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4日,在峨眉山失联近46天的女大学生陈小佳(化名),被当地警方在山崖下找到,已无生命体征。
据悉,陈小佳今年23岁,系浙江温州某大学在读大学生。
在峨眉山失联的陈小佳 图源:网络
2月初,陈小佳独自从西安乘车到成都。2月7日,她告诉母亲,自己正在爬山。当晚21:21,她与母亲最后一次通话,强调自己喉咙痛、不舒服。2月8日,陈小佳与母亲失去联系。
3月23日,陈小佳母亲接到峨眉山景区公安局电话,在山崖下找到已无生命体征的陈小佳。
经警方核查,陈小佳曾两上峨眉山。第一次,她乘景区观光车往返;第二次,她徒步上山,并在山上留宿。她在2月7日晚徒步下山,当晚21:40左右,曾出现在雷洞坪灵觉寺附近。
到目前为止,陈小佳的遇难原因仍在调查当中,尚未公布。
尽管“死者为大”,但我们也不得不指出,陈小佳不仅独游,还在寒冷中夜登。
这不禁让人想起早前发生的另一起悲剧。
2月29日,两女子从秦岭服务区去秦岭东梁,却在山区突发大雾天气后失踪。
相关新闻报道
经过4天搜救,3月4日傍晚终于发现二人,但其中一人已无生命体征,另一人被紧急送医治疗。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户外探险已成为一种大众参与的新生活方式和潮流,但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民众户外安全意识、技能尚处初级阶段等原因,导致户外探险伤亡事故频发。
2024年1月23日,中国探险协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国内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425起,涉及人员1350人,受伤320人,死亡156人,失踪26人。
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惨痛的教训。
诚然,对于遇难的人,我们无法过分苛责,毕竟“逝者已矣”。但这些不幸,必须给所有户外探险爱好者敲响警钟。
遇难原因分析
一直以来,户外运动就不提倡“独游”。
在秦岭东梁失联的两名女子,虽为结伴而行,但身边缺乏专业领队,没有专业人士或探险经验丰富的人,无法管控风险。
至于陈小佳,则是“独游”,并与上述二人相同地选择了“夜爬”。
相较于白天探险,“夜爬”更具危险性。
曾多次参与救援登山受困者的中国探险协会会员吕忠洪(网名海猫)表示:
“‘夜爬’的人就算戴着头灯,视野范围也很狭窄,甚至几米之外就是悬崖,你也可能看不到。相比白天而言,危险性要高出很多。”
一般情况下,“夜爬”是对线路非常熟悉的人才可能采取的一种爬山方式。
“如果不是特别熟悉的线路,而且还不携带头灯、足够的电源、登山杖以及防寒衣物等等,”海猫说,“那么,发生事故的概率就非常高了。”
值得一提的是,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曾于2023年11月1日发布通告,对景区内雷音寺至清音阁、清音阁至雷洞坪、清音阁至万年寺、万年寺至九岭岗的步游道进行夜间管控。
图源:峨眉山景区官网
在夜间管控期间,游客不得进入上述管控范围的步游道开展“游览”、“夜爬”、“夜跑”等活动。
目前已知的是,陈小佳曾于2月7日晚21:40左右出现在雷洞坪灵觉寺附近,是否涉及违规“夜爬”尚不得而知。
据海猫称,滑坠是山难事故的主要原因,比例约占80%。
“如果确实是意外的话,滑坠的可能性最大。”海猫说,“当然,也不排除是个人因素造成的。这个不好说。”
户外探险的边界在哪里?
“夜登秦岭东梁”和陈小佳的悲剧发生后,网上有人指责她们“自不量力”,甚至还有人说户外探险就是“吃饱了撑的”。
这显然是“因噎废食”。探险始终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有效方式,更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探险精神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中国探险协会会员、国内溪降顶尖牛人邵峰说,“如果人类没有探险精神,那可能至今还处于原始状态。”
事实上,人们所酷爱的各种自然景区,都由前人一步一步探索发现,再带动更多的人前往揽胜。
如峨眉山的知名景点九老洞,就是典型案例。
据峨眉山景区官网介绍,九老洞是著名的岩溶洞穴,洞口呈“人”字形,洞高4米,全长1500米,相传为仙人聚会的洞府。
九老洞入口 图源:峨眉山景区官网
九老洞曾一度蒙上神秘面纱,吸引众多探险爱好者一探究竟,但也有一部分人将生命留在了洞里。
入选首届中国探险者大会“十大探险英雄”榜的衣瑞龙,自1984年开始,5次进入九老洞,并发布部分探洞成果。
九老洞内部 图源:峨眉山景区官网
后来,四川省内也组织科考团进入九老洞探秘,逐渐探明其结构。洞内分为三段:第一段人可直立行走;第二段开始出现岔洞,只能爬行;第三段则是裂隙型的洞穴,人侧着身子挤进去都困难。
如果没有一代一代探险家前赴后继的努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人们就无法了解九老洞的内部,更没有较好的观赏体验。
中国探险协会理事、中国探险协会探险领队导师、关爱地球探险队队长杜雷(网名杜子)就表示:
“如今的洞穴探险活动早已不是徐霞客一时兴起、只身勇闯虎穴的年代了。前人不断积累的经验,一次次惊人的发现,以及那种人类独有的为揭示神秘和寻找答案的探求本能,不管过程有多么艰险,都将永远陪伴在探洞者左右。”
出于安全性考虑,九老洞目前仅开放100多米的深度,供游客观赏,其他地方则封闭,由一尊造像隔开。
这一“隔开”之举,等于设置了探洞与观赏的安全边界。
图源:峨眉山景区官网
毕竟探险是一项相对专业的活动,需探险者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和技术。而探洞,则是探险活动中门槛相对高的一类,非一般人可轻易尝试。
“洞穴环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差异非常大,并不是想象中的只有黑暗、阴冷、潮湿这些表面上的概念。”杜子说,“要想科学地进行洞穴探险,需要掌握相关知识。并循序渐进地积累经验。”
杜子进一步介绍称,探洞面临的最大危险是滑坠,其他潜在的危险包括磕碰与落石、失温、迷失方向、光源失效、生物污染、有害气体和水等等。
当然,探洞者本身也是一个潜在危险。
“对,就是人本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杜子说,“即便做足了准备,但是身为一个人,又怎能不出差错呢?”
想想看,即便是最专业的探险家尚需如此谨慎,更何况是普通的户外爱好者。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户外探险是有边界的。在户外探险之前,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权衡好能力与危险的边界,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再说回到此次的悲剧事件,其实峨眉山本身的危险性不算很高。
“就总体危险性来说,峨眉山在中国的山峰里面应该排不上前几名,”海猫说,“但它有几个著名景点,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不过由于这些地方都是著名景点,因此也有一定的安全保护设施,如果不是刻意涉险,应该问题不大。”
但危险性不高,不等于没危险。
正是因为步游道的线路长、海拔落差大,加上山高坡陡、野生动物经常出没,峨眉山景区才实施夜间管控措施,为游客设置了安全边界。
因此,归根结底还是四个字——量力而行。
郑重提醒
最后,中国探险协会再次提醒所有的户外探险爱好者,务必要做好户外运动、户外探险前的相关准备: