让他们的身体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氧气,并在高海拔地区保持更高的肌肉能量水平。总之,夏尔巴人天生更适合高海拔环境,使得他们在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商业登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53年5月29日,埃德蒙 · 希拉里(左)和夏尔巴人丹增 · 诺尔盖(右)
从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图源:网络
随着商业登山产业发展,夏尔巴人的职责也在不断变化。追溯夏尔巴人被雇佣的历史,央吉说:“南坡的高海拔商业登山活动一开始完全由西方国家登山向导主导,夏尔巴人主要做背夫性质的工作,负责带路、背装备、搭帐篷,提供登山的支持,属于配角。随着时间推移,夏尔巴天生的实力、夏尔巴人的贡献,在登山社区中得到更多的尊重。”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尼泊尔登山界发生变革,夏尔巴人角色的重要性逐渐提升。他们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展现领导才能,成功地从西方登山团队中脱颖而出,赢得了更多的登山指导权。在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前后,夏尔巴人在与西方领队的冲突中,彻底夺回掌控权、主导权,但舆论和客户的话语权基本还掌握在西方领队手里。随着行业发展,优秀的夏尔巴向导在登山团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其中一部分还通过了国际登山向导考试,成为很多登山客人预定第二年登山的伙伴,也成为行业内抢手的重要资源。对珠峰来说,无论是后勤补给还是攀登本身,人力对8000米级的大山至关重要。诚如央吉所说:“Man power always matters on big mountains.(在大山上,人的力量总是很重要)。”夏尔巴向导在探路 图源:贾林昌(中国探险协会会员)既然夏尔巴人已经成为商业登山中重要的一环,那么,关于对夏尔巴向导的培训和准备工作又是怎样呢?据央吉了解,正规公司通常会长期聘请夏尔巴班子。这些向导,经验丰富,通常也会接受专业培训,包括高海拔救援、雪崩避险及探测器使用、登山装备使用、客户服务心理、语言学习等。然而,也会有部分登山公司在人手短缺的情况下,经常“赶鸭子上架”——临时雇佣毫无经验的年轻夏尔巴人,不经培训便直接上岗。这类夏尔巴人,往往非常年轻,在心理建设上毫无准备,在应对紧急情况和客户服务方面普遍缺乏经验。这就是她在前文中所说的“南坡从业者参差不齐”的情况之一。夏尔巴人在搬运物资 图源:纪录片《高山上的夏尔巴人》
当被问及夏尔巴向导在商业登山活动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央吉直言:“他们所处的,正是高风险的工作环境。这一条,往往会被媒体和客户完全忽略!”她表示,夏尔巴向导也同常人一样,在登山过程中会面临极端气候、复杂的登山技术挑战,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雪崩或高山病——无论是客户、队友、自身还是其他登山者。除此之外,他们必须具备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团队管理能力,因为登山者的能力、状态、自我意识和期望可能千差万别。这涉及到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同时也需要整个团队的协作和沟通。夏尔巴向导在营地做攀登准备 图源:Facebook
“另一方面,夏尔巴向导的工资和待遇问题也是一个挑战。”夏尔巴人的工作环境艰苦且风险性极高,残酷的工作环境包括高风险、极端环境和不稳定的工作季节。有报道指出,一些夏尔巴向导在工资和福利方面存在不公平待遇。2014 年,昆布冰川发生严重雪崩,16名夏尔巴人丧生。据《纽约时报》报道,当时,政府向遇难者家庭提供的补偿是每个人400美元。这引起夏尔巴人的强烈不满,随后引发抗议和罢工,要求政府改善工作条件、提升薪酬。之后,政府宣布启动登山向导福利基金。2014年夏尔巴人聚集在珠峰大本营 图源:龙文(中国探险协会会员)央吉了解到,近年来,行业内对夏尔巴人的关注逐渐提高。一些组织和登山公司开始采取措施,改善夏尔巴向导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包括提供更好的保险、培训机会和合理的薪酬。“但是,总体来说,除了那些知名的夏尔巴人拥有稳定的工作机会,以及相对较高的工资,其他大多数夏尔巴人都籍籍无名,是完全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在社会情感与职业发展上,涉及到尊重与认同方面,籍籍无名的夏尔巴向导在商业登山中是否能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尊重,以及个人职业的上升空间,主要取决于组织方和客户的素质水平。”夏尔巴向导 图源:贾林昌(中国探险协会会员)
商业登山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夏尔巴族群带来不同的影响。总的说来,夏尔巴族群的家庭生活条件因地区而异。经央吉观察,一些地区仍面临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资源的不足,如马卡鲁地区的夏尔巴。随着登山业兴起,一些从事高海拔登山的夏尔巴家庭无疑提升了生活水平,他们往往倾向于安家落户在首都——加德满都,过节才回村子。还有一些夏尔巴人,不仅远离珠穆朗玛峰,甚至离开家乡。出国打工也是夏尔巴人的选择之一,有的仍旧从事攀岩类服务工作,还有的则改行当出租车司机或打零工。由于夏尔巴在西方国家的口碑甚好,北美、加拿大、韩国等国家都是他们出国打工的首要选择。在这些地方,一方面往往有夏尔巴同乡照应,另一方面还可以得到父辈曾经客户的帮助。在教育方面,夏尔巴族群的下一代更注重接受高等教育。有些年轻人选择从事与登山相关的职业,如导游或登山领队。而另一些,可能追求更广泛的教育和专业领域,展现出职业选择的多样化趋势。“我不只听一位夏尔巴登山向导聊自己对孩子的规划。以父亲的角度,他们无疑更愿意孩子们远离登山行业,受教育,移居海外。”生活中的夏尔巴:弟弟Tenjen (Lama) Sherpa和哥哥Norbu Sherpa,两位都曾是尼泊尔登山圈知名夏尔巴登山者。可惜的是,两位均已不在人世。 图源:SST/央吉 三、高海拔登山中,氧气是怎样的存在?
在攀登珠峰过程中,登山者可以选择有氧攀登和无氧攀登。
有氧攀登就像是备有随身的“氧气后备”,为登山者提供额外的氧气补给,减轻缺氧对身体的负面影响,增加成功登顶机会。
无氧攀登则是完全依赖自身体能的勇敢尝试,登山者不使用额外氧气补给,必须靠自身适应力向极端高空挑战、作斗争。
“在尼泊尔的高海拔登山活动中,以攀登珠峰为例,使用氧气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只有顶尖高手会采用无氧攀登。”
夏尔巴向导在准备氧气 图源:Renan Ozturk 2020.7.6发布在Facebook上
央吉介绍道,通常推荐登山者在攀登高度超过6500米,或者在C2睡觉时开始使用氧气。但实际情况则因人而异,决定是否使用氧气以及需要携带的数量,通常基于个体的身体状况、登山经验和登山路线。登山者一般都配备3~4瓶氧气。有些人为保险起见,一般会增加到5~6瓶。她指出,登山者在面对高海拔、体力消耗增加、低氧环境或恶劣天气时会耗费大量氧气。她特别强调,氧气在高海拔攀登中的重要性在于提供额外的氧气支持,有助于减轻高山病症状,提高登山者的适应性和安全性。仓库的氧气储备 图源:SST/央吉
她认为,氧气的使用,是喜马拉雅式高海拔登山中最基础的保障之一。据央吉对尼泊尔当地氧气业情况的了解,尼泊尔完全可以做到氧气产销的自给自足。本地有两种主要高海拔登山专业氧气瓶——图中灰色和桔色氧气瓶。她也提到,中国国内部分登山专用氧气瓶需求也会从尼泊尔进口——例如运往新疆的慕士塔格峰。“一般情况下,这些设备会经过回收、检查、维修和充填等流程,以确保设备的可持续使用。”尼泊尔裔英国籍登山家Nirmal Purja(又名Nims),最为人熟知的,是他于2019年10月29日,用时6个月零6天,完成14座8000米山峰的登顶,同时创下48小时内完成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和马卡鲁峰登顶纪录。他将此次非凡的经历拍成纪录片《征服14座高峰:凡事皆可能》。你知道吗?原本Nims是想挑战无氧攀登14座雪山,但2016年的一次攀登却改变了他的想法。那次是在珠峰,他在休假期间来到昆布冰川上方。在那里,他遇到一位被队伍抛弃的女性攀登者,蜷缩在路旁,急需救助。带着氧气瓶的Nims,用了1小时45分才将她带到安全地带。Nims与其队员在攀登途中
图源:纪录片《征服14座高峰:凡事皆可能》
他认为,在完成自己攀登计划的同时,他很有可能会遇到一些丧失行动能力的登山者,只要多带一瓶氧气,就有可能救一个危机之中的人。如果遇到需要救援者,没有伸出援手,他将永远无法原谅自己。Nims在“可能性计划”期间,共参与了4次意外救援。其中一次是在登顶干城章嘉下撤途中,约在海拔8540米左右,Nims团队遇到一位夏尔巴和一位印度登山者,他们正缓慢下降,自带的氧气已耗尽。团队继续向下走100米后,又发现一位攀登者,他已经出现脑水肿症状,几乎无法独立下撤。情急之下,Nims团队选择救援,将氧气提供给这位患者,导致Nims团队中的某些成员也无氧可用。他们需要更多人手、更多氧气瓶、更多设备,但始终无人增援。虽然当时他们距离4号营地只有30分钟路程,但因氧气已耗尽,Nims救援的一名登山者与妻子通过卫星电话做了临终告别,15分钟后,他死在Nims怀中。后来,Nims和他最得力的队员Mingma夏尔巴也开始出现脑水肿的症状。他们不得不继续下撤。在那一天,尽管Nims团队已竭尽所能,援助的攀登者仍未能生还。Nims认为,在8540米这样高的海拔突然不吸氧,对99.99%的人来说就是自杀。后来,在采访中,Nims说:“在整个救援过程中,伤员无氧可吸,15分钟内他就失去了生命。我已经受够了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问我为什么要带氧气瓶攀登。这就是为什么氧气瓶对我来说如此重要!”在高海拔救援中,使用氧气是关乎生死的关键。Nims救援的例子展现出救援行动中氧气分配的紧迫性,以及团队在危急情况下所做的艰难抉择。近日,喜马拉雅数据库(The Himalayan Database)公布2023年春季珠穆朗玛峰的攀登数据,遇难人数为20人,打破了历年死亡人数的纪录。喜马拉雅数据库(The Himalayan Database)团队每年都会采访珠峰登山队,为登山者建立档案。至今,相关登山数据都可以在网站免费查询。不过,由于珠峰攀登的商业化,他们已停止面对面访谈,改由登山者填写采访表格进行线上统计。
央吉(右三)在喜马拉雅数据库工作时与团队的合影 图源:SST/央吉
珠峰攀登的危险,并非仅来自深不可测的昆布冰川和阴晴不定的雪山。攀登行为本身带来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其中,最新的隐患便是登山人数增加。
央吉认为,登山领域面临多重挑战,其中之一是人流拥挤的问题。随着登山者数量迅速增加,一些狭窄的攀登路线经常出现“拥堵”现象,这不仅增加登山事故的可能,也对登山者的安全构成威胁。2019年珠峰发生的11起死亡事件中,有4起被归咎为过度拥挤。其中最严重的一次珠峰“大拥堵”就发生在2019年。2019年5月,登山家Nirmal Purja拍摄并发布在Instagram上的一张照片引起热议——照片里是两列长长的珠峰攀登队伍。2019年珠峰攀登者“拥堵”,登山家Nirmal Purja 拍摄 图源:网络据尼泊尔政府公布的数字显示,2019年春季一共有381位登山者获得攀登许可。以此作为计算依据,按照每位登山者至少雇佣1名登山向导,加上后勤保障人员,估计攀登珠峰的人数多达1000人。亲身经历2019年珠峰“大拥堵”的中国探险协会会员汝志刚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所谓的‘路’只是前面攀登者留下的脚印......最窄的地方仅能容下一个人穿着靴子的宽度,只能站在那里,头都不能回......人贴着冰壁站着,后面就是悬崖。”希拉里台阶附近,海拔约8800米。在这样高寒、缺氧的极限地带,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上百人因等待分批冲顶的窗口期而停滞不前。未登顶的人要上去,已经登顶的人要下来,但上下仅此一条路,两拨人便在这世界上最恶劣的环境中滞留了足足几小时。2019年希拉里台阶处的大拥堵(下行视角)
图源:汝志刚(中国探险协会会员)
除了“拥堵”,央吉还指出,登山者激增带来了资源争夺的局面。对有限资源的争夺,可能导致从业者准备不足,引发紧张局势,造成潜在的安全问题。她同时提到,伴随商业化程度提高,可能导致登山者和从业者准入门槛的下降。一些登山者——无论是客户或夏尔巴,可能缺乏足够的高海拔经验和技能。这也可能造成组织方为谋求利益而不加筛选,从而增加登山安全隐患。在她看来,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严格的管理加以解决,但实践起来却很难。她强调,在高海拔地区,紧急救援也是一个困难重重的问题。“总之,登山者准入标准,严格的管理、教育和监管,医疗和救援工作的提前准备、部署,都非常必要。”既然客户需要通过登山公司协助攀登,那么,是否表明登山公司对客户可以有一定的约束力?央吉认为,商业化攀登确实需要一定的约束,以确保客户的安全和整体登山体验。她所看到的登山公司,都在提前告知客户应携带的必需品,帮助客户检查装备,以及在登山过程中服务客户。尤其在保障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确保队员在高海拔环境中具备必要、足够的装备以及自我保护意识。高海拔直升机救援 图源:SST/央吉
“商业化的底线应该划定在维护环境、保障安全和尊重当地文化的基础上。”1、安全标准 :登山公司——无论是组织方,还是地接社,都应确保客户具备足够的登山经验或接受相关培训,以弥补登山技能的不足,进而提高其在高海拔环境中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客户不能完全依赖夏尔巴在山上的保姆式服务,毕竟极端情况下,将自己的生命安全托付给别人太不负责。2、环保责任 :商业化应遵循可持续原则。登山公司和登山者应共同努力,保护高山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这也少不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与监管。3、文化尊重 :登山者和登山公司应尊重当地文化和社区,遵循当地法规和传统,以确保商业化活动不对当地社群造成负面影响。譬如,不要穿着暴露在冰川中拍写真,这对当地佛教文化非常冒犯。登山向导应制止客户的类似行为。4、人数控制 :是否应该限制每个珠峰攀登季的登山人数,以减少路线拥挤和资源争夺,提高登山者的安全性。珠峰救援配备的直升机 图源:SST/央吉
事实上,尼泊尔的商业化救援行动已经在进行。据央吉介绍,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对登山者在高海拔环境中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如高山病——肺水肿、脑水肿、雪盲等;意外受伤——被落石砸伤、骨折等;以及其他健康问题的急救救援。
其次,针对攀登过程中因雪崩、滑坠等意外情况导致的失联或失踪的登山者进行搜寻和救援行动。
此外,也包括处理攀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如滑坠、掉入冰裂缝等紧急状况的救援。
最后,救援团队也提供登山者所需的医疗援助,包括药物、急救和医疗设备。
当谈及商业登山服务是否应该包括救援条款时,央吉认为,在理论上说得通,但在实际执行时会遇到不少问题,也不一定能做得到。
首当其冲的,就是费用问题:
“救援一方面是出于登山公司的职业道德,一方面是保险理赔能涵盖一部分或全部的救援费用,包括直升机使用。却不一定包括人力救援。核心问题在于'掏钱办事儿',谁掏钱?是否及时?”
同时,她也指出,救援并非易事,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或雪崩等复杂环境下,能否准确定位、安排足够人力,时间是否及时。珠峰救援,面临的环境极为复杂,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挑战很多。若展开说,挑战主要在三个方面:救援条件和环境、有限的资源、人员经验不足。
央吉说,在商业登山中,救援操作和保障措施面临的挑战相当严峻。
首先,高海拔和极端环境条件增加了救援行动的难度。例如低氧、强风和陡峭地形,给救援队带来更高的生理和技术难度。同时,快速变化的高山天气更增加了协调和调度的挑战。
其次,资源的有限性是一大挑战,特别是在高海拔环境中,包括氧气补给、救援设备和医疗用品等,这些资源常常面临短缺,影响了救援行动的效果。
“氧气补给一般存在运输时间长的问题。救援设备中非常重要的是直升机,但由于海拔和天气,常出现调度不够及时、不能飞行或不能降落等情况。”
最后,一些商业登山者,不论是客户还是夏尔巴,都可能出现缺乏高海拔经验和野外救援能力,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更易陷入困境。这种经验不足,也增加了救援需求。
针对如何改进救援行动、提高救援的成功率,央吉建议:
“可以通过更严格的登山许可提高登山者素质,由组织方提升登山者培训、加强通信和协调机制等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除此之外,加强国际合作,分享最佳实践也是救援工作的改进方向——譬如在希夏邦马救援保加利亚登山者Boyan Petrov。”
关于这次救援,要追溯到2018年。
2018年5月3日,保加利亚著名登山运动员Boyan Petrov在希夏邦玛峰失踪。尼泊尔Simrik Air航空公司临时应援,动用了两架政府编号分别为9N-ALP和9N-AJZ的AS350 B3e型直升机。这两架直升机,由法国空中客车公司制造。救援行动共有6名机组人员参加,他们于5月11日启程,飞越喜马拉雅,由中国方面协助,在希夏邦玛峰大本营附近展开搜救行动。尽管最终未能找到失踪者,但这次直升机跨国搜救案例在中尼两国间展开,展示了尼泊尔在直升机搜救领域的经验和权威。
执行该任务的Simrik机组成员中,七峰公司SST首席执行官明玛 · 夏尔巴(Mingma Sherpa
以救援专家的身份参与此次搜救工作 图源:知乎文章
关于直升机在高山救援中的使用, 央吉 Yangee在知乎发表的文章《尼泊尔户外|关于直升机的那些事儿》中说:“直升机作为现代登山不可或缺的后备支持,能增加登山活动的安全系数,保障重要物资运输的时效性,已广泛应用在尼泊尔的勘测救援、客货运输、观光旅游中。”“直升机成为现代登山行业中帮助病患和伤者下撤时的首选交通工具,仅在2018年春季珠峰攀登季,珠峰大本营直升机救援的成功案例不少于40例。”“在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中,珠峰南坡大本营同样遭到毁灭性重创。直升机作为重要的救援工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当时的珠峰攀登队员说,当听到以往觉得无比嘈杂的直升机螺旋桨声音,就好像看到了希望——在那个无助的时刻,心中充满了安全感。”位于加德满都的Grande International Hospital医院,顶楼建有直升机停机坪登山界有一句俗语,“8000米以上没有道德”。这句话背后,意味着在极端环境和生理考验下,道德选择可能会被置于生死抉择的境地。身为多年行业内从业者,央吉对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在8000米以上的高峰,极端的气象条件和生理挑战使得每个人都面临极大的个体考验。没有道德这句话,恰恰说明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不要随便考验人性。”“每个在山上见证生死的人,其价值观和道德观会被放大。当然,在任何情境下都是重要的。但这不容易被不了解登山的人所理解。”在众多文化中,山峰作为天神和圣灵的居所,受到人们崇拜。山峰的魅力,也不断激励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探险者和登山者。但同时,由于人类的破坏,山峰也经历着痛苦的折磨。12月11日是国际山岳日,2023年的主题是“恢复山区生态系统”。珠峰的生态系统也面临被破坏的情况——垃圾遗留,成为高海拔山峰攀登的一大问题,包括各种生活用垃圾、尸体和排泄物。2018 年 5 月,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周围散落着废弃的登山装备和垃圾
图源:DOMA SHERPA/法新社/盖蒂图片社
央吉指出,大量登山者的到来也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会带来更多的垃圾,并增加清理和保护工作的难度。央吉在知乎“怎么看待《珠峰清道夫》中的问题?”问题下的回答,让我们了解到珠峰环境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行业相关,实事求是地说,珠峰卫生问题和其他登山管理问题其实都非常令人堪忧。”虽然作为登山者在加入尼泊尔商业登山队时,需要缴纳垃圾处理费。并且,当地公司的后勤部门也会被分配到处理生活垃圾的额度,如果完不成就会被罚款。即便如此,珠峰上遗留垃圾的问题还是非常突出。一方面,中国登山者(当然,这不分国籍)非常喜欢携带各类横幅拍照。无论是大本营的横幅旗帜,或者登顶后的赞助商广告,用完会就地扔掉。“当我知道别的登山队这么干过,我就会在每次行前说明会中提醒我们的队员,务必注意!乱扔垃圾。非但不环保,还十分丢中国人的脸!”另一方面,由于旅途偏远和恶劣天气等因素,建营地时大量的帐篷、设备和生活用品等物品会在损坏后被原地丢弃。没人,也没办法回收。“试问在海拔7000米的地方,帐篷被刮坏,夏尔巴工作人员在登顶下撤的路上累得半死,又有客户要照顾,谁还会把这些废品带下山?试问在登山路上饿到不行,想吃块巧克力,结果包装袋不小心被风刮到冰裂缝里,谁还会去捡回来?怎么去捡呢?”一名夏尔巴人在海拔 8000 米的珠穆朗玛峰上收集垃圾
图源:Namgyal Sherpa/法新社/盖蒂图片社
除了以上固体垃圾,珠峰上另一个令人头疼的垃圾就是粪便。据央吉介绍,在尼泊尔任何高海拔山峰的大本营,粪便都会被强制回收,可以说目前人类粪便的污染已经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在更高海拔的营地呢?在登山过程中突发的排便呢?就没那么好解决了。”“我们队强制队员使用环保大便袋,每个袋子上面要写上自己的大名,登顶后要带回大本营统一回收处理。”针对这一问题,在知乎“户外登山要怎样如厕才能做到保护环境?”的提问下,央吉特别详细介绍了高海拔登山活动中的如厕问题:商业攀登队大本营会在生活区不远处建有“厕所帐”,以男/女或者PeePee(小便)/PooPoo(大便)独立分开,干净方便。登山活动结束后,会有专人回收,不会污染环境。从高营开始,建营地时会提前在生活区边挖出一块便池,用堆出半人高的雪墙作为掩体,男女不分,简单实用(也可以说别无选择)。马纳斯鲁大本营PeePee“厕所帐” 图源:知乎文章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尿液可以挥发,而粪便无法回收,只能就地掩埋。这样就会造成负担和担忧,如大家已知的“珠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厕所”。
如何在高海拔山峰优雅、环保、负责地排便?央吉推荐她在2018年马纳斯鲁登山活动中使用过的一款登山环保用品。
“我们当时是尼泊尔当地唯一使用这款巴掌大小如厕袋的商业登山队。由攀登队员署名、自行背负,可持续使用5~6次,回到大本营之后再根据署名回收。最棒的是,可以在帐篷内使用——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便意来袭之时,再不用担心滑坠或冻伤等风险。”
当然,并非每个登山者都能对自己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和带回。如此而来,责任和压力就给到了当地的商业登山公司。央吉认为,商业登山公司在高海拔山峰攀登中确实有责任清理垃圾、维护登山目的地的环境。“尼泊尔登山产业在这方面已经采取一些努力,取得了一些杯水车薪的成就。”1、清理运动 :尼泊尔政府和一些登山公司组织了垃圾清理运动,旨在清理珠穆朗玛峰等高峰上的垃圾,包括废弃的登山装备、氧气瓶等。如尼泊尔一侧,珠峰生态探险队(Eco Everest Expedition)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资助下开展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该探险队已完成超过13吨垃圾的清运工作。2011年,尼泊尔政府联合多个公益组织,在珠峰南坡发起大规模清扫行动。参与者包括29名经验丰富的登山者、65名夏尔巴背夫和75头牦牛。该活动持续一个月,以每人单次背负约15公斤垃圾的水平,最终带走8.1吨垃圾。尼泊尔军队自2019年开始发起“清扫高山活动”,当年共收集10吨废弃物。2020年,清扫活动因新冠疫情取消。2021年收集27.6吨废弃物。2022年,尼军主导的3支登山队由92人组成,在两个月中,登山队共清理超过33吨废弃物。2023年,尼军派出3支登山队,从3月28日开始至6月5日结束,共从珠峰、洛子峰、安纳普尔纳峰、巴伦策峰清理出35吨废弃物。2、收取保证金 : 尼泊尔政府对登山者颁发登山许可时要求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从2014年开始,登山探险队需提前缴纳4000美元的垃圾保证金,以鼓励他们在攀登结束后带回自己的垃圾。相当于押金的保证金,在证明完成清理后会返还。若队内有成员下山时未带回8公斤的垃圾和人类排泄物,这笔保证金将被没收。3、环保宣传和教育:一些登山公司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向登山者传达对高山环境的尊重和责任,促使他们自觉地保护环境。譬如探险公司亚洲探险和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拍的宣传片。总的说来,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垃圾清理仍然是一个持续的挑战。因高海拔、恶劣天气和艰难的物资运输,垃圾清理变得复杂。央吉认为,进一步合作、提高环保意识,以及制定更严格的管理政策,都是未来改善垃圾问题的方向。珠峰登顶曾是一种勇气与毅力的象征,代表着人类对极限的挑战与追求。然而,随着商业登山的兴起,这种象征逐渐被商业化所掩盖,变得复杂而模糊。商业登山产业,在满足众多人登顶梦想的同时,却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和文化冲击等问题。
我们需要深入反思:商业登山是否正远离其纯粹本质,逐渐演变为经济利益的工具?
或许,在我们脚步踏上珠峰之前,都应该扪心自问:登山,对我意味着什么?或许,我们在追逐登顶梦想的同时,应该注重保护珠峰的原始精神,使登山重新回归纯粹,不至于失去其独特的魅力,专注这真正的挑战。
让我们共同期许,珠峰不仅仅是探险行业繁荣的焦点,更是探险精神和个人挑战的象征。
愿珠峰这座壮丽的山峰,永远激发人们勇往直前、突破自我的极限。
[1]《世界屋脊上的“勇者生意”:珠峰商业登山产业链日渐成熟背后》南方都市报[2]《商业登山帮更多人圆梦,但危险仍需权衡》华声在线[3]《登山产业空间巨大 情怀之外更有乐趣》 中国体育报[4]《在Nirmal Purja破纪录的登山挑战背后故事与人生》Tom Guise and Matt Ray[5] 户外探险OUTDOOR在知乎“如何评价尼尔玛·普贾完成 7 个月攀登全部 14 座 8000 米以上山峰的壮举?”问题下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